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W/O/W型多重乳状液的制备及应用概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叙述了W/O/W型多重乳状液的结构类型、应用性能及制备方法。对影响W/O/W型多重乳状液生成率的各因素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介绍了测定生成率的诸方法。提出了多重乳状液破裂的几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为衡量标准,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化剂的HLB值、质量分数、亲油亲水乳化剂体积比及油水的相比等对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2.2%,V(Span80)/V(Tween80)=7.5;适合多重乳液稳定的油水相比为:第一相体积比为2.5,第二相体积比为0.2。复合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第一相乳化剂的HLB值为6.5,V(复合乳化剂)/V(Tween80)=27.5,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9.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极性油脂,不同类型乳化剂等配方组成以及不同乳化功率,乳化时间和乳化温度等制备工艺对含维生素C的P/O/W多重结构乳状液形成及稳定的影响,同时对配方和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油脂极性并未显著影响含维生素C的P/O/W多重结构乳状液的形成和稳定;通过复配亲水性乳化剂可以制备得到较为稳定的体系;乳化功率不足,乳化温度过低或乳化时间不足,均不能达到有效的乳化能力,从而影响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槲皮素溶解度低透皮性能差的问题,以疏水二氧化硅AEROSIL?R202、亲水二氧化硅AEROSIL?200为乳化剂,一缩二丙二醇和甘油为内醇相,制备水包油包醇(P/O/W)多重Pickering乳液,用其对槲皮素进行了包载。考察了内醇相(一缩二丙二醇和甘油)质量分数、疏水二氧化硅AEROSIL?R202质量分数、水乳比、亲水二氧化硅AEROSIL?200质量分数对P/O/W多重Pickering乳液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条件为:内醇相〔m(甘油):m(一缩二丙二醇)=6:4〕质量分数为20%、疏水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3%、m(水):m(初乳)=5:5、亲水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2%。对各相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证明,成功制备了P/O/W多重Pickering乳液。X射线衍射仪(XRD)结果表明,槲皮素经多重乳液包载后结晶峰消失,表明该多重乳液对槲皮素有良好的包载效果。离心法测定包载槲皮素P/O/W多重乳液载药量达0.45 %± 0.02%。体外透皮实验和猪皮CLSM显示,槲皮素经该多重乳液包载后透皮性能得到改善,这主要是由于槲皮素在内醇相〔m(甘油):m(一缩二丙二醇)=6:4〕中的溶解度可达60±2.1 mg/g,远大于在水 (<0.5 μg/g)或油 (<1 mg/g)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6.
王长进  施庆乐  金江 《陶瓷学报》2010,31(2):253-256
膜乳化法是获得高质量单分散稳定乳状液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以氧化铝陶瓷微滤膜为乳化媒介,大豆油为分散相,含有乳化剂的去离子水为连续相,直接制备O/W乳液.比较了膜乳化法与机械搅拌法的乳化效果;考察了乳化剂浓度、膜两侧压差和磁力搅拌转速对乳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浓度2%、膜面压差0.12MPa、搅拌转速450r/min为最佳乳化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滩稠油O/W乳状液是由含水较高的W/O乳状液直接转相形成的,利用微观摄像技术对其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乳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W/O/W液滴,其数量的多少与乳化剂浓度和含水量的大小有一定关系。液滴的形状大多数是等轴球形,既有液滴单个的乳滴存在,又有相互接触的乳滴簇存在,有乳滴形成乳滴簇的过程,也有乳滴簇分离的过程。乳滴大小分布模式基本相似,但对于具体的乳状液来说还是有差别。乳滴的大小分布受乳化剂浓度、油水性质含水量和放置时间等的影响。乳状液随时间表现出的性质主要是其微观结构变化的结果。液滴的大小分布情况和存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乳状液的稳定性和流变行为。  相似文献   

8.
9.
探究了海藻酸钠、黄原胶、卡波姆940、聚丙烯酸钠等四种水溶性聚合物对液晶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稳定性、热失重、流变学等实验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添加卡波姆940对液晶结构与粒径无明显影响,离心稳定性表现较佳;黄原胶和卡波姆940对液晶乳液的室温储存有一定帮助且结合水含量占比最大,液晶含量多;流变学结果表明,添加卡波姆940会增加乳液的表观黏度、触变环面积与黏弹性,使液晶胶网抵抗外力应变的能力变强且不易发生形变。  相似文献   

10.
以聚甘油-2-二油酸酯、十聚甘油单月桂酸酯分别替代Span-80、Tween-80作为W/O、O/W乳化剂,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制备W/O/W多重乳液;以乳液的分层率作为乳液稳定程度的标准,探讨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质量分数及油水体积比对W/O/W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借用旋转流变仪对乳液流变性能进行测定,探讨脂肪醇(C_(m )H_(2m+1)OH,m=12,14,16,18和20)、高聚物(黄原胶、羟乙基纤维素、小核菌胶)对W/O/W多重乳液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的W/O/W多重乳液较优组成,初级乳液(W/O):聚甘油-2-二油酸酯质量分数为10%,V(液体石蜡)∶V(水)=?2∶1;W/O/W多重乳液:十聚甘油单月桂酸酯质量分数为6%,V(初级乳液)∶V(水)=9∶10,脂肪醇(十六醇)质量分数为2%,高聚物(黄原胶)质量分数为0.15%。  相似文献   

11.
一体化陶瓷外膜乳化装置制备O/W型乳状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 言膜乳化技术是将分散相以很小的压力压过膜孔 ,在膜表面形成微小的液滴 ,并通过剪切力的作用使小液滴从膜表面脱落而进入连续相的新型乳化技术 .该方法具有低能耗、低剪切力、需要表面活性剂较少、生成的乳液颗粒均匀等特性[1,2 ] ,所用的膜主要有微孔玻璃膜[3] 和陶瓷膜两种[4 ] .微孔玻璃膜的孔径分布较窄 ,通常在小于平均孔径±15 %的范围内变化 ,因此制备出的乳状液粒径分布较窄 ,但对称膜固有的高阻力导致膜的通量较小(通常在 2~ 4 0L·m- 2 ·h- 1) ,制约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而陶瓷膜由于具有较高的通量被较多地用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W/O/W型多重乳液的制备方法,阐述了影响多重乳液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如乳化剂、油水相比、乳化工艺、添加剂等,认为乳化剂的类型是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概述了W/O/W型多重乳液在制备微胶囊及药物包埋方面的应用;展望了多重乳液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同时指出了多重乳液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单秀华 《辽宁化工》2020,49(2):122-123
利用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测得的TSI值监测了驱油剂对W/O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浓度的增加,TSI值均降低,乳状液稳定性增加;随着碱浓度的增大,TSI值先降低后增大,体系稳定性先增强后变弱,当碱浓度为900mg/L时,乳状液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庆黑帝庙稠油为研究对象,依据稠油乳化降粘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添加量,碱的添加量,温度、油/水比、振荡方式等因素对稠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筛选降粘剂复合配方及选择降低粘工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以柴油/水、汽油/水、煤油/水为实验体系,制备了乳状液和微乳液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乳状液的粘度是分散相体积分数和粒径的函数并获得了相应的关联式;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乳状液的粒径而不是粘度;在微乳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和分散相体积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微乳液的形成只与它本身的组成有关而与制备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16.
高脂食品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这引起人们对低脂食品的的不断追求,因此脂肪替代品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试验以玉米油和生物高聚物为主要原料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W1/O/W2多重乳状液作为脂肪替代品(FS),以离心稳定性为衡量标准,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初复乳乳化工艺、各相相对体积比对玉米油W1/O/W2型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影响玉米油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复乳的乳化工艺,内水相与油相体积之比等。2.两步乳化工艺中第二步乳化工艺对复乳稳定性影响较大,其规律是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粒径减小,稳定性呈上升趋势,适宜的乳化条件为7200 r.min.1,13 min,而第一步乳化工艺对复乳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3.内水相与油相、初乳与外水相均是影响复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前者主要是依靠改变初乳黏度来影响复乳稳定性,后者主要是乳滴间范德华力与电排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适宜的体积比分别为1:4和1:1。  相似文献   

17.
从乳状液的沉降稳定性、破乳电压、电导率和微观形态等几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无机盐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稳定的O/W乳状液相态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价金属盐会导致乳状液破乳或转相,其中FeCl_3只能导致乳状液破乳,不能引发转相,其他金属盐引发乳状液转相的能力依次为CrCl_3MgCl_2CaCl_2SrCl_2BaCl_2;金属盐浓度过高时不利于转相后的乳状液的稳定;OH-或部分酸根可以消除高价金属离子对乳状液的影响,Na_2CO_3、NaOH、Na_2SiO_3和Na_3PO_4可以与Cr~(3+)反应生成不溶物,使W/O乳状液再次转相为O/W型,而Na2SO_4、H2SO_4和H3PO4则不能使乳状液发生逆转相。  相似文献   

18.
草桥稠油O/W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浓度到5%将导致乳液转变为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黏度和液滴直径均减小而乳液始终为牛顿流体.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增大,乳液逐渐从简单的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此外,通过稳定性评价实验,考察了乳化条件和水相盐浓度对乳液动、静态稳定性的影响.乳液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的提高明显提高,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变差;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在低乳化剂浓度下(1%)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变差,而在高乳化剂浓度下(3%)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提高.乳液动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的提高得到改善,随水相盐浓度和价态的提高而变差.  相似文献   

19.
从乳状液的沉降稳定性、破乳电压、电导率和微观形态等几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无机盐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稳定的O/W乳状液相态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价金属盐会导致乳状液破乳或转相,其中FeCl_3只能导致乳状液破乳,不能引发转相,其他金属盐引发乳状液转相的能力依次为CrCl_3>MgCl_2>CaCl_2>SrCl_2>BaCl_2;金属盐浓度过高时不利于转相后的乳状液的稳定;OH-或部分酸根可以消除高价金属离子对乳状液的影响,Na_2CO_3、NaOH、Na_2SiO_3和Na_3PO_4可以与Cr(3+)反应生成不溶物,使W/O乳状液再次转相为O/W型,而Na2SO_4、H2SO_4和H3PO4则不能使乳状液发生逆转相。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两步乳化法制备油包水包油(O/W/O)型多重结构乳状液,研究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用量、相体积比和添加剂等因素对O/W/O多重结构乳状液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脂肪醇聚氧乙烯醚-21EO (S21)、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F127)以及W/O环甲基硅氧烷(及)PEG/PPG-18/18聚二甲基硅氧烷(DC5225)的最佳质量分数均为5%;当内油相的Si-451质量分数为15%、水相的Si451质量分数为30%时是形成多重结构乳液的最佳质量分数;质量分数为2%的单甘酯(GMS)对多重结构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1,3-丁二醇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多重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