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油田开发与勘探中,钻井作业工序繁多,操作复杂,使机械设备、操作工人、作业环境置于较大的风险之中。为了明确钻井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以钻井工艺过程划分单元,归纳各个单元中存在的风险事故类型及隐患事故类型。简单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石油钻井基本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得出钻井过程的安全级数,指导钻井作业过程,并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及伤害,提高作业过程的安全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王宇 《钻采工艺》2014,37(1):4-7
油气井完整性评价是完整性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油气井完整性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油气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防止地层流体发生无控制流动,确保油气井安全生产。文章从分析地层压力特征入手,分别针对磨溪高石梯区块震旦系探井钻井和完井过程的完整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重点分析了井身结构、钻井液密度、井控和套管装置等井屏障组件的完整性,钻井期间各开次和完井期间各阶段的完整性。整体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块震旦系探井钻完井工程具有完善的井屏障系统,各个作业阶段配置的井屏障组件总体上 是有效的,井屏障系统能有效隔挡地层流体,从而保证井筒的完整性和钻完井工程作业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3.
陆上油气钻井作业是一项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系统工程,也是隐蔽性很强的地下工程,钻井作业的安全一直是油气钻井专家和安全专家关注的问题.安全评价作为预测、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尚未成熟.本文从人、机、环境的系统安全理论出发,分析了钻井作业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构建了较为系统的陆上油气钻井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油气钻井作业安全评价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4.
钻井作业是一项投资巨大的风险性工程,具有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和连续作业等特点.近年来由于钻井设施不符合安全要求,设备使用不当,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等原因,井喷、火灾爆炸、高处坠落等事故频繁发生.为了消除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减少事故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应对钻井作业现场进行风险评价及采取控制措施.实际应用表明,开展钻井作业安全评价能有效地减少事故和职业危害,对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控制指导.  相似文献   

5.
绥中36-1油田和秦皇岛32-6油田都属低压稠油油藏,其储层岩石疏松,孔渗性极佳.在完井试油测试中,必须对测试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选取合理的测试压差,以防止速敏性和应力敏感性造成地层损害.根据储层测试过程中的损害特点,对完井过程中的测试方案进行了设计,对测试设计的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钻井完井过程中油层损害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钻井作业是一项投资巨大的风险性工程,具有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和连续作业等特点。近年来由于钻井设施不符合安全要求,设备使用不当,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等原因,井喷、火灾爆炸、高处坠落等事故频繁发生。为了消除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减少事故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应对钻井作业现场进行风险评价及采取控制措施。实际应用表明,开展钻井作业安全评价能有效地减少事故和职业危害,对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控制指导。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钻井行业的事故率一直较高且人因失误占较高比例,目前尚无针对钻井施工过程人因失误事故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为此,提出了应用德尔菲专家判断法定量评价钻井施工人因事故风险的方法,通过专家评分获得了与11类钻井作业活动相关的10种风险类别的可能性和严重度数据,计算了不同作业活动的风险水平。研究数据显示,钻井施工人因失误事故风险最高的风险类型是物体打击;人因失误事故风险最高的作业活动是钻进作业。研究结果可应用于跟踪钻井过程异常高风险时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消减措施,合理地部署现场安全工作,避免高风险的累加效应。该方法在5支钻井队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报告事故率由7.54%下降到5.24%。  相似文献   

8.
绥中36-1油田和秦皇岛32-6油田都属低压稠油油藏,其储层岩石疏松,孔渗性极佳。在完井试油测试中,必须对测试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选取合理的测试压差,以防止速敏性和应力敏感性造成地层损害。根据储层测试过程中的损害特点,对完井过程中的测试方案进行了设计,对测试设计的风险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钻井完井过程中油层损害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浅析油气井产能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评价和分析钻井、完井、防砂和增产措施等作业环节对油气井产能的影响,对试井解释计算出的总表皮进行了有效分解,并给出了分解后各作业环节引起的表皮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定量分析了影响油气井产能的因素,其中射孔、钻井污染和防砂三个作业环节是影响油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为钻井、完井、防砂和增产过程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钻井现场作业的风险评价过程中,存在着监测数据与现场作业关联性不强的问题。为此,提出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蒙特卡罗模拟(MC)相结合来评价钻井现场作业风险的新方法,即首先构建钻井现场作业风险因子,利用SEM求出各风险因子相关性并求得其权重,再确定关键风险因子;进而由各因子的数据分布特征,利用MC求得潜变量的模拟值,与据SEM风险后果权重而求得的事故后果程度结合而得到危险度,最终把辨识出的作业危险度用来判断风险等级;并将上述方法用于分析四川盆地某气田某井的现场作业数据。研究结果表明:①较之于其他方法,新方法克服了无法确定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及各因子权重的不足,为钻井现场作业风险评价提供了一条新途径;②操作行为和环境因素对钻井风险影响较小,管理因素对钻井作业风险影响最大;③场所不符合要求和一般设备缺陷是2个主要的关键风险因子,其相关系数为0.57;④根据每个风险变量的分布特征生成了一系列符合要求的样本数据,最终得到钻井风险值的概率分布,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符合于实际情况。结论认为,新方法能较好地把现场监测数据用于钻井风险等级的评估,对钻井作业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管理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带锈防锈涂料“惠雅底漆王”应用对比试验,说明这种涂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防锈功能,而且易于在工程建设和防腐施工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Content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3.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沉积与其顶部风化壳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海域在印支晚拉丁末期隆升前,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主要为陆表海断续淹没的蒸发台地,台地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古地理格局,台内发育的次级隆凹是蒸发台地上潟湖、咸化盐湖的基底。雷三-雷四段沉积时期,咸化湖盆低凹处随东高西低格局的演化迁移到川中-川西的南充、成都一带;拉丁期末的"印支早期运动"使四川海域整体隆升,在雷口坡组顶部形成分布广泛的古风化壳。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风化壳主要形成于雷四段的上部,风化壳主要经历了暴露溶蚀和深埋溶蚀两大阶段的成岩作用,在风化壳内形成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的缝洞型储层。缝洞型储层发育与否是雷口坡组顶部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川科1井已在川西坳陷孝泉构造雷口坡组顶部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通过对风化壳成因及控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指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顶部的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苯乙烯环氧化制环氧苯乙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环氧苯乙烷是重要的有机中间体,主要用于香料,制药工业。环氧苯乙烷主要由苯乙烯环氧化制得,本文介绍了卤素法,过氧化物法,氧气或空气环氧化法以及相应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分馏塔塔体与热膨胀系数的关系、变形原因、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储层微型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搞清楚剩余油的分布是关系油田生存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在胜三区进行微构造分析,研究实际测井数据,认为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和综合含水率受微型构造的控制,对处于同一开发期的井来说,同一韵律层中位于鼻状构造高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要低于位于侧翼部位的井的综合含水率,而含油饱和度数值却较高。研究证实.微型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直井中单封隔器抽油管柱在坐封前后的受力、变形状态。提出了一种准确计算封隔器坐封前后管柱变形、封隔器坐封高度及管柱附件位置的方法,对设计工艺管柱结构、现场校核管柱附件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涤  刘忠友 《石化技术》2002,9(3):138-141
通过宏观检查,金相组织检验及裂纹断口观察,分析了制硫车间解吸塔(C-403/2)塔体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更换新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井架结构设计中的优势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多种井架结构进行了对比计算与分析,提出了结构件设计中力的优势原则、贡献值原则、工况优先原则等,为井架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司钻控制房作为石油钻机的核心控制单元,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司钻操作方式,从而影响整台钻机的生产效率和安全问题。针对国内司钻操作控制界面没有规范和行业标准,结合汽车界面规范SAE,提出石油钻机司钻H点的概念和相应的计算方法。H点的建立提供了人在舒适操作时尺寸定位的基准点,以此可以推出人的眼椭圆位置,确定人观察范围和手臂运动的最大伸及范围,对司钻控制房人性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证明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