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胡剑锋  刘畅  曹弈璘 《风景园林》2018,25(2):116-122
现代城市高密度社区中出现了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区公园的营造是缓解现代都市病,创造美好社区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现代城市社区环境中所缺失的重要环节"邻里交往空间"为核心关注点,从亲子活动与运动健身活动这2个方面探讨了社区环境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特征及设计策略;通过重庆市南岸区金辉社区儿童公园、运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重点探讨了各年龄段人的行为特征、邻里交往的互动关系、多元集合式的邻里交往空间、邻里空间的归属感等。通过社区公园的营建,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也是满足社区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社区空间的内核在于使用者如何轻松地回归到邻里的交往氛围中。本研究倡导现代住区景观设计应向积极的邻里交往方向发展转变,并为这一转变的达成提供一定有效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茶馆在其时代背景下具备生活服务、邻里社交、休闲娱乐等定位功能,将其与现代社区及社区养老模式相结合,解决现存社区问题,补充现代社区中缺失的邻里互动、社区情感、交往空间诸多要素。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区的室内居住质量有了大的提高,然而居民之间的交往则呈现衰退的趋势,居民之间缺乏交流,邻里之间没有往来,彼此形同陌路。本文认为,要从交往行为本身入手,从交往主体、交往环境、促成交往的事件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为社区户外空间邻里交往问题的解决找到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居住空间有限、绿化环境有限、邻里交 往淡漠的现实使许多城市居民对“归园田居”式 的、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十分向往。新冠肺炎 疫情的出现和蔓延,使人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 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互助是共克时艰 的重要支撑。城市居民对充裕的生活空间与紧密 的邻里关系的渴望进一步提升。探索鼓励邻里 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因素,促进社区社交网络 的构建,是新的居住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 要问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大背景下, 功能复合、特色鲜明的郊区社区建设逐渐开展, 这是一种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的居住模式实践。生活在这类新型郊区社区的 居民,在没有亲缘联系与宗族文化凝聚的情况 下,自发形成了紧密的邻里社交网络。探索这类新型郊区社区居民社交网络形成的原因与相关的空 间因素,有助于在新社区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地引导良性邻里社交网络的建构。文章以 坐落于广西南宁市郊的南国乡村为分析案例,通过现场调查与居民访谈探讨以城市中产阶级居民 为主体的新型郊区社区的邻里关系构建,分析邻里交往空间是如何参与并影响这一构建过程,总 结促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建设原则为构建复合型社区功能空间、强调社区特色与归属感、营造 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建设多层级的邻里社交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今,我国城市居住小区中存在社区活力缺乏、家园亲切感降低、邻里关系淡漠等诸多人居问题。针对城市居住区邻里空间中存在的以上交往问题,文章分析了邻里交往空间设计遵循的原则,探讨了不同层次的和谐邻里交往空间的营造方法,构筑邻里间沟通与交流的共享空间,以期营造睦邻友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承担老年人日常交往活动的社区邻里空间问题日益严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平时进行户外交往活动的质量。为了提高老年人日常交往活动质量,并吸引更多老年人到户外活动,本文以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老工业住区为例展开调研,选择其中一个片区,并以老年人5分钟步行范围划定社区邻里空间,通过分析老年人的活动类型和空间需求,研究探讨老旧社区中邻里空间的适老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南京市浦口新城保障房的规划方案为例,结合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社区景观城市化、居民生活邻里化"为设计理念,在邻里交往、社区景观空间营造的基础上,阐述社区景观空间公共化与居民生活邻里化的设计实践。将社区部分景观沿用地周边设置力图使其与城市空间交融,着力在社区内及社区周边营造出适宜居民交往的异质空间,并将社区内的优质空间展现给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视觉上共享,意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内部空间各自独立互不融通的断层现状。  相似文献   

8.
邻里空间通过改变邻里交往水平,进而影响邻里结构。该文通过对三峡工程移民小区实地调研,对小区内邻里结构进行定性剖析,发现移民小区内邻里结构存在以下三点问题:住宅形式和街道体系单一、宅旁绿地和小区广场匮乏、垂直街道功能单调乏味。再根据调研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移民小区邻里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小区内邻里关系淡薄、移民社区归属感较差,而通过改善社区邻里公共空间可增强邻里交往。因此,该文从邻里空间的三个层面出发,对移民小区建筑形态、街巷规划、景观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规划措施,再造库区邻里空间,最后提出有利于邻里交往的融合型邻里空间方案。  相似文献   

9.
社区邻里交往空间是居民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不可缺少的基本场所。良好的邻里交往空间的塑造,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对于创造宜居住区的意义重大。通过对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邻里交往空间的探讨分析,希望对"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魏雪琰 《山西建筑》2004,30(16):52-53
通过对传统聚落交往空间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研究传统社区中的邻里交往空间和居民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中得出有益于对现代人居环境的设计因素,使在设计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1.
社区绿地空间建设对美化生活环境、增强邻里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社区为例,综合实地调研与网络开放数据,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分析关联性空间影响因素和局部影响因素对社区绿地空间使用效率的影响,目的在于促进邻里交往,优化社区绿地空间布局.结果表明:1)小尺度范围的空间拓扑可达性和座椅、健身器械等基础设施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重庆人民村邻里空间再生之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纹  戴奕  周赞 《重庆建筑》2010,9(3):13-15
随着"五个重庆"的提出,重庆把在2012年前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作为具体目标,全面推进居住区综合整治。在此大背景下,邻里空间再生作为关键一环不但影响邻里交往环境,同时也是创建宜居重庆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等方法对重庆市人民村片区内部邻里交往状况进行研究,探讨现有旧住宅区的邻里交往特点,并针对其交往环境的改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了"里坊——街巷——单位制社区——商品房社区"各阶段居住区的空间形态演变特征,认为在城市化、住房与土地制度、交通道路等因素的影响下,现代居住空间更趋封闭性、单一性、破碎化,并直接影响社区场所精神的塑造,从而加速邻里关系淡化,导致居住区社区性不足。通过传统与现代居住空间形态的对比研究,提出应进一步优化居住区空间形态,重构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延续传统的城市肌理,塑造特色的邻里空间,并促进多样化的邻里交往。  相似文献   

14.
李志刚 《城市规划》2011,35(12):75-82
采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实地调研所获得问卷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上广"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属一般水平;新移民聚居区的居住满意度不仅受其社会经济条件或设施配置水平影响,其决定因素包括:社区归属感、所在城市管治强度、居民收入和设施条件(如空调);社会归属感是影响当代中国城市"新移民"聚居区居住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指出地方融合与归属感的构建对新移民及其社区发展极为重要,应以营造社会融合、建立地方归属感为目标,建设新型社会空间,实现新移民聚居区的满意和谐。  相似文献   

15.
住区邻里交往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建和  严钧  梁智尧 《华中建筑》2008,26(11):131-135
该文通过对住区邻里交往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结合调查提出了一些设计对策,以期从邻里交往的角度对住区规划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分析珠三角小城镇居住空间的现状问题,并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等社区营建方法,提出居住空间重组策略,主要分为居住空间组织重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混合社区营造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在居住空间组织上,提出"社区-住区-邻里单元"的居住空间重组模式;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提出"村改居"为基础的空间管理模式;在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方面,提出构建多层次服务设施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混合社区营造方面,以社区融合为导向,针对阶层分化提出不同阶层住区的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城市居民的邻里交往问题出发,指出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应适应居民交往活动的需要,并通过对江南城市传统居住区空间环境分析研究,探讨了现代居住区中和谐的交往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documented that housing conditions,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oeconomics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actual usage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o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has rarely been studied. To help fill in this gap,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usage of housing and neighborhoods as well as the affective residential experience to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We apply a subjective well-being framework and consider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residential affective experience as two constituent components of the residential domain subjective well-being. Data were collected in Beijing from November 2011 to June 2012. The results show that home and neighborhood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affect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higher levels of valence and activation of daily activities at home and in the neighborhood lead to more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9.
谢浩 《城乡建设》2011,(4):31-32,4,5
马丘比丘宣言指出:"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居住区是人们长期聚居的生活空间,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氛围来源于人与人的交往。在进行居住小区规划时,要把交往行为和居民活动特征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居民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场所和环境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