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进行水质生物评价,对制定流域环境管理策略有重要意义。为摸清长江二级支流猫跳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猫跳河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调查发现:猫跳河有底栖动物82种,隶属于4门7纲51科,其中水生昆虫的种数占据明显优势。底栖动物总平均个体密度为8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密度为11.01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57,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6。水质生物评价结果表明,猫跳河流域大多处于污染状态,其中支流受污染的状况比干流更严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BMWP记分系统2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采用BMWP记分评价得到的结果普遍劣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2009年6月对顺义城北减河、潮白河进行了底栖动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顺义城北减河、潮白河下游底栖动物以耐污值较高的羽摇蚊为优势种,上游以耐污值较低的库蚊为优势种,说明上游水体好于下游水体.用IHB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评价可知,大部分采样点都处于严重污染,部分采取了生态处理工程的地点污染程度略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秦皇岛洋河水库底栖动物分布状况,并据此进行水质评价,设置了6个采样点,分别于2006年5月、8月、9月和11月四个时间段共采集了24个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在洋河水库底泥中共发现底栖动物11种,其中10种能够指示污染程度,耐污种类占绝对优势;所有样点的底栖动物个体密度介于680~5 920个/m2,全库平均为1 924个/m2,水库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底栖动物生物量介于1.68~38.76g/m2,全库平均为8.53g/m2;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介于0.64~1.89,水库整体水质介于中度污染-重度污染。鉴于底栖动物在水质评价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该水库每隔5~10年做一次系统的底栖动物调查。  相似文献   

4.
漓江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9月,通过对漓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详细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门6纲24种,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腹足纲次之。以优势度指数大于0.02作为判别标准,判断出调查区域内全流域以及上中下游的优势种。调查结果表明: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总密度与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682个/m2和152.77g/m2。两者均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lef丰富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37、0.61和6.01。并依照漓江上、中、下游3个江段150个采样点的数据作出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该曲线,认为漓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未受干扰的状态;其他两个江段则均受到了轻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2015年对常熟市昆承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时空分布调查,开展了水质生物学评价与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并基于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对昆承湖2006—2012年环境修复工程效果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12科22种,优势物种多为耐污型;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38.3 ind/m~2,各季节密度分布存在差异,但均以摇蚊幼虫类密度占优,其次为寡毛类和软体动物,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24.54 g/m~2,主要为软体动物所贡献;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昆承湖总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不同湖区因污染程度等环境因素不同,底栖动物物种、密度与生物量分布存在差异,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体DO、浊度、TN、TP等水质因子以及底泥TN、总有机物等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昆承湖实施封闭湖泊口门、深度清淤等环境修复措施后,水质总体得到改善,但湖泊水深增大、基底形态单一以及水生植物分布少等因素也影响了湖泊底栖动物密度与种群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梯级电站开发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于2014年11月对武江韶关段的8个断面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包括3个自然河段和5个梯级水库,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门5纲29种,河蚬、淡水壳菜、狭萝卜螺和霍甫水丝蚓是最主要的密度优势种,梯级水库底栖动物密度均低于自然河段。多样性指数显示:由于底质改变和人为活动的干扰,梯级水库的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年和2019—2021年伊通河长春市城区段底栖动物调查及水质监测数据,建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 B-IBI)评价体系,对伊通河城区段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影响B-IBI的关键水质指标及两者间的响应时滞。结果表明:伊通河城区段底栖动物种类数在月际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在年际间差异显著(P<0.05),种类数先减少后增加,主要类群由耐污种向清洁种转变;2015—2021年,伊通河城区段B-IBI年均值波动上升,河流健康整体呈逐渐好转趋势,且上游河段健康状况优于下游;各项水质指标中,总磷对伊通河城区段B-IBI值及其核心指标有显著性影响,且底栖动物对总磷质量浓度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滞后时间为9个月左右(r=-0.88)。研究可为城市河流健康评价和治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流溪河是广州最重要的河流,开展流溪河系统性监测与评估是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基础。2019年枯水期(3月)和丰水期(9月)对流溪河底栖动物进行了野外原位采样,研究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评价流溪河的生境状况。研究发现流溪河流域底栖动物以收集者为主要类群,其次为刮食者和捕食者,滤食者和撕食者较少。上游和中游样点以中等耐污收集者(四节蜉和河蚬)和耐污收集者(摇蚊)为优势类群,而下游样点以耐污收集者(摇蚊)为绝对优势类群。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分布,枯水期流速和NO3是关键环境因子;丰水期SiO2和流速是关键环境因子。基于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的流溪河生态系统属性分析结果表明,流溪河大部分样点为异养生态系统;流域河岸带不健康;河流纵向运输能力多处于不健康状态;除上游的个别采样点外,捕食者调控能力较为正常;除受挖沙干扰的采样点外,流域生境稳定性维持较好。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监测和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北京市潮白河流域内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并对其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潮白河流域底栖动物物种较少,上游区域底栖动物物种数多于中下游区域;潮白河中下游区域底栖动物密度高于上游区域,主要物种为一些环节动物耐污种类;白河干流最清洁点位占80%,水体最好;白河支流清洁点位占33%,是仅次于白河干流的第二好水体.研究结果对河流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2016年9、10、12月对大金钟水库开展了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高等植物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63个分类单位,浮游动物15属20种,大型底栖动物2门3纲6目8科12属,水生高等植物13科14属14种。浮游植物丰度164.1×10~4~2 452.8×10~4cells/L,浮游动物丰度208.25~448 ind/L。基于底栖动物的ODP法和B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后,大金钟水库水质可能由轻污染向清洁好转。  相似文献   

11.
2018年1—12月对邵伯湖进行了底栖动物监测分析,共鉴定出底栖动物16种,底栖动物主要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红裸须摇蚊和环棱螺。底栖动物密度介于46~115 ind./m~2,平均密度为81 ind./m~2。底栖动物生物量介于2.928~23.405 g/m~2,平均生物量为13.665 g/m~2。通过Wright指数、Goodnight指数、BPI生物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邵伯湖进行了水质生态评价。  相似文献   

12.
对北江2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并根据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对水质进行生物评价。研究中共采集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6属,分别隶属于15目31科,其中水生昆虫30属,占65.22%;软体动物8属,占17.39%;环节动物6属,占13.04%;甲壳动物2属,占4.35%。出现频率最高的3个种属分别为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巴蛭属(Barbronia)以及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生物学污染指数BPI(biotic pollution index)、BI(biotic index)、FBI(family biotic index)、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7种生物指数对北江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的评价结果相比,北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种类和数量等多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耐污种所占比例增加,水质理化参数恶化;7种生物指数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指数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FBI指数和BPI指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更强,适用于北江水质的生物评价。在25个采样点中,6个采样点水质综合评价等级为较差或极差,16个采样点水质评价等级为一般,3个采样点水质等级为良好,整体水质属于一般的水平。人类活动对河流的水质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水质生物学的角度衡量,北江水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珠江重要河流底栖动物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和2012年调查了珠江流域66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化学指标,利用2011年北江11个样点和郁江17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水化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综合环境因子(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析36个候选底栖动物参数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合参数的分布范围,确定适于珠江流域开展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学质量评价的3个底栖动物参数:双翅目百分比、刮食者百分比和BI指数,进而构建了珠江流域河流生物学质量评价的综合生物指数及评价等级(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66个样点的综合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珠江流域河流生物学质量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占80.3%,清洁占13.6%,重度污染占有6%。研究表明,在珠江流域应用底栖动物开展中大型河流水质生物学评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其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完整性指数(B-IBI)对某河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0种,隶属于4门7纲13目27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 430 8,平均1. 046 9,7月份水质较好,4、10月份水质较差,属重污染类型。B-IBI变化范围为0. 23~1. 98,大部分B-IBI值都小于1. 74。研究结果表明,某河大部分河段水生态健康状态处于差~坏水平,少数处于一般状态,整体处于较差水平,水生态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受人类活动胁迫较大。  相似文献   

15.
淮河中上游水生态健康影响因子及其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其亭  陈豪  张永勇 《水利学报》2015,46(9):1019-1027
在对淮河中上游10个断面水体理化指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栖息地状况等实地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结合提出的河流水生态健康定义,采用频度统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健康评价标准体系;运用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法和水体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对河流水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60%的监测断面处于"亚病态"或"病态"水平,其中监测断面D5(槐店闸)处于"病态"水平;综合污染指数表明该河段水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监测断面D5是"重污染"。研究表明淮河中上游水生态退化较严重,需要加强水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在对潮河和白河北京境内段底栖动物调查基础上,采用群落分析法并运用BI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本次共采集底栖动物44种,水生昆虫及幼虫占比最大.底栖动物种类丰富度白河优于潮河.河流评价结果显示,潮河和白河水质整体为优.BI指数法评价中,潮河和白河以清洁为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中,白河以轻污染为主,潮河以中污染为主.BI指数法适用性较好,而且评价结果较为准确,评价结果对潮河、白河水质判别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纵湖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纵湖位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融的里下河地区洼地中心地带,是江苏省级规划保护的重点湖泊之一。近20 a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大纵湖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挑战。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于2015~2016年对大纵湖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大纵湖共采集出底栖动物10种(属),其中寡毛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及其它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32.27,100.52,82.02,5.29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52,0.61,168.74,0.02 g/m~2。底栖动物密度与生物量均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征。大纵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主要为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中国长足摇蚊和环棱螺。基于调查结果,选用4种不同的生物指数(BPI生物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Goodnight生物学、Wright指数)对大纵湖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结果表明大纵湖目前处于轻度-中度污染阶段。  相似文献   

18.
赵鑫  王琳  郑帅  王芳  刘扬 《水利水电技术》2021,(10):121-132
为探究无定河流域源头区河流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无定河流域源头区干流红柳河以及两条重要支流海流兔河和纳林河为研究对象,对河流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进行野外调查采样,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分析了无定河流域源头区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识别影响群落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无定河源头区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较为丰富,共监测到浮游植物7门51种,以蓝藻门为优势门;浮游动物23种,以原生动物为优势门;底栖动物5门20科36种,以扁形动物门中的涡虫为优势种。支流的生物种类、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优于干流,上游均优于下游,其中纳林河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典范对应分析的生物群落与水质关系表明,氨氮、COD和总氮是影响无定河流域源头区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指标。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数与水体理化指标评估无定河源头区目前水质状况为中污染。  相似文献   

19.
构建河流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指标体系是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根据2018-2019年期间在赣江干流12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数据,鉴定出赣江干流底栖动物分为3门6纲13科共24种属,其中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铜锈环棱螺、苏氏尾鳃蚓和大沼螺。通过对18个候选生物指标进行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总生物量、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的个体相对丰度、耐污类群的生物量百分组成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然后采用比值法统一生物参数的量纲,累加各生物参数分值得到B-IBI指数值。赣江干流的健康评价标准由B-IBI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结果表明:赣江干流12个采样点中的4个为健康,1个为亚健康,1个为一般,其余6个断面的健康状况均处于差或者极差状态,赣江干流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一般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底栖动物指标的赤水河流域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长江流域现有水质评价方法的不足,在赤水河流域对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的水质评价方法进行了测试。2010年秋季枯水期,研究小组对赤水河干流及部分支流共10个断面开展了数据采集工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能够反应一定的水质污染状况;对部分生物指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ASPT计分系统最适宜用于该区域的水质评价,并可以此为基础构建赤水河流域水质生物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