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川西坳陷中段高庙子地区侏罗系下沙溪庙组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单砂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质沉积间断面和物性夹层为单砂体垂向分期的测井相标志,河道叠置、高程差异、废弃河道、河间沉积为单砂体横向分界的四种测井相标志,将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垂向上划分为四期单砂体;单砂体垂向叠加样式为均一型与复合型两种,均一型叠加河道砂体具有较好的孔隙性,复合型叠加河道砂体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运用SVI像素成像、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开展单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刻画,各期河道以"窄、细"的条带状展布,各期河道平面宽300~500 m,厚8~10 m。  相似文献   

2.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3段属于辫状河道沉积,地震属性及反演预测受地震分辨率限制以及上覆的上石盒子组底砂岩的影响,造成河道砂岩储层预测的多解性。该文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通过合成记录对比及地震反射特征剖析,归纳出盒3段顶界面地震反射波T9f的4种地质含义,在此基础上,应用波形地震相分析方法,通过地震相、测井相及沉积相综合研究,较好地预测出辫状河道沉积微相展布及河道砂岩发育的有利区。在大牛地气田D66井区的砂岩预测结果中与实际钻探吻合率达90%。由此表明,以沉积相、沉积特征约束下的波形地震相划分,能实现对复杂地质体的准确预测和描述。  相似文献   

4.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完成了南堡1-1区东一段储层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划分。通过总结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间的接触关系,分析了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叠置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南堡1-1区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厚度5. 2~11. 5 m,宽度最大可达400 m;单一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剖面上存在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3种接触关系,以分离式为主;平面上存在分离式、相变式、对接式、切割式4种接触关系,以切割式为主;在空间上可组合成12种基本接触类型,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分离+切割、叠加+切割、叠加+对接、切叠+切割等;湖泊水体周期性变化、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通量比值(A/S)、动态地貌形态变化等因素共同形成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剖面下切能力有限而平面频繁改道交切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4种垂向叠置样式和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5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相应的识别标志。研究区单砂体宽度介于200~800m,单砂体厚度介于4~8m。分离式的叠置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垂向)叠置类型的砂体厚度不同、注水方向不同,对剩余油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的砂体横向不连通,在两个单砂体之间易形成侧翼剩余油富集;侧切式和替代式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剩余油不易富集。  相似文献   

6.
三角洲前缘沉积中,水下分流河道非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横向上迁移摆动,垂向上相互叠合:在远离物源方向叠合不严重,上下2套砂体对应2套地震同相轴;在物源方向叠合很严重,上下2套砂体对应1套地震同相轴。因此,在地震剖面上进行人工解释很困难,往往会出现"串轴"问题。地层切片技术能使地震解释地质化,有助于找出有利砂体:应用单个地层切片,在平面上能很好地识别出多套砂体在横向上的迁移摆动情况,以便分析沉积相;应用相互关联的多张地层切片,在垂向上能判断每个砂体发育时间,刻画出砂体发育的期次。利用该方法在惠州X构造进行砂体解释,识别出A、B、C、D共4套砂体,经钻探证实,惠州X构造B砂体为有商业价值的岩性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7.
波形分类技术在鄂北薄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流相砂体的沉积过程中,砂泥岩在空间上的位置、厚度方面可以形成多种岩性组合模式,因此其对应的地震反射波会有不同的波形。应用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技术,可以对波形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实现在区域上预测砂体的沉积相分布状况。考虑到低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和薄砂层之间的矛盾,谨慎的保幅性提频处理是需要的,但须以更高的井-震相关性及不变的横向振幅关系为前提。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三段的沉积特征,采用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技术对反映不同岩性组合模式的地震波形进行相关和归类,预测出了多种砂体沉积模式的平面展布趋势。通过与由实际钻井得到的砂体分布图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波形分类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预测砂体的分布规律并且对于薄砂体具有较好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在大牛地气田D井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震和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利用纯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由于受到地震资料品质和预测方法多解性的影响,使得预测精度成为制约地震勘探开发的关键。为此,提出了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即利用地震相和沉积相控制地震储层预测。给出了相控储层预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综合利用地质、物探和测井资料,从地震相出发寻找储层识别模式,利用沉积相(有利地震相)控制地震储层预测。在大牛地气田D井区,应用相控储层预测技术对盒3段和山1段的有利储层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井的符合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
常规测井特征比值法在大牛地气田产能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天然气储层的地质和岩性特征出发,在储层参数精细解释基础上,完成了一项储层产能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首先把常规测井资料分类处理成几组本地区的测井特征参数比值,包括:岩性测井比值(自然伽马相对比、井径比)、电性测井比值(自然电位相对比、深浅电阻率比)、物性测井比值(时差比、密度比);把这些比值按地区经验加权合成为储气层产能综合比值K;把K和气层厚度H的乘积KH(取名为测井储能特征指数)与气层无阻流量测试数据相拟合,得出相应的经验回归关系.在评价气层时,用K值划分产能级别,用KH值预测产能.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效果明显,已在大牛地气田的新井储层产能评价和老井挖潜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B油田主要油藏类型为在复杂断块、断鼻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储层发育程度低,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层类型,单砂体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砂体叠合程度差,纵向上油气水关系复杂.针对上述开发难点,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和属性综合分析技术进行储层预测,采用地震地质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  相似文献   

12.
相干体技术在河道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应用相干分析技术进行河道储层预测,是通过对相邻地震道间的地震数据体进行相关分析,产生三维相干体,再结合切片、三维可视化等手段对相干体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不但在理论上得到了合理性论证,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借助相干分析技术对河道储层进行预测,可大大提高勘探精度以及钻井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东胜气田下石盒子组盒2+3段为典型的辫状河沉积,纵向、横向发育不同期次规模河道,相互叠置,厚度不等,具有典型的透镜状特征,河道宽度200~600 m,且分布特征不清晰。地震属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河道展布,属性平面具有条带状与片状特征,强振幅条带储层物性具有较好响应特征,片状次之。因此,需要从片状地震属性中找出条带类型。根据沉积分布特征,确定地震相对等时面,应用地层切片技术,对不同期次河道进行精确识别与刻画,精细预测薄储层。  相似文献   

14.
地震相分析技术在伊通地堑储层沉积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伊通地堑L3井区主要产油层双阳组一段,砂体的厚度和分布横向变化快,具有典型的“源近流短”沉积特征,相邻井的砂体特征及其含油性各异,利用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砂体沉积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精细刻画。分别利用传统的地震相参数分析技术和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技术对双阳组一段的地震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互相补充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双阳组一段的地震相特征进行了划分。采用最能反映扇三角洲相和湖相的相标志(如泥岩颜色、岩性组合、沉积层理、沉积韵律和地层的测井曲线特征等)对主要地震相单元中的钻井资料进行了单井微相分析,并依此建立了双阳组一段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将地震相转化沉积相。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1段气层的储量动用程度、评价水平井组开发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开展了以多级管外封隔器分段压裂为主导的水平井组工程压裂工艺试验。首先对丛式水平井井组压裂方案进行优化,结合井场地面情况及井身轨迹,优选了压裂工艺、压裂顺序;其次,结合储层工程地质特征,单井录井、气测、随钻伽马等资料以及井网条件,研究了不同的压裂裂缝参数及设计施工参数,并开展了相邻两井同步压裂技术研究;第三,结合施工参数及裂缝监测结果对设计参数进行了实时调整,形成了丛式水平井组分段压裂优化设计工艺技术及其压裂现场优化调整技术;第四,针对现场大规模施工及同步压裂试验易出现的突发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井组压裂成功实施。最后在A井组进行了6井46段现场试验,压后井组天然气无阻流量达77.63×104 m3/d,为该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地层倾角测井在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受沉积相带及其断裂、构造和岩性等多种因素控制影响,测井信息应用难度增大的特点,采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确定古水流方向、砂体延伸、层理构造和微相特征。利用倾角方位频率矢量统计,确定出白垩系K1s3、K1s2、K1s1目的层段古水流及其相应河道砂体延伸方向为北北东20°。利用层理构造倾角模式分析,确定出白垩系K1s3、K1s2、K1s1期分别发育楔状交错层理、波状斜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结合岩心、井径、自然伽马和微侧向电阻率曲线特征,分别阐明白垩系K1s3、K1s2到K1s1期水动力能量由较高到较低变化,形成了扇三角洲前缘扇中的水下辫状河道到扇端的浅水河道有利微相砂体发育带,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展布,控制研究区最为有利的油气储集砂体分布。  相似文献   

17.
陕北志丹地区长6—长2油层组水退型三角洲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测井、录井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综合研究了陕北志丹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6-长2油层组沉积及演化特征.结论认为:长6-长2沉积期志丹地区为大型三角洲与大型湖泊沉积体系进退发育之地,形成了区内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与广泛分布的众多含油层系.在近南北向剖面上,长6-长2沉积组合自下而上、由北向南显示出三角洲不断向湖超覆,形成向上变粗的水退型沉积序列;沉积相带自北向南不断向湖中心推移,三角洲前缘大面积展布并多期次叠合,形成区内的沉积主体.三角洲前缘亚相可以进一步分为水下分流平原亚相与前缘河口亚相两大部分,骨干砂体分别为分流河道砂与河口坝砂;长6沉积期区内前缘河口亚相极为发育,到长2沉积时水下分流平原亚相扩大发展,三角洲平原亚相开始进入区内.图4表1参11  相似文献   

18.
在长垣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研究的难点是单砂体的精细描述.引入地震资料能够准确预测井间砂体展布,但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低且存在多解性,需通过井号震结合开展不同砂体类型的精细研究.在给出杏六区东部Ⅰ块葡Ⅰ1—葡Ⅰ3油层砂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然电位曲线重构的三维地震反演资料对不同类型砂体的识别能力,预测了杏北开发区主力油层分流河道砂体的平面分布规律,完善了密井网条件下储层沉积相带图,为指导该区剩余油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A油田古近系恩平组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该沉积环境下砂体厚度变化快,叠置关系复杂,导致砂体横向展布及油水关系复杂.基于地震资料的特点,以地震能识别的稳定发育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建立了古近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格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恩平组沉积期次及其砂体叠置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恩平组经历海泛面持续上升的过...  相似文献   

20.
叠前地震多属性反演在南堡油田火成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南堡油田中、浅层火成岩发育,分布特征复杂,岩相、厚度变化快,影响了油气成藏规模,同时也制约了对油藏的整体认识.钻井揭示,火成岩以玄武岩和凝灰岩为主.在地震剖面上,玄武岩与馆陶组底界砂砾岩的特征接近;在常规波阻抗反演剖面上,凝灰岩与沉积岩的波阻抗值范围相近.为此,首先通过测井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录井岩性与测井敏感曲线构建出能反映岩性差异的伪岩性曲线;然后利用叠前AVO处理,得到梯度(G)、截距(P)和泊松比(σ)等属性数据体,并提取了振幅、频率、相位等多种地震属性;最后以伪岩性曲线为目标曲线,优选敏感性高的一组地震属性作为反演参数,利用概率神经网络反演技术对南堡油田火成岩进行了识别和描述,结果与地质认识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