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结合聊城市水利工程现状和洪涝水利用情况,按照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和现代化水利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实现洪涝水资源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需求,阐述了水利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评价了水利现代化现状水平,探讨了中国水利现代化基本目标、发展思路及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介绍了苏州市水利现代化水平评估体系和现代化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一、概况江苏省苏州市河湖资源丰富,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河湖相连,形成"一江、百湖、万河"的独特水网,全市拥有长江和太湖岸线300多km,大小湖泊300多个,各级河道2万余条。苏州市各级政府一贯对水利现代化高度重视,2011年被列为全国首批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21世纪水利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基本要求,为指导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苏州市水利事业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多项指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供需矛盾和资源调配的矛盾依旧突出,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压力依然存在,在当前苏州市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无形中给水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春风."十二五"规划时期不仅是苏州市力争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更多、投资更大、任务更重的一个时期.苏州市将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契机,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在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基础上,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加强行业管理,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从苏州市农村河道整治实践入手,总结分析了苏州市在农村河道轮浚管理方面的特色经验,客观剖析了农村河道轮浚管理模式的诸多问题,并对照加快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智吾  张瑜洪  陈锋  吴卿凤 《中国水利》2012,(14):I0004-I0011
4月11日,《苏州市水利现代化规划》获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一个市的行业规划得到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联合批复,这是前所未有的,对苏州水利来讲是一件大事。"拿到批文,直接参与规划编制的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赵瑞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试点地区编制的水利现代化规划由水利部和试点地区省级人民政府联合批复,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2011年5月,水利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协商,决  相似文献   

7.
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标志,是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从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任务着手研究,围绕重点抓好"六大体系"建设,构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今后十年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化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苏水利》2011,(7):4-4,6
2011年7月1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全省上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罗志军在讲话中指出,要准确把握省情水情,充分认识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我省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灾害易发。  相似文献   

9.
《江苏水利》2012,(9):4-6,9
我们召开全省水利现代化试点座谈会,目的是交流经验,分析问题部署工作,统一思想,增强共识,明确任务,坚定信心,更大力度推进试点工作,以试点工作新的成效,新的经验引领全省水利现代化建设。去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提出我省要在全国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国家水利部又把我省列为全国水利现代化建设唯一试点省份;把苏州市和无锡市列  相似文献   

10.
戴锦明 《中国水利》2012,(14):21-22
江苏省苏州市北依长江,西濒太湖,是一个因水而富庶、因水面秀美、因水而闻名的城市.全市共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200亩( 13.33 hm2)以上的湖泊323个,列入全省保护名录的137个湖泊中,苏州市有94个,占69%.全市总面积8488 km2,其中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2.5%,湖泊率达29%.2011年,苏州市被列入全国首批水利现代化试点市.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水利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陈雷 《中国水利》2007,(22):1-14
10月30日,中国水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就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防汛抗旱工作、民生水利问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管理问题、节水型社会建设、流域管理问题、深化水利改革、水利政策法规、水利科技创新、加强自身建设、水利现代化等十二个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本刊全文刊发,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城市洪涝治理洪、涝孤立考虑的弊端,在广州市2020年"5·22"特大暴雨洪涝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洪涝同源"的流域系统整体观,建立了统一市政和水利设计雨型的"大包小、长包短"方法,构建了"城市海绵-市政小排水系统-水利大排水系统"耦合的城市洪涝模拟模型.以广州市某区域洪涝治理为例,研究表明,基于流域系统整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水利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明晰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对于深化理解和积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围绕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国际逻辑等多维度视角,尝试解析了中国式水利现代化的内涵要义,为科学推进中国式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广东省中山市被列入全国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试点城市之一.为认真落实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任务,中山市各级水利部门在水利部、广东省水利厅和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水利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加快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大力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目前,中山市已委托设计单位开展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素芳  王欣 《河北水利》2006,(11):44-44
水利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包括雨水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工程信息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水利现代化的保障,而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洪涝、干旱等灾情频繁发生,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7.
罗利民  仲跃  童国华  顾京 《中国水利》2012,(19):53-55,58
盐城市是农业大市、水利大市,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是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在全面分析农村水利现状与水利现代化目标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村水利规划、防洪排涝、农业灌溉、饮水安全、服务体系、工程管理、建设管理、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督察考核等十大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利部提出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思路为主线,分析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对于如何运用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问题研究不深、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不够显现、资金投入与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不相适应、信息资源共享整合难度大等问题;研究水利信息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应以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强化职能、加大投入,以及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等为对策,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陈川 《中国水利》2013,(24):90-90
<正>2013年,浙江省紧紧围绕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工作部署,在水利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抓重点、破难点、呈亮点,努力实现开局第一年水利工作"开门红",确保完成"十二五"水利发展三年主要目标任务,并为今后五年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科学实施抢险救灾夺取了防御严重洪涝台旱灾害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应用GIS、GPS、RS和IT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和效益,是水利行业走向现代化的措施和手段,同时也可以说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的效能。建设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一项投资少,工期短而又十分有效的非土建工程性的防洪措施,已为全世界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