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地震岩石物理表征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新的岩石物理参数骨架柔韧性因子(γ)进行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的表征。综合利用薄片、测井资料,以骨架柔韧性因子作为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储集层的分类指标,建立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3类有效储集层的速度—孔隙度、孔隙度—渗透率定量关系,提高了碳酸盐岩含气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表征的精度。在相同孔隙度条件下,低骨架柔韧性因子的储集层粒内溶孔发育,储集层具有高速低渗透率的特征;高骨架柔韧性因子的储集层晶间溶孔发育,储集层具有低速高渗透率的特征;混合孔隙发育的储集层骨架柔韧性因子、速度和渗透率介于上述2类储集层之间。骨架柔韧性因子与用于表征不同沉积、成岩和构造综合效应的岩石物理相参数流动带指标之间存在高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该参数在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碳酸盐岩储集层表征过程中的适用性。基于3类储集层的AVO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大偏移距的叠前地震反演是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并进行井间精确孔隙度渗透率表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流动单元的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让纳若尔裂缝孔隙性碳酸盐岩油田Г北油藏储集层类型复杂多样,根据孔隙类型及其组合方式和不同孔隙组合的孔渗关系,将储集层划分为孔洞缝复合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和裂缝型4种类型,并实现了储集层类型的测井识别。孔洞缝复合型和裂缝型同类型储集层之间动用程度差异小,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同类型储集层之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储集层动用的难易程度,优选了影响储集层动用程度的关键参数,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为:储集层品质指数、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总渗透率、裂缝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之比;孔隙型储集层为:储集层品质指数、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和基质渗透率。综合考虑基质和裂缝建立双重介质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以关键参数作为聚类变量,利用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技术,将4种储集层类型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建立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表征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剩余油研究结果,Г北油藏2013年投产8口井,初期日产油为周围老井的2.3倍。图12表5参10  相似文献   

3.
储层物性参数与其微观孔隙结构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指的是储集岩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准确掌握储层的孔隙结构信息,对于正确评价储层的储集性能和开采价值,搞清楚孔隙结构的差异对储层宏观地球物理特性的影响作用,进而更有效地从各种地球物理资料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提取含油饱和度等地球物理参数以提高油气解释精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Kozeny Carmon方程入手,通过进一步理论推导并借助函数单调性的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储层宏观物性参数与其微观孔隙结构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大量岩石物理数据的归一化相关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所得结论,即储层品质指数是定量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最佳宏观物性参数。该结论为探索利用宏观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连续定量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海西晚期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松彦 《录井工程》2006,17(3):69-73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火山岩地层中相继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通过对该地区火山岩岩心构造、结构、缝洞的仔细观察描述,分析岩石薄片资料、物性资料、地震反射特征和测井响应的变化,结合岩浆岩石学、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定量地统计了火山岩储集层的相关参数,对其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归纳与总结。认为火山岩储集层是一种裂缝-溶蚀孔洞双重孔隙介质的非均质储集层,基质致密,孔隙度、渗透率极低,次生溶蚀缝洞是该类型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这类储集空间发育受控于Ts^0不整合面(中生界底面),同时其物性变化受岩浆喷发冷凝作用、岩浆期后气液作用、构造运动作用和成岩-表生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湖相碳酸盐岩具有明显的混积特征,矿物成分多样且垂向变化频繁,存在晶间孔、裂缝和溶蚀孔等多种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仅应用常规测井资料难以得到准确的矿物含量、孔隙度和孔隙结构信息,有效储集层识别困难。应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岩性扫描测井、常规测井和岩心分析等资料,基于岩石矿物组分,利用变骨架方法准确求取基质孔隙度,构建基质储集层因子,结合裂缝参数、FMI岩石构造、缝洞视面孔率和测试资料,建立了湖相混积碳酸盐岩储集层综合分类图版和分类标准,该标准在英西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也为其他地区复杂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层的吸收系数受控于岩石骨架的弹性性质,同时也受控于地层的孔隙及孔隙中流体的性质,而地层的吸收系数又是反映储集层含油气的重要参数。利用地层的吸收系数变化特征,可以较好地追踪含油气储集层,特别是含气储集层。通过对川东南某区叠后资料的处理,获得该研究区三维吸收系数数据体资料,通过分析发现在含气层部位的吸收系数要强于未含气地层。利用这些解释成果,再结合地质、钻井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较好地划分出含油气层的分布范围,从而达到油气预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岩石电阻率参数研究致密砂岩孔隙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其油气储集能力和采收率的重要因素,故对其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探讨了利用电阻率参数开展该类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的方法。基于铸体薄片和压汞实验数据反映出的此类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选取毛细管束模型推导并建立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计算模型,并结合岩电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电阻率参数计算得到的岩石孔隙结构参数能较好地反映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利用电阻率计算得到的岩石孔隙结构参数是随含水饱和度变化而变化的量,其变化量及变化的速率能够反映出储集层开采过程中油气藏内部流体的分布变化;利用井下不同时刻实测电阻率参数计算得到的岩石的孔喉半径,仅代表测井时刻地层内导电流体所占据的孔隙空间的半径,而计算得到的岩石迂曲度也只反映了当前状态下导电流体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8.
低孔低渗碎屑岩储集层双孔隙饱和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电关系存在大量的"非阿尔奇"现象,经典的阿尔奇模型在这类储集层的饱和度定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适用性。根据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双孔隙饱和度模型,即将岩石总的电阻视为自由水和微孔隙水两部分电阻的并联,综合考虑大孔隙与微孔隙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利用该模型模拟岩样岩电关系,所得计算值同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在中国东部和中部两种不同成因低孔低渗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表明,与阿尔奇模型相比,双孔模型同时考虑了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性对电性的多重影响,因而利用其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更符合油藏的实际规律和岩石物理特征,更接近地层的真实含油情况。图9参20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应用模糊聚类划分储集层岩石物理相的方法。以大港枣南油田为例,选取反映储集层成因的沉积和成岩作用参数,应用该方法将研究区储集层划分为五类岩石物理相,并进一步分析了岩石物理相与油田生产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储集层岩石物理相级别的升高,储集层成因参数及统计物性特征逐渐变好,储集层产液能力也明显增强。本研究有助于寻找有利油气富集部位、剩余油气富集区,对油田调整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家地区砾岩体储集层分类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砾岩体油气藏是众多隐蔽性油气藏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很大勘探潜力。但砾岩体非均质性强,储集层较难评价,这是制约该类油气藏勘探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济阳坳陷罗家地区砾岩体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选择既能对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好坏有鉴别能力,又能各自相对独立反映储集层某一特性的分类评价参数,以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为分类依据,以储集层物性为主要评价标准,以相对储集层厚度和单储集层平均厚度为评价参考,以沉积相、成岩相带为宏观指导,综合各种参数对砾岩进行了分类及评价。预测了有利储集层发育区,探讨了评价的可靠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在高邮凹陷低孔低渗油气藏进行储层参数的准确计算存在较大困难。为此,通过流动单元指数对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渗透率计算模型;系统分析了该区岩电参数变化规律,根据储层的孔隙空间特征,建立了岩电参数的确定方法和饱和度计算模型。通过试油对比分析表明:所建模型计算精度较高,能够满足该区储层精细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杨艺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4):75-79,147,148
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储层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直接影响储层评价的准确性。以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宜君区块延长组长3段低渗透储层为例,在薄片观察、岩石孔渗、压汞测试与测井资料分析基础上,研究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将储层分为4种孔隙结构类型,阐述各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孔渗特征、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差异,Ⅰ类和Ⅱ类储层为研究区有利储层;选用储层品质系数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排驱压力、平均孔喉半径和分选系数),对储层进行评价;WB44等4口井评价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影响低渗透储层的产能评价和测井解释。  相似文献   

13.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藏储集层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依据相应的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克上组储集层岩性,物性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了该区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类型,特征及流动层带指标(IFZ)的划分界限和计算方法,对该区砾岩油藏各小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分析和阐明了不同级别流动单元分布,特点与砾岩油藏沉积微相,隔夹层及储集层质量的关系,指出了不同层位砾岩油藏储集层质量及分布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14.
以渤南油田三区沙河街组为例,应用遗传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开展了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的研究。该工作是在储集层沉积相、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选用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孔喉半径均值和变异系数等7项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建立遗传神经网络的学习及预测模型,对渤南油田三区沙河街组进行了成岩储集相识别,识别出4类成岩储集相:不稳定组分强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碳酸盐胶结物溶解次生孔隙成岩储集相、强压实强胶结残余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和极强压实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相。Ⅰ类储集相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最差,为非储层或差储层。  相似文献   

15.
生产中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驱油效果的好坏。见水早、含水上升快、水驱油效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低渗透油藏开发。水驱油藏含水率的变化问题属于岩石中油水两相渗流的范畴,含水变化特征必然决定于岩石物性、油水特征和驱动力等因素。针对胜利油田低渗透水驱油藏,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原始含水饱和度、应力敏感性和驱替压力等因素对含水率变化和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孔隙的连通性是影响含水上升规律的重要因素,而初始含水率主要是由原始含水饱和度决定,适当的控制驱替压力有利于控制含水率,提高水驱油效率。考虑到低渗透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建议实施超前注水,避免压力下降造成的渗透率伤害,从而利于提高水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的测井储层参数精细解释建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表明,储层岩石物理相对低渗透岩性油气藏的成藏作用和油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同一种岩石物理相通常具有相似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气性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类似.在储层地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其测井响应特征,用数学方法将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上古生界山2段储层划分为3类岩石物理相,分类建立了山2段气层的测井精细解释模型和气层识别标准,从而将非均质、非线性问题转化为均质、线性问题解决.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气层的解释符合率比原来提高了17%,达到87%,利用新标准开展老井复查,建议3口井开展老井试气,均获得中高产工业气流.  相似文献   

17.
陆梁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的地球化学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阻油气层是指油气层的电阻率指数小于3.0,含水饱和度大于50%,或者说油气层的电阻率小于本油区正常油气层电阻率的下限值,这类油气层在我国很多油田均有发现。因引起低阻油气层的因素很多,如储层岩石中的导电矿物质量分数、储层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及泥浆侵入程度等,给测井解释带来很多困难。以准噶尔盆地腹部陆梁油田白垩系油层为例,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如饱和烃色谱、沥青"A"质量分数、储层荧光及储层物性来识别油气层,它避开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只与储层流体的化学性质有关,可用于低阻油气层及薄油层的识别。  相似文献   

18.
姜平  张辉  王磊  汪新光  向耀权 《石油学报》2021,42(6):751-764
海上油田经济门槛高、工业开发下限难以确定。目前,主要通过储层"甜点"的开发带动低渗透油田的建产,因此,海上低渗透油田储层"甜点"的识别十分重要。通过分析南海西部北部湾油田大量室内实验和生产测试资料,明确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的差异是影响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因素。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表征低渗透储层特征的关键参数,建立储层品质指数与储层微观参数和渗流能力的关系,量化5类低渗透储层的分类界限,进而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低渗透储层分类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了北部湾油田低渗透区块的储层品质,并根据北部湾低渗透油田产能评价方法和产量递减规律,结合区域经济评价参数与开发模式建立合理的经济评价模型。通过引入储层价值因子绘制海上储层"甜点"工业开发评价图版,确定北部湾油田能够实现工业开发的储层"甜点"下限为Ⅲ类储层,评价结果与油田实际开发情况匹配。同时,根据北部湾油田低渗透区块的区域规律,确定储层"甜点"工业开发的有效渗透率下限为1.1~1.6 mD。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物性、孔隙结构和声发射、岩心和测井分析和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砂岩储层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储层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粒间孔组合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微裂缝对改善储层孔隙渗透性贡献不大;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孔喉半径小且分选性较差,歪度细,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的效果不佳,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由三角洲前缘滑塌形成的内-中扇较粗粒水道砂体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成岩早期碳酸盐矿物和环边绿泥石胶结作用有利于部分原生孔隙和喉道的保存。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长6砂岩评价为4类储层,其中Ⅰ、Ⅱ类储层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为可动用储层,是增储上产的首选储层。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油藏注采动态连通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间动态连通性是油藏动态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的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适用对象主要为中高渗透油藏,目前对低渗透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的研究甚少。低渗透油藏孔喉细微,孔隙结构和流体分布复杂,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渗流规律与中高渗透油藏有很大差异。文中以油藏地质参数和油水井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将启动压力梯度引入低渗透油藏油井产量计算,同时利用非线性扩散系数对注水信号在低渗透油藏传播存在的时滞性和衰减性作了降噪处理,从而使模型反演的连通系数更符合于低渗透油藏特征。实例计算所得连通系数反映的井间动态连通性与生产动态特征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