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电站高调门阀后热电偶套管在正常运行中多次发生断裂,使用最短的只有3个月。对断裂套管进行了断口宏、微观分析,并对失效套管固有频率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套管断裂是微动疲劳和整体疲劳相互作用的结果,过热蒸汽在套管背面流动变化引发的周期性压力波动是产生微动疲劳和整体疲劳的主要因素,套管固有频率处于蒸汽作用在套管上压力谱的频率范围内,加剧了热电偶套管的微动疲劳和整体疲劳。  相似文献   

2.
某炼油厂油气管线上的一个热电偶套管发生断裂,使用时间仅6个月。对断裂套管进行了断口形貌、材质成分、金相组织等分析。结果表明,套管断裂主要原因是管线中油气流的冲击和湍流作用,引起套管的共振.进而产生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酸性油气田某油井C110套管断裂失效原因,通过C110断裂失效套管断口宏观形貌、金相组织、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腐蚀产物成分等综合分析,对酸性油气田某油井C110套管断裂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套管不居中导致套管产生应力集中,并在套管与卡瓦咬合的第1个齿形成严重机械损伤;同时,地层运动、套压波动等因素导致套管在应力集中部位出现交变载荷。最终,在套管内壁处于高H2S、低p H值环境下,在内表面交变应力集中区域发生腐蚀疲劳开裂。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种分析手段对螺栓断口及基体进行分析,并从螺栓的使用环境、受力情况及工作状况分析和探讨了断裂的原因。结果表明,螺栓的断裂是由于缝隙腐蚀引起,在应力腐蚀及腐蚀疲劳的作用下最终导致螺栓断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断口形貌观察、X射线能谱分析、金相检验和硬度检测等试验方法,对某燃油供油导管快卸卡箍螺栓的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与螺栓冲击断口和氢致疲劳断口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快卸卡箍螺栓断口特征与冲击断口和氢致疲劳断口明显不同,其断裂性质为应力腐蚀断裂,裂纹起源于螺栓光杆段的侧表面;螺栓表面加工粗糙且没有防护对裂纹的萌生有一定的影响。对螺栓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可有效避免该类故障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压缩机出口管线上的热电偶套管发生开裂原因,针对热电偶套管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表明,热电偶套管失效属于疲劳,套管过长以及安装位置振动超标是造成套管发生疲劳开裂的主要原因。后期采取补救措施,避免了热电偶套管的疲劳失效。  相似文献   

7.
针对汽车发动机气门弹簧在台架试验中的断裂问题,对断裂弹簧的外观、化学成分、显微组织、断口形貌以及断口微区成分等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并对气门弹簧断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钢丝储存不当造成表面腐蚀缺陷,导致气门弹簧在试验时出现了早期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8.
对某火力发电厂2号汽轮机组末级开裂叶片进行宏观检查、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以及断口扫描和元素成分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叶片裂纹形成属于腐蚀疲劳失效,蒸汽中存在氯、硫等腐蚀介质引起叶片发生电化学腐蚀,在离心拉应力作用下发生沿晶应力腐蚀开裂,形成裂纹源。在腐蚀介质、拉应力和激振力综合作用下,腐蚀疲劳裂纹加速扩展,并最终发生瞬时断裂。  相似文献   

9.
王川川  杨霖  张奎严 《硅谷》2014,(10):174+159-174,159
采用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宏观与微观断口分析等方法,对某炼油厂常减压装置工艺管线热电偶套管的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断裂原因,对目前在此套装置内部分热电偶的使用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整改的建议以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某地铁受电弓预调螺杆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断裂失效,采用化学成分分析、断口宏微观分析、金相检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对该螺杆的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运行过程中螺杆螺母端螺纹连接副表面发生磨损、腐蚀,且螺杆承受交变弯曲载荷作用,导致螺杆发生了腐蚀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1.
0Cr16 Ni5 Mo不锈钢疲劳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疲劳试验对 0Cr16Ni5Mo不锈钢疲劳性能和海水中的腐蚀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 ,并对断口特征进行了金相及SEM分析。结果表明 :钢的σ-1 、σ-1SCC 和τ-1 分别为 5 5 0MPa、40 8MPa和 2 85MPa ,σ-1 、τ-1与σb 、σ0 .2 之间符合奥金格公式。不同条件下的疲劳断口特征各异 ,纯旋转弯曲疲劳断口属正常形貌 ,而扭转疲劳断口的扩展阶段疲劳条带不明显 ,这与受力条件复杂有关。海水介质中疲劳开裂具有表面多条裂纹源特征 ,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加速裂纹扩展造成腐蚀疲劳强度降低 ,裂纹扩展至断裂符合正常疲劳断裂机理。  相似文献   

12.
用于测量管内流体温度的热电偶,由于受到高温、高速流体冲击,常发生套管断裂现象。采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一热电偶套管周围非定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高速、非定常流动引起的热电偶套管受力与振动情况,提出在套管前串列干扰装置以抑制振动、减轻受力的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后效果进行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可为热电偶套管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机减速箱重载斜齿轮断齿从化学成分、金相、断口等方面做了综合分析.)断口分析表明,裂纹萌生于应力最大的齿接触表面和次表面,断口呈现疲劳辉纹特征.金相检验证实裂纹源区存在硫化物夹杂.综合分析表明,夹杂物尖端的应力集中导致齿轮裂纹源的萌生,而后在接触应力作用下裂纹逐渐扩展导致接触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4.
研究[001]取向的DD6单晶高温合金的室温振动疲劳S-N曲线,并获得了其室温振动疲劳极限。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背散射衍射等手段对DD6单晶高温合金振动疲劳断裂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S-N法估算得到的[001]取向的DD6单晶高温合金室温振动疲劳极限约为337.5MPa。振动疲劳裂纹断口呈现单个或多个沿{111}晶体学扩展平面组成的形貌特征,断口上分为疲劳源区和疲劳扩展区两个阶段,裂纹在应力最大截面处的表面或内部缺陷处萌生,呈单源特征,疲劳扩展区呈现类解理断裂特征,未出现典型的疲劳条带特征。说明沿{111}晶面滑移是DD6单晶高温合金室温振动疲劳断裂的主要变形机制,断口上的类解理扩展平面以及微观上类解理花样是DD6单晶高温合金室温振动疲劳断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某线路中的60Si2CrA热轧弹簧圆钢Ⅱ型弹条在服役6 a多后断裂。采用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测试、金相检验、断口分析等方法对其断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弹条表面的防腐涂层剥落使其长时间暴露在腐蚀介质中,并形成了腐蚀凹坑,腐蚀凹坑降低了弹条疲劳强度并引起应力集中,裂纹在该处萌生并不断扩展,最终发生腐蚀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6.
某油田抽油杆仅使用了一个多月即发生了断裂。采用化学分析,腐蚀产物的测定,断口的宏、微观形貌和金相组织的观察及原油的组成测定等方法对断裂抽油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抽油杆存在严重的带状组织,在碱性介质和工作应力共同作用下发生腐蚀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直读光谱仪、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断裂弹簧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该弹簧断裂性质为腐蚀疲劳断裂。弹簧表面与表面的有机涂层存在一定的间隙,外界的水蒸气和腐蚀性离子会穿透有机涂层,对基体材料造成腐蚀,产生腐蚀坑,形成应力集中点,在交变载荷和腐蚀性介质的共同作用下产生裂纹源,最终发生腐蚀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腐蚀条件下2024铝合金的疲劳性能,首先设计搭建原位腐蚀疲劳平台,然后分别进行无腐蚀疲劳、预腐蚀疲劳和原位腐蚀疲劳实验,分析不同腐蚀疲劳条件下2024铝合金的疲劳断裂行为,最后利用扫描电镜(SEM)表征宏、微观断口特征,探究失效机理。结果表明:相同腐蚀环境和时间下,预腐蚀和原位腐蚀疲劳寿命分别为无腐蚀疲劳寿命的92%和42%;在原位腐蚀疲劳条件下,滑移带挤入、挤出导致表面粗糙度增加,吸附较多腐蚀介质,加剧蚀坑演化,易于裂纹萌生并形成多个裂纹源。裂纹的连通形成更大尺寸的损伤,并在材料内部快速扩展。预腐蚀和原位腐蚀疲劳试件断口观察到大量脆性疲劳条带,并且原位腐蚀疲劳条带平均间距约为无腐蚀疲劳条带间距的2倍,说明原位腐蚀疲劳条件下裂纹扩展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宏观分析、金相检验、断口宏观及微观分析以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某炼油厂裂化车间4台热交换器不锈钢管束先后发生大面积断裂的性质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热交换器管束断裂是由在交变载荷和腐蚀介质作用下发生的由外向内的腐蚀疲劳开裂引起的;腐蚀疲劳裂纹起始于管外壁的点蚀坑等应力集中处,促进腐蚀疲劳裂纹扩展的管束外部介质主要是Cl-和H2S;裂纹先以腐蚀疲劳开裂方式扩展,而后又呈典型的应力腐蚀开裂方式继续扩展,当应力腐蚀裂纹扩展达到管束断裂强度时便发生断裂。最后提出了预防管束断裂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国产PQ-6型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研究钻杆管体材料G105的弯曲疲劳性能以及H_2S腐蚀和缺口对试样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光滑试样断口、缺口试样断口以及H_2S腐蚀后试样断口进行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在光滑试样的疲劳极限载荷作用下,经过H_2S腐蚀后的光滑试样的疲劳寿命和缺口试样的疲劳寿命相当,材料的疲劳寿命都从106降低至104;缺口试样在缺口的高应力集中效应下,加快疲劳裂纹形核过程。H_2S腐蚀对钻杆疲劳性能影响的主要作用在于氢原子在材料内缺陷处聚集引起材料疲劳性能降低,缺口和H_2S腐蚀都会加快疲劳裂纹的扩展。材料疲劳断裂主要是因为试样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上产生滑移最后致使位错塞积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