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1,(1)
基于CGSS2015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个体房产情况、相对剥夺感与主观阶层认同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房产数量与居住面积对主观阶层认同感有积极的影响;房产情况不仅能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感,而且可以通过相对剥夺感这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感。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房产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的职业、收入、教育形成的阶层认同,同时已然成为阶层分化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房产的过度赋权与住房功能的偏移,侧面反映了其对个体心理剥夺感及阶层认同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我国当前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工作中公众群体参与不足、政府决策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将政府、公众和企业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建立三方主体非对称性演化博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各主体演化稳定策略,并对其演化路径及影响机理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过程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掣肘的社会行为,政府、公众和企业三方博弈群体最后将达成“不激励、参与、努力”的稳定状态,公众参与行为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重视多方主体协作,采取措施增加公众参与行为收益,降低参与行为成本。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是游离在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制度之外的生活困难而无力摆脱的社会弱势群体,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滋生嫉妒等不良情绪会对社会秩序产生危害,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为了正确引导该群体行为,促进该群体和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本文从需求与行为之间关系着手,在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城市低保边缘群体需求特征的基础上讨论构建该群体合理需求表达机制的途径,并提出政府如何在正确引导、满足该群体合理需求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以《南京市玄武大道两侧城市设计》引发公众事件为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问卷等方法探讨自媒体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研究指出:一,自媒体拓展了信息扩散的渠道,降低了公众参与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反馈成本,但其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是影响公众参与效能的关键;二,间接利益者的缺失是当前自媒体平台无法助推有效参与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一,建构自媒体从单一反馈申诉工具走向复合媒介的公众参与平台,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各环节;二,规划编制需研究适配不同规划类型、阶段、问题等的公众参与手段,从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向综合性空间规划转型;三,政府部门应建立规范化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范式。  相似文献   

5.
殷铭 《城市规划》2019,43(4):85-9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以《南京市玄武大道两侧城市设计》引发公众事件为例,采用文本分析、访谈、问卷等方法探讨自媒体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研究指出:一,自媒体拓展了信息扩散的渠道,降低了公众参与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反馈成本,但其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是影响公众参与效能的关键;二,间接利益者的缺失是当前自媒体平台无法助推有效参与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一,建构自媒体从单一反馈申诉工具走向复合媒介的公众参与平台,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各环节;二,规划编制需研究适配不同规划类型、阶段、问题等的公众参与手段,从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向综合性空间规划转型;三,政府部门应建立规范化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范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4)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资源动员理论视角,通过对2005—2016年间的30个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比较分析发现,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由六项要素组成,分别为明确的群体目标、多元的参与主体、有效的群体沟通、专家学者的支持、大众媒体的传播和动员策略的运用。这六项要素对事件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事件满足六项要素的程度越高,事件的规模就越大。进而据此提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依次是完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推进开放式决策模式、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发挥专家学者独特优势、提高政府回应水平、强化制度规范效力。这些发现对妥善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积极意义,也对有效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结合公众情境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探讨邻避工程公众接受度的形成机理,以武汉市光谷某变电站为例,通过 342份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公众信息活动的影响因素和信息活动对邻避工程公众接受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决策-公布-辩解”模式易造成公众不信任,加剧其对邻避工程的反对情绪;政府部门对邻避工程的功能与潜在影响宣传不足,致使公众接收信息缺乏有效引导;活跃人群在信息传播中起关键作用,应重点支持加强建设决策的公众参与;主观规范和态度是接受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信息活动的作用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86-88
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托,构建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两个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正式量表,对S市九个行政区的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AMOS22.0对调查数据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后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主观规范正向影响环境治理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环境治理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具有正向直接影响,环境治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的影响效力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3):164-16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民用户数量的增加,过激言论、不良信息也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而不断涌现,信息传播群体间的"互动"在不断深化和升级。新的变化、新的舆论环境都会影响群体性舆情事件的主体意识。探索群体性事件舆情的形成过程,正确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有效应对舆论引发的危机,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文章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事件为例,具体剖析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4)
互联网时代给议程设置模式及大众行为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利用调查实验方法,可以探究不同类型议程对网民政治参与行为的不同影响。总体来看,网络议程讨论仍然集中在事件属性本身,泛政治化倾向尚不严重。其中,国际性事件最容易引发政治参与,并主要通过集体式的讨论方式实现;社会性事件容易增强网民的社会式参与,机制主要是对社会矛盾和政府治理议题的关注,而对其围观式的讨论方式也容易带来制度外参与行为;政治类事件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模式更复杂,触发点也更多元。总之,互联网时代,政治参与影响要素更为多元,议程设置、议题属性、讨论方式等都发挥着不同作用,对政府网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