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认为缺乏植物的空间组织是学生在种植设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此症结,提出一种新的空间色彩组织法,并以广州大学风景园林系《种植设计》的课程作业为例进行此方法的应用探讨,阐述其理论基础、推导过程及具体应用方式,并对该方法做出简要评价,以期为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种植设计》及相关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2.
植物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要素。植物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是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作为培养这一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种植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前期提出在植物空间色彩组织法的基础上,优化一套从前期分析图、种植方案图、种植布局图、空间色彩组织分析图到种植设计图五个步骤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程序,并以课程作业“广州市儿童公园的种植再设计”为例,对以上程序分步开展说明,重点介绍种植布局图中详略分区和植物景观点、线、面的位置选择和基于空间色彩组织法的植物景观点、线、面的种植设计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从种植布局、空间组织和视线分析、红黄蓝层植物组织和物种选择到种植设计图绘制的全过程。优化的规划与设计程序使学生能够高效理解和掌握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完整逻辑体系和操作步骤,从而构建跨越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之间鸿沟的桥梁,切实提升种植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教研组认为这一套基于空间色彩组织法的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优化程序无论在学生的理解、掌握、应用层面,还是在教师的教学、示范、评图层面都具有强大优势,值得在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的种植设计教学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朱颖 《高等建筑教育》2016,25(2):157-16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文章在分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构建了学生设计方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多元主体评价方式,探索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理论型教学转变为实践型教学,旨在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实名约谈和就业单位评价等方式,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学收获,对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0—2015连续5届本科毕业生展开了培养过程中植物类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归纳出目前建筑学科背景下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存在课时量不足、基础课程设置缺失、课程深度不够、实践与设计脱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提升学科重视程度、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师资结构、构建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培养兼具科学思维与艺术审美的风景园林人才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教学体会和专业素养需求,对风景园林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梳理风景园林学科需要的专业素养,分别从空间感知、造型能力、设计语言、植物认知和综合思维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次,进一步从专业素养衔接到核心课程的设置,包括模型构建、构成设计、信息表达和植物景观设计等基础核心课程;同时,基于专业素养探讨了风景园林基础课程的体系架构;最后,对风景园林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提升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基础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设计基础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在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引入"设计研究"这一方法,构建以"理论基础—实践调研—分析研究—设计导论"为主线,"一个体系四个板块"为核心教学内容,进而形成"理论与实践""调查与研究""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研究式教学体系,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促进教学质与量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经验较少。以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学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选取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植物识别目标数量,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辅以形象记忆手段,配置合适的师生比。  相似文献   

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总结多年来持续探索适应背景的风景园林植物教学经验。新一轮教学研究提出将植物内容贯穿于主干设计课程序列的思路。教学实践从设计基础阶段开始,建立"风景感知-空间建构-生境营造"环节,以设计训练和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认知植物的作用。同时,风景园林植物专题课程系列探讨从整体认知和设计问题视角拓展理论知识教学,依托2个实验花园开展"植物与生境"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9.
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确立至今,学科处于深化发展阶段,在开展"校园生态实践教育论坛"的契机下,以华中科技大学景观学系校园生态实践相关课程组成与教育内容为例,对景观场地设计、校园"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营、风景园林设计studio课程: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实践、校园空间改造等课程进行描述与评价,揭示现阶段校园生态实践教学面临知识体系破碎化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并以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教学内容,以课程教学、综合实践、研讨和独立研究的教学形式开展校园生态实践教学,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校园生态实践教学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是园林专业重要的理论课。针对理论课程设置以设计课作为核心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估体系等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以期探讨理论教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郑曦 《风景园林》2012,(4):59-61
在北京林业大学建校60年之际,从园林设计教研室的视角,介绍了园林学院园林设计发展概况,包括优秀的设计教学传统与设计实践基础,教师人才梯队与设计学术研究团队建设,设计人才培养与园林设计课程改革等方面,并提出了对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雄 《中国园林》2008,24(1):1-5
简要概述了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历史;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深刻剖析原有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期望对于规范我国风景园林的教育体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景观都市主义课程是伦敦建筑联盟三大硕士设计课程之一,本论文简要介绍了该课程的发展简史、教育哲学、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希望对我国的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发展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4.
唐军 《风景园林》2006,(5):66-68
从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性质和需求出发,在教学思想、教学构架、教学特色等方面阐述了东南大学风景园林(景观学)本科教育的理念与构想。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和建设环境下,讨论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中认为孟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3方面主要特征:坚持风景园林的中国化与现代化是孟先生学术思想坚定的立场与方向;“园林理法”填补了我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中方法论的不足,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风景园林理论框架;“园林理法”包含了以“借景”为核心的6个设计步骤,是一种具有承上启下意义中国园林设计方法论。最后,文章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北林园林学院建筑类课程教学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专业成立伊始,即以开设建筑类课程,强调园林学和建筑学的融合。经过几代教师的共同努力,建筑类课程已经成为风景园林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为进一步的风景园林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风景园林和建筑学的发展,建筑类课程开始改革,探索适应新的学科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得以充实。建筑专业教师逐步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对建筑学的理解和教学思想,在未来建立建筑学本科专业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项目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特点,开展“公开评图”教学方法研究。“公开评图”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表达及设计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的课程方案接受来自:景观设计投资方(甲方),即开发商、市政规划部门等;景观设计执行方(乙方),即景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专业教师;景观设计方案消费者,即公众;景观设计专家等的“公开评图”。景观方案供需双方都参与到公开评图过程中,既能让学生了解方案投资者的实时要求、方案未来消费者的需求,又能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创意和想法及专业水平,这样既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又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促进高校教学与企业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风景园林学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从园林美术基础课和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本着创作性、实用性和示范性三个原则,园林学院开设了"素描风景画"特色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中国传统园林的表现绘画创作途径,提出了系统构建"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思考,力求使这门精品课程更能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和综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王晓博 《华中建筑》2014,(7):175-179
目前对于风景园林的教育研究有很多系统、宏观的考虑,这对学科教育的构架与发展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而对于风景园林本科生教育的深入探讨,是将风景园林教育思想加以执行的关键。设计初步课程作为专业主干核心系列课程的开端,有着"首因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及以后从业影响深远。对于风景园林学设计初步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风景园林的学科内涵,考虑行业需求,在借鉴建筑学设计初步课程经验的基础上,突显专业特色。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该文从风景园林的学科内涵、从业实践,设计初步发展历程的角度,对设计初步课程展开思索,在设计初步课程的价值取向、能力培养、设置目标、内容与构架等方面提出一些见解,期望对相关院校风景园林学设计初步的课程设置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