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能、环保和安全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模量高,密度仅为钢的1/5左右,在等刚度和或等强度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比钢可减重50%以上,比镁铝合金可减重30%左右,具有独特的轻量化效果,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以汽车B柱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采用ABAQUS分析研究了碳纤维复合材料B柱的碰撞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金属材料汽车B柱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B柱重量降低约33%,达到了较好的轻量化效果。同时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B柱入侵量与吸能比金属材料小。  相似文献   

2.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是一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高电导率、半导体特性、电容性、电化学活性,同时还具有一系列光学性能等,具有与一般聚合物不同的特性。因此,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是一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3.
芦长椿 《纺织导报》2012,(7):115-118,120
开发与使用高强力/重量比的增强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重点介绍了4DG纤维、高强力/重量比纤维以及纳米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的技术特征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4.
竹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动态机械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竹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动态机械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存在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玻璃化转变和流动转变区域.粘流态的温度与界面改性处理、纤维用量的关系不大,与基体呈现粘流态的温度有关.经界面改性处理,竹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尼龙-6基体高,且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比尼龙-6基体高.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芳纶纤维和碳纤维作为原料,通过斜网成形技术制备了一种电磁参数可以灵活设计的纸基复合材料。通过浆网速比调控碳纤维的分布,实现对纸基复合材料纵向和横向的电磁参数的调控。结果表明,浆网速比为0.5时,纸基复合材料的抗张指数纵横向比为2.2,8~12 GHz频率下纸基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实部纵横向比为2.1~2.2;浆网速比为1.2时,纸基复合材料的抗张指数纵横向比为1.5,8~12 GHz频率下纸基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实部纵横向比为1.5~1.6。仿真计算和工程化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浆网速比是调控碳纤维/芳纶纸基复合材料电磁参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磁干扰(EMI)屏蔽材料在日益密集的电磁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纳米纤维素具有低密度、优异的力学性能、高度的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特点;MXene具有类金属的高电导率、大纵横比、高比表面积及优良的电化学特性等优点。因此,将纳米纤维素与MXene复合能够制备高性能EMI屏蔽复合材料。本文对不同维度纳米纤维素/MXene EMI屏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综述,包括宏观复合纤维、薄膜和气凝胶复合材料,重点总结了纳米纤维素/MXene EMI屏蔽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性应用,包括光热转化、储能和柔性传感等,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从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研发木-橡胶功能复合材料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木-橡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木-橡胶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物料形态和组合方式、胶黏剂的选用及完善的生产工艺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国内木质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介绍了木质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木质复合材料经过各种复合制得后,比原本木材具有更多优良性能,提高木材使用价值,实现低质材的优化利用,所以木质复合材料是21世纪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纺织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纺织复合材料不仅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大和重量轻等独特优点,而且还具有能和机械、电子等学科进行交叉,开发出可设计性材料结构的潜力,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已由早期单一的军事领域拓展到民用、交通、工业装置、航空航天、体育、娱乐等领域。在纤维材料,基体材料,预制件生产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方面发展很快。但复合材料构件的成本远高于铝合金构件,高成本已经成为其更广泛应用的障碍。纺织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复合材料研究生产工作将以降低制造成本为核心展开。本文综合这几个主要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纺织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董卫国 《纺织学报》2019,40(3):71-75
为获得高质量比和高取向度的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通过牵切工艺将玻璃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混合成为须条,将须条正交铺层后用热压方法制备玻璃纤维/聚丙烯长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然后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玻璃纤维的平均长度为22.9 mm,质量分数为45.73%,纤维伸直度高,取向度高,分散性好;基体材料能够充分浸润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小的孔隙率,其值为1.58%,且该复合材料比挤出模压得到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3.4 ℃,在温度为150 ℃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储能模量和较小的损耗因子,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取两种不同聚乙二醇按不同摩尔分数比复合,再通过施罗德公式计算所得相变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并通过理论体系组图找出最低共熔点的摩尔分数比;再根据所得摩尔分数比进行不同聚乙二醇的复合,利用DSC曲线确定不同聚乙二醇复合的最佳摩尔分数比。此法能有效缩减复合试验次数,快速找出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的相变复合材料的最佳摩尔分数比。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卷对卷工艺,用半导体碳化硅纳米粒子涂覆导电碳纤维,证明此类涂层纤维材料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比其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更强大,并具有新的能力:自身结构健康监测功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由环氧树脂等聚合物基质和增强碳纤维组成。由于此两种材料的机械性能不同,纤维可能在过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先进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比强、耐高温等优异性能,是实现航空航天器结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和先导技术。作为树脂基、陶瓷基和碳基复合材料的增强骨架,新型立体纺织材料具有高维自由度的可设计性,通过改变纤维拓扑结  相似文献   

14.
特种纤维聚酰亚胺耐温等级高、绝缘性能优异、阻燃、耐辐射、高强高模,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的重要基础工程材料,也是当下先进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聚酰亚胺纤维和聚酰亚胺纸基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探讨了聚酰亚胺纸基功能材料在制备方面面临的技术难题,并对聚酰亚胺纤维及其纸基功能材料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比刚度高的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起落架舱门则是飞机中最早及最多使用复合材料的部件之一。对比金属材料起落架舱门,复合材料起落架舱门重量轻,刚度好,零件数量少,同时也存在着工艺难度大,成品率等问题。文章研究了起落架舱门的材料选用,设计方法及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6.
分层是复合材料的一种常见破坏模式,分层与层间的断裂韧度有关。文章对工程复合材料T700/YPX3001的层间断裂韧度开展了研究,完成了不同加载模式比下层间断裂韧度的测定,并对不同加载模式比下的层间断裂形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三维机织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纺织复合材料之一,因其制备工艺广泛、制备方法多样,克服了二维层合复合材料层间强度低、易分层破坏等缺点,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抗冲击性好、可设计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汽车、建筑、医疗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李晋 《苏盐科技》2022,(2):22-23
目前,我国工业正在快速发展,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由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能更好地设计出各种行业的产品,在重工业中使用比较广泛.介绍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和用途,深入分析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解决金属基复合材料成本高的问题和材料加...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碳纤维织物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体系中催化剂存在对其回收利用的影响,通过基于动态酯交换反应的环氧-酸酐体系作为形状记忆功能体(BMT),以多羟基反应单体三羟甲基丙烷(TMP)作为反应活性剂,与碳纤维织物整理复合制备出无催化剂可调控的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结果表明,这种多羟基催化碳纤维织物基复合材料(C-BMT)不仅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的能力,而且其物理性能也十分优异,特别是拉伸强度较形状记忆功能体BMT提高了24倍。另外,这种复合材料中不存在催化剂,解决了催化剂对其回收利用产品应用的限制,对未来高性能碳纤维织物基复合材料开发和回收利用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木质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会开始研制高功能木质复合材料。该研究会计划在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六年的四年间,研究通过异种材料复合来制造功能性木质复合建筑材料,用碳材料制造功能性木质材料,以及开发倾斜功能木质材料等。这次木质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会所要进行的研究开发,是要使木材的防潮、隔热、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