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身体入侵者     
WielArefs 《世界建筑》2002,(10):28-30
作者阐述了对于建筑创作与建筑师所处的地域文化和时代背景之间关系的认识,提出建筑师不仅属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更是时代的产儿,同时介绍和分析了对作者的设计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电影、绘画、文学等领域的几位著名艺术家的创作和思想,以及成为作者的建筑创作灵感来源的东、西方建筑作品和城市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展览时间:2018.05.05-2018.09.16展览地点:比利时布鲁日市中心世界正在快速地变化,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的建立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未来将会如何?比利时布鲁日三年展邀请了众多国际艺术家和建筑师思考这个问题。在布鲁日市中心,艺术家和建筑师们以"流动的城市"为灵感,共创作了15件不同的艺术和装置作品。"流动的城市"表意为水道交错与河流环绕的城市,在这里也寓意了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城市该如何发展以适应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杨翔宁 《时代建筑》2003,47(5):34-39
60年代是文化思想急剧变革的年代。本文通过回顾60年代的一些先锋艺术家和建筑师组合的作品和活动,追溯了对城市、城市生活认识的转变,并将城市设计看作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形式。  相似文献   

4.
花草亭     
花草亭是与艺术家展望共创的一件空间装置作品.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1+1(艺术家+建筑师)空间艺术计划的作品之一. 艺术家将平整的、非常薄的抛光不锈钢铺着在自然的地面或别的介质上,用软包的榔头将介质的肌理小心地拓至不锈钢上,在建筑师看来,这种方式让工业化的材料带上了自然的信息和人工化的痕迹,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材料的自身特性.  相似文献   

5.
朱其 《时代建筑》2003,(1):72-73
2002上海双年展由于资金和时间等原因,国际优秀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公共艺术家未能参加与都市营造的话题,一半纯艺术家似乎专注于在当代转型时期的个人抒怀和感概,他们像个被城市新浪潮淹没的,有很多感概要抒发或者个人小情趣要实验的文艺青年,唯独缺乏那种文人的深邃和总体大局观。因此,很多作品实在是可惜了“营造”这个具有太多尽在不言中的以雅兴见哲学的词。  相似文献   

6.
王明贤 《新建筑》2006,(2):22-23
回顾了两次“建筑与文学”研讨会,提出中国的城市和建筑与文化一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下需要新一代建筑师和艺术家来讨论新的建筑与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的职业说起来挺风光的,有称我们是"艺术家"、"城市的雕塑家"、"创造者"的,望着我们的眼睛泛出光芒;但也有不知道的"噢"一声,说"是盖房子的"。建筑师自己怎样形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呢?是"城市雕塑家"还是"堆砌者"?可能针对每个项目,项目的每个阶段,每个建筑师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填充城市的空白——中国城市的膨胀和艺术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指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转型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冲突导致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括的变化大批艺术家和建筑师以独特视角和作品形式参与了记录和描述城市的变化同时更表达了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批评。  相似文献   

9.
历来建筑师的关注范围与艺术家、雕塑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有很好的艺术功底和鉴赏力,还有更多的社会职责。然而近些年中国建筑师为应付大规模而快速的建造,忽略了自身的多样性,忽视了对社会的职责和思考。当我们回溯几十年的造城运动,席卷而来的城市化,带来的是“千城一面”与城市个性的磨灭,一些标志性建筑太具象征意义,且与社会文化发展脱节,没有充分考虑实际的社会问题,常常成为与权力合谋的产物。在这样表面光鲜而精神晦暗的现代都市中,建筑承载不了人性,人的自尊越发没有着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老城在加速消失,城市的文脉也逐渐沦丧。许多建筑师在承接较大项目时会顿生一种虚脱感,这虚脱并非由于过度亢奋,而是正在登高望远,准备大展宏图之时,突然发现脚下的梯子已被撤走,于是找不到根基和方向了。  相似文献   

10.
哈尔科夫市在不断发展、更新和改造,建筑质量和城市面貌每年都得到改善,在城市中涌现了一批新的装饰性艺术作品和设计以及内容非常丰富醒目的宣传品和广告。 为了使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工作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目的性,正在编制一些比例尺  相似文献   

11.
In Designed for the Future, author Jared Green, who writes about cities and design for numerous publications, asks eighty of today’s most innovative architects, urban planners, landscape architects, journalists, artists, and environmental leaders the same question: What gives you the hope that a sustainable future is possible? Their imaginative answers show the way to our future success on earth and begin a much-needed dialogue about what we can realistically accomplish in the decades ahead. As an excerp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uthor’s conception and intent of this book, and selects some inspiring ideas contributed by three leading landscape architects.  相似文献   

12.
利用高速度、大尺度城市开发中留下的边缘地带,浙江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中出现了17座小型公共建筑。这是一次地方政府与建筑师、艺术家共同努力和有效合作的设计与建设活动,为即将形成的城市生活提供一个独特的场所。文章介绍了此次设计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对17个小建筑的设计概念作了分析与评介。  相似文献   

13.
伍端  孙田 《时代建筑》2003,(5):100-107
FAT是一家立足于伦敦的跨越建筑,室内,艺术等多领域的事务所。其成员结构混杂包含建筑师,艺术家,图形设计师。他们主要从事各种和建筑艺术相关的活动包括建筑设计,策划,展览及城市事件和行动艺术等。文章通过与FAT的对话及作品介绍,探讨了这个在伦敦的艺术及建筑团体在资本主义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创作概念,陈述方式以及他们的作品在其所立足的社会制度中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李芸芸 《城市建筑》2013,(21):35-37
文章以历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情况为背景,从"美学叙事"与"文化意义"的角度,以具体的作品分析文化记忆作为一种叙事资源在中国馆参展建筑师及艺术家作品中的运用,同时以中国馆的展览空间为背景,探析中国馆策展人及建筑师、艺术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都市营造”为主题的2002上海双年展是一次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盛会。而国际学生展作为本次双年展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等专业学生的热情参与。一共有12所国内院校、9所国外院校的149件作品参加最后的展出。参展作品以多维的观察视角、多样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建筑界、艺术界的年轻学子们对都市空间的阅读、对都市生活的审视以及对未来都市的梦想。这些作品也许尚嫌幼稚,但却让人们感受到这些未来都市营造者的冲动、活力和梦想。  相似文献   

16.
巴别塔是西方宗教中的一个建筑假想体,因为宗教思想的传播和几个世纪以来画家的描绘,巴别塔逐渐被众多建筑师和民众所接受,也试图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实体。现今城市中呈现的“巴别塔”景象与中国城市景观特质诸多不合。文章试图从《圣经》中巴别塔的神话人手,探讨其从绘画到建筑的演变形式,并着重深入的解析城市景观中“巴别塔”与城市传统景观特质之间该如何协调统一,以避免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破坏和流逝。  相似文献   

17.
Fascist cultural policy advocated the political engagement of artists and architects through the medium of their artistic production. In its three versions over a ten-year period, the Mostra della Rivoluzione Fascista revealed shifts in the political emphases of the regime and in the aesthetic proclivities of architect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ra affords an uncanny index of the affinity modernist architects perceived with the Fascist party.  相似文献   

18.
王大鹏 《建筑师》2014,(1):89-92
本文缘起于一场"关于建筑师的工作如何走向艺术品市场"的跨界论坛,对建筑师的模型及草图参与拍卖活动的意义及价值进行了分析,继而对建筑跨界的动机及目的进行了讨论,并且结合笔者的设计实践对此现象进行了反思——建筑师为什么热衷于将自己标榜为艺术家?为什么骨子里希望自己的设计能成为艺术品?在一个极度娱乐与消费至上的时代,建筑(师)积极跨界后到底是丰富了自身还是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9.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World War experience and the inter-war German avant-garde is axiomatic. Current scholarship focuses almost exclusively on artists and writers although it was architects such as Walter Gropius, Bruno Taut and Hans Scharoun who led the German avant-garde in the 1920s. It is, of course, easier to uncover connections between art and war than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war since artists often drew, painted or sculpted pieces that directly addressed the trauma of war whereas buildings do not. Nevertheless, architects were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the events of 1914–1918 and comment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ar experience to their work. The little scholarship that does examine architects focuses almost exclusively on war memorials and ignores the effect the war had on aesthetic ideas and the direction of progressive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se of Hans Scharoun, who was one of Germany's most important architect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probe the ways his war service, and the events he participated in and witnessed, may have affected the course of his inter-war practice.  相似文献   

20.
经历了片面的“去工业化”,欧洲城市继承了大批在转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工业遗产。虽然工业遗产数量在增长,但保护方式依然是将其博物馆化,这经常导致经济上的不可持续。与此同时在中国,虽然遗产规模和定义有着显著差异,旧工业区同样经历了去工业化进程,正日益成为城市肌理的重要地区。   文章通过比较欧洲和中国采取的不同策略,研究城市棕地和旧工业区的再开发策略。首先调查对待遗产的不同态度,归纳出中欧两地去工业化的不同历史阶段。在欧洲,随着对“工业文化”的日益关注,这些建筑被视为地方的古迹,试图以此刺激当地经济。另一方面,在中国,大量的工业区被修复,改作私人的创意中心。   文章的目标是提出城市工业遗产再开发的第三条道路:在其中植入生产空间、办公室或艺术家工作室等新功能的同时,保持其向公众开放。基于已有案例分析,我们提议的这种方法可以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保持旧工业区的生产性,是实施起来最复杂但也同时最利于私营公司和公众的。   今天,每天有数百万人在世界各地旅游,旅游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最强劲动力之一。旅游社会学不仅有助于解释这一影响众多城市的全球现象,还提供一套新的工具,更好地分析这一进程,帮助理解建筑设计在界定和处理这种转型时的角色、局限和潜力。这一过程有可能对旧工业区融入当代城市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