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镜造境     
《Planning》2017,(2)
<正>说起"意境"一词,就觉得极为艰深晦涩,如同山中云烟一样虚无缥缈。但追溯中国传统的艺术与美学方式,可以说"意境"一直为历代哲人和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譬如古典诗词,不仅要求妙辞,更讲究传神达韵,而精妙的诗作就犹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在绘画、园林建筑中亦是如此,历来都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营造,让空间虚实相生、情景自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
就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引发思考和改变,以"读"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古诗词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领略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之美、语言精练之美、意境饱满之美……从课内学习中习得方法,点燃激情,进而延伸到课外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打开传承古诗文学习积累之门。  相似文献   

3.
林凤书 《园林》2006,(12):49-49
人们大多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我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时候,时常会发现某处景物酷似某种动物(或器物)之神貌,令人不得不感叹天工造物的神奇。譬如,广西桂林的"象鼻山"便是众所周知的一例。而盆景作为大自然景物之缩影,其形象、意境均源于自然,故小小盆盎之中时或出现"状物象形"之态,也就在所难免了。人们称呼这类盆景为"象形盆景",其生动的形象、特殊的意境,颇能唤起人们欣赏的兴趣。记得1985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有一件名曰  相似文献   

4.
张海  全峰梅 《规划师》2006,22(10):94-96
冯纪忠先生曾用"意在笔先"来阐明他的规划设计理念.他认为,"意"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意象,二是意境,而"笔"就是表现手法和实现途径.他在阐述"意象"和"意境"的相互关系时说:"设计者意念一经萌发,就去自己长久积淀的表象库中上下求索、辗转翻腾、筛选融化,意象才朦胧地凝聚起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0)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传统绘画形式,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国画艺术一直以其意境表现手法见长,无论在绘画内容上还是创作方式上,都以写意为主线。文章介绍了意境的含义以及国画艺术重视意境表现的渊源,重点分析意境表现手法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6.
李飞 《华中建筑》2010,28(10):113-115
"山顶"是中国园林中营造"起承转合"空间序列中的"合"空间的地宜条件之一。该文提出"巧于因借"山顶的环境条件而营造"合"空间的意境与借景手法,如借景风云星月,"高"接云天;远借风云仙境,似仙似幻;远借缥缈之景,驻足长啸;因高借远,"旷"远之观;弹压控制,远借增添高远等,这些借景意境对现代风景园林中"合"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依托典籍、诗文中有关六朝时期园林造园意境的论述,从史学角度对中国园林意境理论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晋永嘉前后至刘宋末年的南渡徐人在解放个性、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思想、情感与自然山水相互融通,提出一种全新的造园理念——"师造化""意境念"。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中国园林意境理论最早的论述,亦是中国园林意境理论之发端。  相似文献   

8.
谈意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营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形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实践过程,对于促进情感表达、营造艺术空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广告设计是建立在计算机设计技术应用基础上的新型职业,是广告行业不断发展的结果。如何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更好发挥"意境"的重要作用,是设计人员一直以来思考探索的主要问题。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意境美在传统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艺术美的成分,使之能更好适应时代需求。在平面广告中营造"意境美",有助于提高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引发人们的精神共鸣,提高广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意境的感知,意境的时空变化,以及意境的创造等内容,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意境,分析古典园林之内涵,达到园林意境创作的"情景交融",在有限的园林艺术形象中感受无限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0.
日本枯山水庭园在单纯且富有韵律的形式外延背后包含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塑造出来的空间意境与佛教禅宗思想有密切的渊源,同时又掺杂着自律、苦修的自我约束精神。在其追求的"凝固之美"、"枯寂之美"、"物哀之美"的美学意境背后折射出日本民族特有的悲观主义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11.
《园林》2017,(12)
<正>说到中国古典园林一定会提及意境,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拥有"意境"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作品追求的共同特点。与文学、山水画不同,园林景观的意境了体现了时代的元素,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体现在园林实体上能够提升作品品质,升华主题,即在园林景观中做到"情景交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表现手法多样,通过具体景象暗示幽美境界,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有效果。设计师融合自己的理想和情感,并通过各种要素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2)
中国画中的空白不是没有东西,而在于追求空灵,用虚中求实的手法,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留白是一种高深的构图艺术,留出的空白不仅可以让人发挥想象,产生意味无穷的乐趣,更会让欣赏者的鉴赏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国画中,空白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绘画技巧也是如此。国画中的留白,看似"虚",实为"实",拥有它,作品就会产生特有的意境,体现出独特的价值。这便是中国画的无言之美。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22)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所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同样是因寻找"意境"的枝干脉络而不断发展前进的。文章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对中国古典园林中"诗情"的体现与"意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阐述,力求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寻找到新的发现,并希望为中国现代园林的设计与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20)
作文之美,在于情感,在于章法,在于意境,更在于生活。如何在阅读中开启作文的智慧?作者围绕"阅读,寻找感动的因子""感动,作文表达的动机"和"生活,作文创作的归宿"三个方面,论述了因循经典、布局谋篇的作文之略。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
为了深入探讨孟浩然诗歌"清"的特色和形成原因,通过对其诗歌"清"之蕴涵和意象、意境的分析,以马克思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观照,认为孟浩然诗歌"清"是其对隐逸生活长期向往之清高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此思想情感主要受其出身经历、家乡地理历史背景和儒、道、释之超脱世俗的思想以及仰慕陶渊明和魏晋风流等的影响形成。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14)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隋唐时期,凭借独特的意境之美闻名于世。意境是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概念,观者可以从古朴的中国山水画中获得清新的艺术享受。文章立足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内涵,从空灵之美、诗意之美、人文之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美学表现。  相似文献   

17.
学校建筑设计中运用无形的文化资源非常之多,比较典型的是地域文化、"意境美"、地缘文化等。建筑文化设计赋予学校建筑丰富多彩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有着许多意味深长的字眼。"拙"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在字面的含义本是笨与不灵巧,但正是这不灵巧的"拙"字却蕴含着古人们至高的审美境界。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此时的拙是一个至高的审美境界与思想意境。从深度上"拙"的美可以分为三种。朴实、自然与意境,三种层次是依次递进的关系。而拙政园正是对古典的"拙"之美最为深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9)
中国画向来以深邃的意境和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中国画之所以能够拥有深邃的意境,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文章将具体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对中国画中"意"的影响谈起,具体分析并探讨中国画"意"的存在形式和释放形式,探讨中国画的真正魅力。  相似文献   

20.
胡晓青 《华中建筑》2010,28(9):174-176
松江方塔园是冯纪忠先生的代表作,达到了中国现代园林的最高水准。文章从高潮空间的画面经营,系列空间的组织安排,"与古"之宋塔与"为新"之何陋轩的意境相通等方面品读方塔园,试图回答环境如何生成意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