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盛矿313工作面回采巷道矿压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回采巷道矿山压力进行分析,为确定合理采煤参数,改进回采巷道支架,提高巷道支护效果,保证安全生产提供依据。采用现场实测统计研究法,计算出巷道围岩表面及深部移近量,给出了回采巷道受采动影响规律,并对支护形式和顶板维护措施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煤炭技术》2015,(8):53-55
在分析全锚索支护动压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和丛柱加强支护机理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应加强支护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采用丛柱后巷道围岩变形量及矿压显现强度均大幅下降,两帮移近量、顶底板移近量及锚索最大载荷分别减少了46.8%、44.5%和15.8%,证明了丛柱可有效提高动压巷道全锚索支护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大断面巷道支护难题,以山西某矿工作面运输平巷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不同巷道高度和宽度时,巷道围岩塑性区和表面位移的变化结果,并确定巷道支护参数。研究得出:在进行大断面巷道支护设计时,对高帮巷道应加强帮部支护,对大跨度巷道应加强顶板控制。现场实测表明,大断面回采巷道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能够保证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4.
三软煤层多次采动下巷道支护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急倾斜三软煤层多次采动巷道的支护技术难题,基于赵家坝煤矿工程地质条件,对该类巷道的合理支护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巷道变形破坏的特点,分析得出了巷道围岩岩性差、应力高以及支护结构与参数不合理是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根据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提出了应采用以"锚梁网+锚索"为主体的支护形式,并对巷道关键部位加强支护实施动态叠加支护,确保巷道的稳定.结果表明:采用以"锚梁网+锚索"为主体的支护方式,多次采动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不超过250 mm,两帮移近量不超过200 mm;巷道支护15 d内,锚杆锚应力迅速增加,以后基本稳定在2~3 MPa,表明该支护方案是合理的,可以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和改善巷道围岩的受力状态.  相似文献   

5.
以石拉乌素矿大采深大断面胶轮车硐室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巷道极限平衡区范围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巷道破坏宽度2.07m;采用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对大采深大断面硐室巷道在无支护和有支护的情况下巷道围岩破坏情况和巷道围岩变形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得出了巷道破坏特征和变形规律。现场巷道表面位移实测表明,硐室围岩得到较好的控制,支护形式和参数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6.
《煤》2019,(1)
基于目前在深部软岩巷道开采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文章以某矿运输巷道作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对目标巷道的破坏形式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基于相应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适合目标矿井的巷道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锚杆+锚索的支护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巷道围岩的变形。  相似文献   

7.
长沟峪煤巷支护效果的FLAC~(2D)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FLAC2D对长沟峪煤矿回采巷道无支护时、锚杆锚索支护时、注浆锚杆加强支护时进行模拟,并分析了巷道围岩在不同支护形式下的变形情况,论证了现行锚杆锚索支护的可行性,及在煤壁破碎的情况下采用注浆锚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煤矿安全》2016,(11):61-64
为解决T型巷道交岔点跨度大、围岩控制困难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方法,研究T型巷道交岔点围岩破坏特征、控制机理和控制效果。研究发现:巷道交叉三角区域是最易失稳区,破坏形式有顶板冒落和弯曲下沉,影响因素有巷道断面、岩体强度、交叉角度和埋深等;基于加强两巷相交初期三角区域支护原则,提出T型巷道交岔点主巷、支巷和三角区锚网索加强支护技术和参数;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表明锚网索加强支护后,围岩应力值和应力集中程度都明显缓和,巷道位移在可控范围之内,受力环境明显改善,支护形式和参数选择较合理。  相似文献   

9.
该巷道为运输巷,断面较大,对控制巷道变形要求较高,而且巷道原有支护已经采用了锚网索联合支护,因此根据上述分析和工作面的围岩特性及原支护状况,确定212102沿空留巷支护在原有支护的基础上采用补强锚索、架设棚梁加强支护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厚煤层小煤柱沿空巷道的围岩变形特征及支护技术,解决巷道的失稳难题,以魏家地煤矿西2305运输顺槽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对小煤柱巷道围岩结构形态及应力分布状态进行分析,采用现场实测的方式对沿空巷道围岩变形及支护参数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小煤柱巷道围岩应力受一次回采影响呈非对称性,煤柱受力与上覆岩层载荷及悬露基本顶岩块长度成正比,与煤柱宽度成反比;小煤柱沿空巷道在掘进期间,围岩变形量相对较小,且变形沿巷道中轴线呈高度对称性;一次回采后,巷道围岩在煤柱侧变形和破坏较大,巷道变形呈非对称性。基于现场实测所得巷道围岩变形特征,提出了加强锚索进行小煤柱巷道的加固。通过现场工业性实验,加强支护后,煤柱侧帮部变形量减小至原来的58.3%,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减小煤柱帮部变形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瑞栋  王强 《山东煤炭科技》2020,(4):96-97,100,105
针对常村矿回采巷道变形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的问题,通过对矿井赋存条件、巷道现有支护形式和围岩变形过程分析,采用新型联合支护技术对S6-11回风巷道支护进行优化。现场实测巷道顶底板相对移近量最大120mm,两帮相对移近量最大140mm,均在允许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汪超 《中州煤炭》2020,(1):156-158,164
针对工作面开切眼跨度大、围岩变形严重等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大断面开切眼巷道支护参数进行了设计。首先对巷道大跨度开切眼巷道支护参数进行设计,并提出了设计方案;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和现场实测,分析了大跨度开切眼巷道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变化情况,并对该方案进行验证。研究得出,该支护方案减少了支护材料成本,有效降低了顶板支护密度,巷道支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现场实测法对谢桥矿1121(3)较薄厚煤层综放面回采巷道矿压进行了观测,得出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并研究了巷道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4.
徐红刚 《煤》2022,(9):103-105+108
针对回采巷道在掘进、回采过程中由于原场应力以及侧向采动应力场的叠加而造成巷道顶板应力集中、支护及维护困难等问题,以古城矿1306工作面回风巷道为工程背景,首先根据松动圈理论对巷道围岩稳固性等级对比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分级,并结合巷道稳固性分析结果确定了1306运输巷合理的支护方式;其次通过数值模拟探究巷道在采用不同支护参数情况下,掘进以及回采期间应力分布、顶底板以及两帮变形特征,对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确定了巷道合理的支护参数。结果表明:采用间排距为600 mm锚杆锚索联合支护方式,巷道顶底板变形量较小,且不易在顶板形成应力集中;通过掘进期间巷道变形实测数据进一步验证,证明了支护方式以及支护参数选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巷道支护方式对煤炭资源回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满足黄陵二号煤矿深部双翼开采条件下,急需大巷加固、后续巷道维护的需要,开展了大巷维护技术实践。通过地质调查、围岩力学参数分析深部高应力和双翼采动的双重影响,结合原巷道支护强度低、巷道稳定性差,得出巷道顶、帮位移量达到5 m左右。在此基础上,针对开拓巷道不同位置,提出双翼开采范围内进行架棚-砌墙支护的支护模式,以及七联巷及延伸巷道采用锚杆+锚索+挂网+喷浆的加强支护模式,且均明确了巷道支护的施工参数。现场实测表明,巷道的2种支护方案下顶板及两帮位移量均降至3 mm以内,达到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较薄厚煤层综放回采巷道矿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实测法对谢桥矿1121(3)较薄厚综放面回采巷道矿压进行了观测,得出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并研究了巷道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锚杆对巷道围岩的支护加强作用及锚杆对极限平衡区大小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及现场实测对锚杆支护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支护建议,据此可为现场锚杆支护参数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煤》2019,(1):67-69
文章以研究近距离煤层采空区煤壁下方巷道合理支护为目标,以双柳煤矿近距离煤层为研究背景,分别对该段巷道围岩变形、锚杆及锚索受力进行监测。分析矿压监测结果发现,处在采空区下的9号煤层胶带大巷采用矩形断面形式及现有支护方案难以满足巷道稳定性支护要求,需要加强顶板锚索支护强度,应当加强监测并确保支护强度,以免导致支护体系失效。研究结果对相同布置条件下的巷道支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了陶二煤矿扩大区地应力的实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的分布特征;以地应力对巷道布置及支护的影响为依据,采用地应力与巷道布置的方向性进行支护设计和实施,不仅提高了支护效果,而且有效地保证了巷道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回采巷道锚杆支护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锚杆对巷道围岩的支护加强作用及锚杆对极限平衡区大小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及现场实测对锚杆支护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支护建议,据此可为现场钷杆支护参数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