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在收集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 郯庐断裂带以西,燕山及其以南,太行山及其以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北) 的早、中侏罗世盆地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进行原型恢复,编制了该地区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图。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原型盆地分类: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压性盆地,分为大中型坳陷盆地和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成盆模式有3 种( 走滑盆地,伸展盆地,类前陆盆地) ,将该地区分为西部伸展盆地区、东部走滑盆区地和南部挤压盆地区。认为该地区中生代盆地分布及演化受控于滨太平洋区域构造带和秦岭—祁连区域构造带的作用,由于盆地规模比较小,热坳陷也比较小,使这些中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与同一地质时代发育的松辽盆地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博乐盆地具有较好的含油气远景,但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需要对其形成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选取构造条件复杂的博乐隆起为主要研究区,采用古构造分析方法进行构造应力场解析。通过统计分析节理、断层发育特征,确定了博乐隆起主要发育三组断裂、四期节理。利用共轭X剪节理求取最大主应力方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确定博乐盆地石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早二叠世NNW-S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早二叠世末-中二叠世NWW-SE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晚二叠世末-三叠世NEE-SW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和晚侏罗世至白垩世NNE-S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3.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藏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合肥盆地是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共同作用产生的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其经历了印支期盆地基底形成期,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坳陷盆地发育期,晚侏罗世前陆盆地发育期,早白垩世走滑盆地发育期,晚白垩世一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发育期,晚第三纪-第四纪盆地消亡期等六个阶段。在盆地发育过程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郯庐断裂带的影响仅仅局限于盆地的东部地区。该区发育了两套潜在烃源岩,且以煤成气为主,生储盖匹配较好,构造发育,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二连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不同阶段.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东亚板块的差异运动和深部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末期的构造反转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大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源于太平洋构造域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弧后深部作用;早白垩世末期的盆地反转可能是中国东部左旋走滑带作用的结果;而晚白垩世以来则属于区域性的稳定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5.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演化及其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可分为同裂谷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后裂谷期(早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前陆期(晚白垩世-新生代)等3 个阶段。同裂谷期主要发育河流相、湖泊相和火山碎屑沉积物;后裂谷期发育2 个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下部旋回以湖相、海相沉积为主,上部旋回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前陆期以压性机制为主,发育了海相、陆相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中,最主要烃源岩位于Vaca Muerta 组;主要产层是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砂岩和灰岩;侏罗系及其以下盖层多为区域性的,其上盖层多为半区域性的。盆地内石油主要分布于盆地周边,天然气集中于盆地中心,以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为主。盆地西部逆掩带以及盆地东部周缘重油分布带是有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6.
北黄海东部次盆地勘探程度较低,是中新生代小型叠合断陷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盆地构造复杂。利用最新的地震和钻井资料,从构造特征分析入手,结合盆地发育的动力学背景,梳理了北黄海东部次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该盆地中新生代发育了伸展裂陷盆地、走滑伸展盆地及坳陷盆地3类性质的原型盆地。中—晚侏罗世,表现单一的断裂走向和箕状断陷型结构,为伸展裂陷型盆地,是该时期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在盆地内派生的NE—SW向拉张应力作用的结果;早白垩世—晚渐新世,经历了早期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向晚期区域右旋剪切应力的转变,表现为箕状断陷结构兼具明显走滑张扭特征,为走滑伸展盆地;中新世—第四纪,为典型的裂后沉降型坳陷盆地。盆地发育演化过程主体表现为由新生代受F2断裂控制的NEE向断陷盆地叠加在中生代受F1断裂控制的NW向断陷盆地之上,之后进入裂后坳陷沉降阶段;沉积沉降中心经历了先NW向迁移再NEE向迁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费尔干纳盆地钻井、取心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认识,研究了天山造山带的活动与费尔干纳盆地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盆地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并探讨了影响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费尔干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天山造山带和帕米尔地块的活动密切相关,盆地东北缘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沉积展布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盆地经历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山间拗陷阶段、晚三叠世构造抬升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盆地雏形形成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抬升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持续沉降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升阶段;费尔干纳盆地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形成于构造平静期,油气运移和成藏于构造活跃期。  相似文献   

8.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段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对长9段油源、运移动力、运聚方式、成藏期次、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姬塬、陇东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7段烃源岩,志丹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9段烃源岩。姬塬地区西北部古峰庄—麻黄山地区发育岩性-构造油藏,姬塬东部地区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华池—庆阳地区和志丹地区发育岩性油藏。长7段过剩压力是石油运移的动力,埋藏史表明,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2期成藏,晚侏罗世烃类充注范围和规模较小,早白垩世为烃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和长9段原油运聚主成藏期。伴随构造运动,盆地长7段底面构造经历了由沉积后西高东低到成藏期东高西低,再到现今平缓的西倾单斜的构造演化过程。早白垩世,环县—华池—吴起—定边以西地区长7段底面构造最低,原油进入储集层后,向周边高部位发生侧向运移。主成藏期长7段底面在姬塬西部麻黄山—红井子一带存在古背斜构造,控制姬塬西部油藏分布。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据区域地质、盆地充填序列和盆地结构研究 ,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 3个构造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 ,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化受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 ,随着俯冲角度逐渐变陡 ,裂陷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新 ,早白垩世岩浆弧位于浙闽东部 ,陆架盆地为弧前盆地 ,至晚白垩世末—早古新世 ,陆架盆地转变为弧后盆地 ,并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古新世裂陷 ,后在东部坳陷带发育始新世裂陷  相似文献   

10.
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板块作用机制入手,基于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和沉积建造等综合分析,把晚三叠世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来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机制下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佐奈歧板块斜向俯冲机制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发育阶段;3)晚白垩世-古近纪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的伸展盆地发育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古近纪断陷盆地发育阶段;4)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机制下的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关于古近纪箕状断陷(群)的发育过程,强调了NWW向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拉分和NE向逆冲推覆体系分别对盆地形成和箕状断陷发育的控制作用,从建造-改造-保存的角度指出了海相油气系统赋存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柴达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的阶段,即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早第三纪(路乐河期)-上新世晚期(上油砂山期)区域挤压坳陷与局部走滑、逃逸阶段;上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裂陷阶段,在柴北缘形成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挤压坳陷阶段,伴随盆地西部整体坳陷,在盆地西部形成第三系烃源岩层;挤压、推覆阶段,随着盆地西部的隆升,东部地区的强烈沉降,在盆地东部第四纪坳陷中沉积了第四系烃源岩。柴达木盆地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油气藏为主,其中背斜、断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茫崖凹陷,而与断层有关的断鼻、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柴北缘断陷区。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气储层中沸腾包裹体的发现,表明柴达木盆地的油气有过脉动式运移。  相似文献   

12.
羌塘盆地有机质热演化与成烃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生界7 000多块样品的分析数据进行筛选和综合研究可知,侏罗系烃源岩在羌塘盆地中部尚处于成熟生油阶段,向四周成熟度逐渐增高;上三叠统肖茶卡组烃源岩几乎全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成熟生油范围已经很小.羌塘盆地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古地温、构造变形程度和火成岩及深成热流的控制.盆地中部及东部主要受最高古地温或最大古埋藏深度的影响;盆地断裂或褶皱带附近及其盆地边缘主要受强烈不均衡压力的影响;而在盆地西部,基底断裂带的深成地下热流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盆地中部具有2次(或3次)主要生烃过程(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与第三系沉积时期),特别是新近纪中新世早期至中新世后期,侏罗系烃源层的生烃过程对油气藏勘探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纪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北缘西段侏罗系的展布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构造的控制,近东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南北分带作用,北西向构造对侏罗系具有东西分块的作用,两组构造使得侏罗系存在多个厚度中心。早、中侏罗世,该区为伸展断陷盆地,沉积了重要的烃源岩系;晚侏罗世—白垩纪为挤压盆地。从早侏罗世到白垩纪,盆地沉积具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叠合其上的新生代盆地沉积对侏罗系具有重要的保存作用,促进了烃源岩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及其组合特征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应力场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柴达木盆地早侏罗世以来经历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中更新世末)、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上油砂山期末)、燕山运动晚期(白垩纪末)和燕山运动早期(中侏罗世末)4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通过声发射法测得相应的最大主应力值分别为35.6~41.4,54.8~62.8,73.8和58.3 MPa。现今最大主压应力有效值为15.6~112.3 MPa,第三系油气主要成藏期古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有效值为54.8~62.8 MPa。通过柴西地区主要成藏期应力场数值模拟和典型油气藏解剖,对柴西地区北西西断裂封闭史进行了分析,发现中新世晚期北西西向逆断裂对油气运移聚集具有双重性,断裂活动期主要起运移通道作用,而断裂静止期则相对封闭,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使油气在断层上下盘都可以聚集成藏;油气主要在剪切应力值中等区域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5.
The Jiuxi (Western Jiuquan) Basin,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Hexi Corridor, NW China, is a foreland basin which has been active since the Early Jurassic. It was formed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progressive northwards migration of the North Qilian thrusts in response to sinistral shearing along the 2,000-km long Aerjin (Altun) Fault. Sedimentary deposits in the basin are controlled not only by foreland loading and thrusting, but also by the development of listric normal faults at high angles to the thrust belt. At the junctions of these two sets of faults, thick organic-rich sediments and reservoirs have accumulated.
During the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thrusts propagated along the foot-wall of the North Qilian Fault, truncating earlier-formed oil pools and source-rock layers and thereby causing great difficultie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 basin development model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rom cm integrated study of sedimentary fades,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structural analyses and cross-section reconstructions.
The average northwards movement in the frontal zone of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since the Pliocene is estimated at about 8 mm/yr. Therefore, about one-half of the Jurassic-Cretaceous oil-bearing basin could be buried beneath the Laojunmiao and North Qilian Marginal Faults, and is virtually untouched by drilling.
Source rocks in the basin are black, lacustrine shales of Late Jurassic through Early Cretaceous ages, with a maximum thickness of up to 1.2 km in the Qingxi Depression. The genera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s began in the Late Cretaceous or mid-Oligocene; seven stratigraphical reservoirs, ranging in age from Silurian to Miocene, are described — anticlinal. fault- and "buried-hill" structur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raps.
The petroleum potential of individual depressions is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potential regional oil prospects are made.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古生物、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了苏丹穆格莱德盆地X区西斜坡AG组—Tendi组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演化.结果表明:受西部马特里格隆起南段物源的影响,苏丹穆格莱德盆地X区西斜坡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和始新世表现为断陷湖盆沉积特征,自西向东依次发育三角洲与湖泊相沉积,早白垩世早期该区东部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和渐新世—上新世表现为坳陷湖盆沉积特征,河流沉积体系推进至该区西部,形成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为滨浅湖亚相沉积.总之,穆格莱德盆地X区西斜坡沉积充填受区域构造活动影响,沉积演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中扬子沉积盆地构造及其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区在中条-武陵运动形成的基底上,先后形成震旦纪—中三叠世广海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内陆大型湖沼含煤沉积盆地,江汉白垩—第三纪多旋回盐湖沉积盆地。现今主要构造单元包括中部的江汉盆地,东北、东南缘的逆冲构造带,西部的重力滑覆褶断带。本区先天性成油气条件优越,但不少地区的海相沉积后期改造剧烈,然上述三构造单元仍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8.
银根—额济纳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银根—额济纳盆地基底由多板块组成.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三叠世热拱隆张、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早白垩世裂谷发育、晚白垩世引张坳陷及第三纪挤压坳陷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生储组合.油气勘探方向为单断凹陷多级断阶带的断鼻、断块构造油气藏和缓坡带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双断凹陷的滚动背斜构造油气藏.提出了小湖盆围绕"洼槽"烃源岩开展"近源"油气勘探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