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秦朝葵  徐吉浣 《暖通空调》2004,34(11):135-138
建立了预测氯化锂除湿转轮工作性能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在不同转速下转轮的除湿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氯化锂除湿转轮而言,转速调节不是一个有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北天山隧道的通风与经济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永红 《山西建筑》2007,33(17):327-328
为了满足隧道正常生产通风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通风机进洞方案,详细介绍了长大隧道通风布置的具体做法,成功解决了北天山隧道通风这一技术难题,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液体除湿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徐学利  张立志  朱冬生 《暖通空调》2004,34(7):22-26,59
介绍了液体除湿原理、除湿剂的选择、液体除湿器的工作原理和传质模型,以及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的优势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4.
桃巴高速米仓山隧道中部的隧道竖井底部为深25米的蓄水区域,空气湿度90%。潮湿且粉尘颗粒量较大的空气被送入轴流风机安装洞室及变配电设备间,粉尘颗粒物极易粘附在电气设备表面及控制线路板上,导致设备污染腐蚀,易引发电气故障;同时,粉尘颗粒物易被工作人员吸入体内,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潮湿环境也让工作人员易患关节炎、风湿病等。通过实施除湿新风换气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5.
液体除湿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洁  唐钢 《暖通空调》2003,33(6):117-118
介绍了液体除湿系统的原理,比较了液体除湿与冷冻除湿系统的初投资,认为液体除湿是一种经济节能的空调方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特长公路隧道建设制约因素之一的隧道营运通风问题,以湖南雪峰山隧道(7000m)的通风方案为对象,开展全射流风机通风模式、斜(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模式以及送排风口(道)几何参数等的研究和计算分析,并指导该隧道通风的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及其相关的通风用土建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7.
8.
通风除湿设计的室外计算参数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亚俊  高超 《暖通空调》1997,27(6):70-72
针对目前通风除湿设计中室外计算含湿取值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以不保证小时数确定的含湿量用于计算通风量较为合理,通过统计大量的气象资料,给出了全国主要城市各种不同保证小时数的含湿量值及确定各种不保证小时数的含湿量的近似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王滔 《四川建筑》2015,(3):90-92
文章以博深高速公路石鼓特长隧道为实际案例,从隧道内一氧化碳、烟雾允许浓度、汽车尾气排放量等因素分析隧道需风量,依据需风量对隧道各通风方案进行比选,进而选择最优的通风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通过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的分析,指出通风是达到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并对居住建筑设计中的通风除湿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间接发冷却器中布水器对传热传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理论计算和工程实际验证了在蒸发冷却空调中,间接蒸发冷却段布水器对水膜均匀分布及对传热传质效果的影响,提出新的布水方式及可借鉴的布水器型式。  相似文献   

12.
连拱隧道围岩压力的释放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拱隧道作为公路隧道新的结构型式,理论上还不成熟.以云南省元磨高速公路的两座连拱隧道作为工程背景,按弹性阶段相似原则进行两组连拱隧道室内模型试验,包括隧道处于常规应力状态下和偏压状态下的模型试验.采用压力盒量测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压力,并提出了围岩压力释放率的概念,对连拱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压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两种应力状态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对连拱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特长公路隧道营运通风的技术问题 ,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 ,分析了送排式通风压力平衡模式和送排风量间的关联性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公路隧道一单元和二单元送排式纵向通风的基本方程 ,提出了一单元和二单元送排式纵向通风的相关控制点 ,为特长公路隧道营运通风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泰州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的室外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该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的现象及规律。介绍了钻心取样对路面芯样进行马歇尔、抽提筛分等室内实验研究的情况,总结出该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水损坏的原因主要是空隙率过大、施工拌和不均以及选用材料质量较差。最后提出防治早期水损坏应减小现场空隙率、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与控制、选用SBS改性沥青。  相似文献   

15.
在对高速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渗漏水病害的危害、成因进行分析,结合已有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的处理方法和经验,综合考虑公路隧道各方面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方法,为隧道渗漏水的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输水隧道动力模型试验中相似比尺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构动力模型试验与动力模型破坏试验中,保持模型与原型相似的基本要求与处理技巧根据试验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里就地下输水隧道考虑流-固耦合的动力模型试验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中根据工程的实际及模型试验选料的经济实用性,提出当原型与模型弹性模量不相等时的动力相似比尺是以围岩的弹性模量比来计算的规律。为今后复杂的地下水工结构动力模型的结构动力特性和破坏试验的相似问题拓宽思路,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动机激励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非常严重,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水者的经济动机激励失衡,故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思路就在于改变目前激励系数小于零的状况,建立正激励体系,最终达到均衡体系。这就要从激励用水者的经济利益出发,进行水权界定,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变外在激励为内在激励,激励用水者进行效益节水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软岩隧道中锚杆与岩体的相互作用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剪应力滞后模型,对软岩隧道中锚杆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一种分析方法,根据应力-应变关系分析锚杆和岩体之间的联合作用机理.应用于工程实例,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及数值模拟分析,验证通过该模型计算所得的轴向应力的正确性,并确定不同锚杆长度的中性点位置,验证了软岩锚固中性点的存在,指出软岩隧道锚杆支护设计中应注意锚杆与岩体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朝东岩隧道为背景,运用二维弹塑性分析研究了隧道侧面45°和正侧面不同大小、不同距离的溶洞分布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侧面溶洞随距离的增大,围岩稳定性增强,距离与隧道开挖引起的释放位移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影响的分界线大约在溶洞尺寸的2~3倍;在拱顶附近的周边释放位移比底部的释放位移大。同时隧道侧面的溶洞容易引起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偏压现象,隧道整体向溶洞一侧发生释放位移。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ources on indoor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occupant exposure to indoor pollutants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e emission rates from the sources. Emission rates are often determined by chamber testing and the data from the chamber test are fitted to an empirical model. While the empirical models are useful, they do not provid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scale the chamber data to buildings nor do they provid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controlling emissions. A mass transfer model for gas-phase-limited mass transfer is developed and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Examples of sources with gas-phase-limited emissions are moth cakes, floor wax, stain, and varnish. The mass transfer model expresses the emission rate in terms of a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a driving force. Th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can be predicted from correlations of the Nusselt number and the Reynolds number. The experiments and data analysis used to develop the correlation are described in the paper. Experiments to verify the assumptions used to describe the driving force are also described. Suggestions for using data from existing empirical emission models to determine parameters for the mass transfer model are provided. The mass transfer model provides a significantly better fit to data from an indoor air quality test house than does the empirical first order decay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