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山岳崇拜观念是推动仙都发展成为名山的文化基因.仙都的发展变迁过程实质上是人们从畏惧到信奉再到利用山岳的变化过程,也是人们对仙都美好生活环境发掘、建设的过程.随着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物化和延伸,仙都发生了"神山—缙云坛、黄帝祠宇—仙都祈仙洞天"的变化,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3个时期,极大地促进了仙都山岳资源的开发与利...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山岳崇拜”的文化成因。追溯了“山岳崇拜”成因及其演变过程,并从台、坛、高台建筑、风土高台、台基等几个重要层面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3.
尹航  张超  赵鸣 《古建园林技术》2022,(162):114-119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群山遍布,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沿海的气候特征和特殊的海洋气象,使半岛山岳成为修建宫观园林的佳地。宫观园林在各山体并非平均分布,而是以昆嵛山、崂山为中心,呈局部聚集、整体散点的布局模式。将风水堪舆理论的寻龙、察砂、观水转译为“高峰”“山环”“水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以此 3 项指标分别对半岛各山脉的风水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宫观园林的分布与山岳风水“大聚局”紧密相关,符合“大聚局”尺度下的理想景观格局的山脉宫观园林分布较多,反之则少。研究发掘了宏观尺度下胶东半岛山岳宫观园林分布与风水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为其他地区宫观园林选址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33-34
借助大同地区流传的蛙崇拜故事和自然景观蛤蟆山,研究了大同蛙崇拜产生的文化环境基础,揭示出大同蛙崇拜、女性生殖崇拜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在大同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神话是现今人们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精神等各个方面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山海经》中帝俊的解读,可以看出在先民心中,帝俊是一位关乎人类起源的大神,他及其子孙对自然起源、文化起源都有着重大的贡献,并且通过对《山海经》中帝俊及其后代神力和地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对女性生殖、男性力量的崇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4):150-156
山岳关乎地理,更关乎人文。人们对山岳的想象及其历史过程关联起了山岳的物质与文化两个维度。对山岳的想象不仅仅是知识精英个人式的心理独白,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建构。通过梳理文献文本中昆仑及其"乌托邦化"的叙事问题,认为集"地理""历史""文化"三重维度想象的昆仑是基于中华文化对异域空间的想象,是中心对边缘、异邦的意识形态性建构,它试图在现实之外构筑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之乡,以重塑和调整现实社会的秩序与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2):120-121
《红楼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满汉文化相融合而又碰撞的时代背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使这部文学巨著大放光彩。本文从八旗祭祀典礼着手,从祭祀与萨满跳神、祭祖与女性崇拜两方面探讨满洲祭祀习俗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体现,以此向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致敬。  相似文献   

8.
该文试图在神话学的渊源上,研究"山"的意象在原始神话中的重大意义,神秘山是原始文化的神话之都,众神的居所.山岳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联系,是世俗通向天界的通天塔的自然语符,人类重大建筑艺术的创造实践说明,"山"的意象是代表人类社会精神中心的宗教宫殿建筑的基本艺术原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盛于春秋时期的高台建筑对后世的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衍生出了多种重要的建筑形式.该文阐述了台与高台建筑的概念,梳理了高台建筑的历史沿革及社会功能,并从原始崇拜的几个重要层面,结合一些建筑典例,阐释了中国古代高台建筑所蕴含的敬天法地、崇山慕岳、求仙望气等文化底蕴与内涵,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的"人神交感"理念...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地域文化资源的构成,结合三晋地域文化视角下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以山西太原崛围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了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肖冠兰 《室内设计》2012,93(3):40-42
本文通过分析风水理论中对自然环境的评价原则,指出其中所包含的"主次分明"、"均衡稳定"、"宽阔大气"、"屈曲灵动"等美学思想和审美取向及其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环境景观、空间构成、建筑群体组合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5,40(3):427-434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Feng Shui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major categories namely the Form School and Compass School. Form School has been more recognised by building professionals, as it is more scientific than the Compass School for analys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e Form School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configuration of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these principles can be applied to both macro (e.g. design of a city, selection of site, etc.) and micro (e.g. orientation of building, interior layout, etc.) built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ng Shui concepts under the Form School, and an ideal Feng Shui model is introduced. The model is used for verifying whether the design of architects based on more scientific derivation is likely to be in line with the ancient Feng Shui theories. An empirical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architects in Sydney and Hong Kong,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lection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for a building and interior layout as proposed by the architects generally concurs with the ideal Feng Shui model established more than two thousands years ago.  相似文献   

13.
王育武 《华中建筑》2007,25(8):125-128
宋明理学是天道观思想由关注帝王统治秩序的理论依据,转向关注个人人生理想境界的人文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宋明以后的风水理论也由关注帝王的星象堪舆地理,转向了归依自然的"天人合一"理论探索.在风水文化的形势与理气之争的背后,存在着哲学上的心学与理学之争.  相似文献   

14.
本探讨江汉平原北部民居村落(镇)规划等方面,借鉴风水理论,在功能、建筑美学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性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5.
陕西勉县武侯墓形成于中国传统丧葬礼俗背景之下,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祭祀思想。通过对武侯墓的现状调研,分析总结了武侯墓的历史沿革、区位及周边地貌。从景观营造的角度将武侯墓的规划布局与基地风水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发现武侯墓的规划不仅符合传统风水理论的一些规制,从当代景观学的角度来看亦体现出很好的景观营造意匠,充分反映了墓地规划中风水学理论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墓址环境营造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新中式景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演绎,而风水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文章在前人风水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中式景观中风水文化的多元衍化以及新中式景观中风水文化的设计演绎,从不同的角度对新中式景观中的风水文化运用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Feng Shui on urban form and spatial design at multiple levels, from the domestic spaces of the home, through commercial development projects, to the planning and building of cities. It contrasts the ancient power of China’s emperors to directly plan cities according to Feng Shui principles with its indirect influence today, underpinned by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drivers rather than the direct influence of regulation. Although ‘official’ adherence to Feng Shui seems less explicit than it once was, there are signs that it retains a place in the decision-making environment.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dvancing a research agenda around the embeddedness of Feng Shui within the cultures of planning regul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8.
王子超  王克陵 《华中建筑》2008,26(9):207-210
以陆修静、陶弘景为代表的南朝道士进行的探险寻山活动,为道教徒找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理想修炼情境——人间仙境,促进了中国名山风景的开发与建设;唐代以司马承桢、杜光庭为代表的道教领袖,在皇帝的支持下,完成了道教"洞天福地"的评定与规范,建构了中国风景名山的系统框架。他们四人不仅是中国道教史上的关键人物,也对中国名山风景系统框架的形成与建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今面对如潮般的西方城市营建规划理论,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以及其传统理论:风水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上海作为近百年来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缩影,会聚和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城市营建理论。该文通过对两种理论及其背景之不同的浅析,期待能为开创一条当代中国自己的城市营建道路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