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张哲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15(5):1541-1548
超大直径盾构下穿老旧棚户区微扰动施工控制是地下工程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以武汉地铁8号线黄浦路站—徐家棚站区间盾构下穿棚户区项目为工程背景,首先对提出全断面粉细砂层注浆加固工艺并进行浆液配比实验给出最佳浆液配比,并对盾构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监控,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盾构机下穿掘进参数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超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棚户区施工的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袖阀管注浆加固工艺对超大直径盾构下穿的老旧棚户区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现场试验确定最佳水灰配比为0.8∶ 1;盾构穿越过程中地表沉降纵向变化呈近似U型分布,横向变形出现明显沉降槽,加固棚户区老旧结构基础最大隆起值为15 mm,建筑结构整体先隆起后减弱,且沉降值控制在15 mm以内;盾构机总推力和刀盘扭矩、盾构机总推力和土舱压力、出土率和土舱压力具有变化规律一致性。研究结果为揭示超大直径盾构下穿老旧棚户区施工过程对地层和地面建筑结构的影响规律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压平衡盾构机穿越建筑群需要在较少扰动土层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物沉降.以北京轨道交通17号线15标十里河站—朝阳港站为实例,分析探讨了土压平衡盾构机穿越群房基础时的地表沉降控制的相关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3.
以成都地铁30号线航天立交站-惠王陵站盾构区间隧道在泥岩地层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工程为背景,通过下穿前对穿越既有线隧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设置试验段进行模拟掘进,拟定试掘进参数,以及在穿越过程中采取掘进参数控制、中盾注浆、同步注浆、管片脱出盾尾后二次补充注浆及穿越后及时进行洞内深孔注浆等综合沉降控制技术措施,并通过自动化监测手段,有效降低了下穿时对既有地铁线沉降的影响,最终在保证既有线路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安全、顺利完成盾构穿越工作,为类似盾构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5.
6.
结合某盾构下穿人行通道实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三维分析模型,模拟了盾构推进过程,得到了通道底板的位移变化规律,为盾构下穿越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轨交15号线19标段铜川路站—上海西站站的盾构施工区间为例,对盾构长距离下穿老旧民房群的施工技术进行了介绍。在不具备民房拆迁和地面加固的条件下,通过严格落实盾构施工技术措施,实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从而有效控制了施工对地层的扰动,基本满足了房屋变形控制指标,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心城区盾构隧道下穿老旧建筑物的沉降控制是盾构施工的焦点问题。通常沉降控制方法是通过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决定是否进行二次注浆,但地表及建筑物变形早已发生。为了弥补传统方法沉降处置滞后的不足,提出了“微沉降”施工控制技术,开发了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系统与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在地表沉降发生之前及时注浆填充地层损失的空隙,防止地表沉降,保证老旧建筑物安全。济南轨道交通R3线王—裴区间隧道下穿越的老旧建筑物群,建造时间多为20世纪70—80年代,部分墙体风化严重,大大增加了地表沉降控制、建筑物保护难度。首先,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隧道下穿苏宁大楼和农业银行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认为适当增加注浆压力可以有效减小地表沉降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其次,为了掌握壁后注浆质量,控制隧道下穿化肥厂宿舍楼时的地表变形,开发了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技术,在衬砌拼装间隙检测注浆质量,动态调整注浆压力及注浆量,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同时,项目采用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联合的监测方案,实时监测建筑及地表变形,并通过移动端手机应用实时掌握变形情况,可及时采取措施。利用雷达实时检测结果与地表监测结果,地上地下联动,地表沉降被控制在5 mm之内,最终基本实现了“微沉降”的目标,建筑物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进步、城市的快速发展,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施工工程将会应用于城市地下轨道建设中。结合深圳地铁11号线地下隧道施工工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施工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新建盾构区间穿越既有线的精细化管控,保障既有线路的结构安全和正常运营,成为当前地铁盾构施工的重点研究课题.为深入研究新建盾构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合理技术措施,结合北京地铁近5年盾构下穿既有线施工经验,详细分析12号线西坝河站至三元桥站区间近距离(2.18 m)连续下穿既有10号线、机场线盾构区间工程实例,研究为沉... 相似文献
11.
盾构下穿高速铁路高架桥沉降变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某地铁盾构区间下穿京沪高铁工程为背景,采用ANSYS建立三维地层结构模型,分别对盾构施工时不采取防护方案和采取防护方案两种情况进行沉降变形分析。并在下穿前进行4个试验段掘进,通过分析掘进参数和地面沉降,确定盾构下穿施工参数。最后在下穿施工过程中对桥梁墩台沉降和隔离桩水平变形规律进行监测分析。综合得出:1采用隔离桩防护方案,盾构下穿施工引起的变形量1mm,满足设计要求;2通过试验确定上土仓压力、出土量、浆液配合比、注浆量及注浆压力等施工参数能够有效控制地表沉降;3在盾构施工阶段,桥梁墩台最大沉降值为0.8mm,施工结束后变形均趋于稳定;盾构施工时隔离桩朝隧道方向变形,在隧道埋深处变形较大,最大水平位移为3.15mm。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深圳地铁5号线5307标太怡区间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工程实例,分析了隧道掘进施工项目产生建筑物沉陷的原因。拟订了针对引起建筑物下沉有效控制沉降的相应措施,包括隧道内措施、隧道外措施和信息化施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京沈客专望京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其下穿红砖艺术馆热源管井群的沉降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情况,选择WSS工法分段后退式注浆法对主场馆下方土体进行加固.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切口水压、刀盘转速、掘进速度、刀盘扭矩等参数,且应特别关注壁后注浆压力及注浆量等参数.克泥效... 相似文献
14.
在地铁施工中,特别是盾构法施工的隧道,顶部往往建(构)筑物较多,一定程度上要求盾构在掘进过程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以及严格的施工管理,将地表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文中以沈阳地铁一号线下穿水塔为例,介绍了土压平衡盾构下穿建(构)筑物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某区间为背景,分析盾构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地表监测沉降值和盾构掘进参数总结出地表沉降变化规律,根据沉降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为盾构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17.
老旧浅基础民居安全性较低,盾构穿越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杭州某出入线段盾构穿越老旧民居为背景,分析盾构穿越民居变形规律,探讨盾构穿越民居掘进参数最优区间。结果表明,出入线段无论先下穿后侧穿或先侧穿后下穿,民居竖向位移曲线较一致,且第一次穿越前后变形较小,第二次穿越时变形迅速增大,主要表现为沉降;盾构埋深、注浆参数等对老旧民居变形、倾斜影响较大;地表沉降曲线大致呈漏斗形,出线段施工对地表变形影响较小,入线段施工对出线段地表变形影响较大,对自身上部土体变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19.
目前盾构法隧道施工已经成为城市地铁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控制好施工沉降可以更好地保障周边建构筑物的使用安全。基于广州地铁11号线某区间盾构多次下穿既有铁路为实例进行分析,针对下穿铁路沉降控制问题,提出具体控制技术和监理措施。通过科学的技术和管理,该区间盾构先后共计4次顺利下穿铁路,期间未发生异常情况,铁路沉降控制在±8 mm以内,日平均完成掘进拼装在8环以上。在保证既有铁路安全沉降可控的前提下,提高了盾构施工效率。为后续盾构施工穿越重大风险源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供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