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2.
矿山的开发活动会对矿区及周围地区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针对广西梧州大黎镇铅锌矿矿区开发影响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测试矿山及其下游距离线性关系的深层和浅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土壤重金属来源,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等方法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内土壤受到一定的污染,在自然条件下矿山的长期开发、废弃矿石堆置等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工作对铅锌矿开发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矿山开采量的增加,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加重,威胁矿区人民身体健康,为此,调查了辽阳弓长岭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及当地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采集当地土壤样品以及优势植物进行了Cd、Cu、Zn、Pb、Cr等重金属含量测定,对优势植物分别监测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中重金属的含量,考察不同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转移能力以及耐受性。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大拉子尾矿库选取稗草和一年莲,独木排土场选取小藜和茵陈蒿,茨沟村选取鬼针草和一年莲,苏安大街选取桃叶蓼和鬼针草,下部排土场选取茵陈蒿和一年莲,分别作为各矿区重金属污染修复以及生态恢复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4.
5.
为探究某废弃铅锌矿山及周边区域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风险。以矿山历史开采区内及周边土壤、矿山上下游地下水中的砷、汞、镍、镉、铬、铜、铅、锌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对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受到明显污染,砷、镉、铅、锌污染较严重,主要超标原因可能为矿山开采过程中历史上环境措施不到位,且区域本底值较高。地下水含量未超标。废弃矿山生态风险存在,建议废弃矿山应尽快进行治理修复,地下水应做好长期监测。为废弃矿山后续的治理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冀中某铜矿废弃地土壤及优势植物重金属特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取样调查法、室内化学分析法、污染评价及富集能力分析等方法,对冀中某铜矿废弃地土样和植物样品的铜、铅、锌、铬、镉和砷6种重金属离子含量进行检测,研究了该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及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铜矿废弃地土壤铜、砷含量超标,属铜、砷复合污染,其中采矿区铜含量达1870 mg·g-1,超出标准值4.675倍,砷含量达84 mg·kg-1,超出标准值2.1倍,土壤重度污染;运矿区和半山腰铜和砷含量表现不同程度的超标,为轻度复合污染;厂区及周边村庄土壤6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为安全状态.9种优势植物中刺儿菜、虎尾草、葎草地下部分对铜和砷离子的富集能力较强,且在铜矿废弃地的长势表现很好,可作为铜、砷离子复合污染土壤的生态恢复植物;狗尾草对铅离子以及野西瓜苗对锌离子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均较强,可作为铜矿区中铅锌重金属离子污染的修复潜力植物;藜、鹅绒藤、益母草、甘菊对不同重金属离子分别表现为抗性或者耐性.本研究可为本区矿山重金属污染与治理提供基础材料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重点介绍了植物修复概念和超累积植物。对国内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中发现的本土超累积植物进行了较为详细介绍,梳理出部分适合推广应用的修复植物。对于发现的现有的超累积植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采集淮南潘一煤矿塌陷复垦区6种常见的菊科植物,通过测定植物及根区土壤中的重金属,研究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潘一煤矿塌陷复垦区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6种菊科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移,因植物种类、部位和金属类型而不同;与普通植物体中重金属含量相比,6种菊科植物表现出了对Ni、Cr、Pb、Cd积累特性;由于受成土母质和研究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调查的6种菊科植物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均未达到超积累植物的临界含量标准,没有筛选出超积累植物。但是调查发现,洋姜(Helianthus tuberosus)和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对Cd元素同时具备超累积植物的两个基本特征,这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大,生长速度快,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可以列为煤矿塌陷复垦区Cd污染修复先锋植物,其植物修复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在矿山环境评价中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重金属生态环境毒性的重要因素。生物有效性可为矿山土壤中重金属风险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提升评价质量。从厘清生物有效性概念入手,阐述了生物有效性研究方法的特性,评价了生物有效性在矿山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可以更好的评价重金属由土壤迁入植物的生态风险,更科学的确定重金属安全阈值,为矿山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徐琪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8,70(2)
金昌是我国重要的镍铜生产基地,然而矿山的开发活动对矿区及周围地区造成可很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本文以金川矿区为主要调查区,测定了矿山及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改进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4中评价方法对调查区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内二矿区及周边的铁路和工业厂区受到一定的污染,其他地区并未受到污染,矿山的开采和矿石的运输是造成调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为揭示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在酸雨淋溶条件下的释放特征及其生物炭稳定化效果,通过土柱淋溶试验对比研究了未添加生物炭土壤、添加水稻秸秆生物炭以及玉米秸秆生物炭土壤淋出液理化性质和Pb、Zn、Cd及As的淋出特征,并重点分析了2种生物炭对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结果表明:铅锌矿区土壤对酸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淋出液pH值在6.5~8.3之间,而碱性生物炭的添加对淋出液pH影响不明显,但其显著提高了淋溶初期的EC和TDS;添加不同种类生物炭对Pb、Zn、Cd和As淋出影响不同,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淋出液Pb的含量,其累积流出量降低49.11%,但对Cd和Zn的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水稻秸秆生物炭加速了土壤中Pb的释放,对Zn、Cd的影响不明显;2种生物炭对土壤As都起到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汞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种类、来源、赋存形态及迁移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汞矿区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尾矿和冶炼废渣中重金属的释放,矿区周围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都是以残渣态为主;汞矿区土壤中重金属主要发生溶解、吸附、氧化还原、沉淀、共沉淀、矿化等反应,其迁移转化受物理、化学和生物多方面因素影响;同时对目前的治理技术和研究动态进行了概述,明确植物修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尚需探究植物修复与土壤改良措施结合的联合修复技术,从而提出应充分关注土壤中多种重金属之间的拮抗和协同作用,以期为研究汞矿区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汞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收集整理高纬高寒地区某铜矿区以往监测资料和开展的动态监测研究的基础上,对近12年来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Mo、Ni、Pb和Zn的时空变异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且定量计算了土壤重金属的累积速率。分析结果表明,堆浸场的Cd、Cu含量在尚未开始堆浸时就已超过国家土壤II级标准限值,年均增长速率又较快,因而此处土壤恶化的可能性较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尾矿库和排土场处,除了Ni具有较高的超标风险外,其他元素的环境容量相对较大。堆浸场下游的表层土壤中Cr、Zn、Ni、Pb、Cr6+、Cd和Cu元素的横向迁移距离相对较短,而As、Hg和Mo元素横向迁移距离略长,更容易随堆浸液排放向下游运移。剖面土壤样品中Cu、Zn、Cr、Cd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土中重金属含量高于深层土壤样品,呈现出在冻土层的冻结锋面上富集的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