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基于中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要求,结合国内外海洋经济创新理论,论文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成效4个方面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原始数据对数中心化处理、协方差改进特征值提取、各主成分熵值法重新赋权,得出中国沿海11省市2010—2016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得分,基于此,通过系统聚类对其进行层次划分,计算出全局Moran's I指数并利用Moran散点图进行空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在空间上存在着南北差异较大,中部较为均衡的空间特征,时间上呈现出各省市水平缓慢提升,区域差异不断缩小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阜新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对脆弱性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构建脆弱性评估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阜新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阜新市各区经济系统脆弱性差异性显著,太平区>清河门区>新邱区>海州区>细河区;经济系统对可采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应对能力对决定其脆弱程度作用显著。最后探讨了阜新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数字经济与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考虑到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非平稳性,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热点分析探究二者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然后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数字经济与我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时空响应规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影响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二者的热点区域集中于我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空间聚集强度不断减小,高质量发展空间聚集强度维持在较高水平;2)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正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影响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态势,时间上省际的差异不断缩小趋向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指标的驱动力存在差异性,对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最弱。因此提出如下... 相似文献
5.
6.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煤层气开采剩余资源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晋城寺河矿西二盘区煤层气井开采剩余资源量进行评价,以14口井为研究对象,选取原始含气量、煤厚、埋深、抽采时间、累计产水量和累计产气量6个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在6个评价指标中提取2个主成分(煤层气资源因素、煤层气工程排采因素)并得到其分值,再通过熵值法赋权和主成分分析法特征值赋权方法求取14口井综合得分,印证了2种赋权方法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单井累计抽采量、原始含气量与综合评分值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即综合评分值越高单井影响范围内的剩余煤层气资源量越小,表明预测结论与原始数据存在较好的拟合,证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值结合法在煤层气开采剩余资源量评价中具有可靠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制定渤海流域的污染防控策略,及时掌握该流域的环境污染状况,提出基于生态安舶污染等类型,分别从压力指数、状态指数与响应指数3个方面选取的渤海流域环境生态安全时空差异分析.渤海流域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工业污水、农田灌溉、船舶污染等.经过构建分析序列、数据标准化处理,计算各指标权重,同时考虑景观格局指数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将... 相似文献
8.
在现有煤矿通风系统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方法中,主观赋值法因采用主观经验判断容易忽略客观实际的信息,而客观赋值法因过分依赖数据而无法全面反映专家的观点。为了有效解决以上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本文将主观赋值法(G1法)和客观赋值法(熵值法)相结合,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值并以某矿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单一方法运用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基于组合权-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是复杂的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本研究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开发效率、人员效率、经济效益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4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并用专家评分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确定了指标权值;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信息不完全这一特征,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法对开发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以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为案例,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组合权并对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作了开发利用水平的等级划分。评价结果表明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确定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建立了改进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以某1.5Mt/a的煤矿为研究案例,应用改进灰色关联模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评审专家意见一致,比传统灰色关联分析法更准确,表明所建立的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在煤矿总图方案的选择评价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方法,测算我国30个省市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产生的碳排放,并以碳排放强度为指标,运用分类比较、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ESDA)的方法,研究碳排放强度的分布特征、地区差异和集聚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市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碳排放强度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2)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分布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差异;3)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L—L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增加趋势,H—H集聚区的省市数目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采用集对分析和障碍度分析对2000-2013年浙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脆弱性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敏感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间波动幅度较大,应对性整体呈上升趋势,海洋经济脆弱性整体下降;2)回归分析表明应对能力对浙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脆弱性的影响起主导作用;3)障碍度分析揭示出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科技水平低是阻碍其应对性增强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降低浙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脆弱性的对策,主要包括改变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加大对海洋教育与科技的投入,加强海洋污染治理与保护等。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念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黑龙江省及所属城市为例,构建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7—2018年黑龙江省及各地市的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及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以此为基础,以耦合协调度为别解释变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为解释变量,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各地市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等级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经济系统指标回归系数高于生态环境系统回归系数,正向指标对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指标的影响程度。需要完善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因地适宜实施激励型环境规制,注重两种规制手段“关联效应”和合理规划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