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安的近代建筑虽然没有取得像古代那么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像其他沿海开埠城市那么典型,但它反映了内陆城市近代建筑的特点,见证了西安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西安近代西式建筑是西安近代建筑走向"西化"的缩影.本文以对西安近代建筑的普查为基础,对西安近代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近代西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对其外来宗教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建筑类型的特征和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西安近代西式建筑的特点与沿海开埠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总结出如何正确看待西安等内陆城市的近代建筑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随着山东近代城市的发展,济南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体现西方建筑文化思想的近代建筑,形成了中西合璧式的近代建筑风格.本文结合济南近代建筑的调查和分析,从齐鲁大学主体建筑论述了济南近代建筑受西方影响后的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使中国迎来国际建筑思潮,导致欧式建筑符号充斥在各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的空间文化生态特征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空间"文化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建筑风格洋化现象盛行是被主观符号化,导致建筑文化失去本土特色,还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本文以大连东方圣克拉住区为例,尝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住区建筑作为一个"生物体",分析其采用欧式建筑风格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基于大连本地特色,客观借鉴吸收外来"植入"文化,引导建筑风格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发展,以有效延续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时期,南通是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化城市中的杰出代表,被吴良镛院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城"。南通是近代时期长江下游的重要商阜和苏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南通的近代建筑和其他地区如上海、无锡、武汉等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由我国的本土设计师建造的,并且它的风格融合了中国本土建筑和西方建筑。南通这座在近代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城市,探索其近代建筑空间环境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可以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化的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艺术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的依据。文章通过论述南通近代建筑的发展、建筑元素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南通近代建筑的典型元素,希望可以在现代的新中式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5.
芜湖近代民居,在受徽文化、川湘文化及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杂糅"的建筑特征,其违和的建筑空间中存在着营造的逻辑规律。本文通过对芜湖现存的近代民居进行空间模式的总结,并以此为依据,对芜湖近代民居空间的形成进行溯源,对其衍生逻辑进行释义。  相似文献   

6.
邓颖 《建筑与环境》2012,(3):134-136
为了更好地了解认清城边村建筑文化特征、价值,引发人们在广州“三旧”改造的过程中对广州城边村建筑文化的重视,本文对广州历史型城边村建筑的主要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文化根源,发现其建筑文化首先植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再者,岭南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并参杂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第三,虽以乡村文化为基调,但城市文化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力.改变着广州历史型城边村的建筑风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江西民国时期重要的城市具体案例,总结西方各界外来文化对江西各地民国建筑影响。民国时期的江西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同时在江西发生许多划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研究江西民国时期建筑,同样也是对当时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的潜在研究,对江西近代历史发展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平 《时代建筑》1992,24(3):37-41
近代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震荡,使中国建筑起了很大变化。西方建筑形式与技术,在沿海大城市中兴起,尤其在上海,形式复杂多样,堪称建筑万国博览会。然而,至今中国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并未解决。上海近代建筑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西方复古主义的,二是早期现代派的,三是中国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的。由于受传统的建筑历史研究所限,人们的视角重点在于形式,这对初步的资料分类整理是很有效的。但是,无法深入反映出文化碰撞的具体机制所在。特别是由于从形  相似文献   

9.
青岛城市的建筑文化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爱华 《城市规划》2000,24(1):60-61
在青岛城市近代建筑历史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建筑风格方面, 还对城市的社会网络、结构形态都产生着作用。只有透过历史的窗扉才能更好保护和发展城市。通过五个方面论述了西方文化在青岛城市中的渗透和影响, 以求对保护青岛的城市历史文化做更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要福州马厂街区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受西方影响,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征。这些建筑蕴含着福州的历史与社会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印记。对现有历史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是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延续的需要。针对福州马厂街区的现状分析其建筑特征,思考当下马厂街区历史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方法,以此试图探索一条适合马厂街区发展的建筑历史文化传承思路,为当下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解读,归纳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设计核心,并尝试从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角度,探讨过渡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的意义,为当代岭南建筑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化保存着城市记忆,记录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沧桑岁月。传统城市空间环境承载着湘潭特有的码头文化,保护老城区现存的历史街区及建筑风貌成为湘潭城市建设地域性延续的重要支撑。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对老城区传统空间形态四个组成部分——码头节点、街巷骨线、空间肌理、建筑形态进行了分析,为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保护与传统更新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强 《建筑与文化》2009,(8):108-111
当代建筑规划设计需要现代创新方法,也需体现传统与现代间的文化和谐,延续人们所熟悉的传统空间内涵。现代设计通过对传统空间意向和建筑手法的提炼,对传统形式加以扬弃、吸收、辨析和转化,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相互和谐。只有根基于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内涵而又不囿于陈旧的建筑语汇,才能;隹确的诠释传统的建筑文化。在灌南苏州商贸城的设计创作中,借鉴、发展了传统空间布局形式,建筑体型组合和材料色彩,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及造型语言进行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刘萌旭  赵博涵  齐阳 《城市建筑》2014,(14):279-279
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建筑的空间组织及形式构成有着深远影响。然而城市的发展,传统文化内涵逐渐淡出了现代建筑的舞台。如何保持自己,对其加以扬弃和更新从而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本文灵感的思考源泉。  相似文献   

15.
贾元婕 《华中建筑》2010,28(6):16-18
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面貌的主要构成部分,在高速现代化技术、材料的冲击之下,如何打造城市所独有的建筑特色,体现城市文化,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文化以及视觉的审美要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维特鲁威将建筑归纳为:坚固、实用、美观三个特点,说明了建筑最重要的三种性质和特点。如何让这三个要素在协调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构建初属于各自城市的独特建筑美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特,一味的生搬硬套,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相似文献   

16.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c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ir hereditary and cultural values. This work aims to gain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city by ide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the urban spatial morphology and the urban operation.Taiyuan, a northern city in China, is a suitable case for exploring this research idea. Cities with frequent foreign exchanges and distinct living groups tend to have more prosperous religious cultures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reas. The expansion of Taiyuan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resence of Prince Jin, who respected Buddhism and Taoism, exacerbated the impact of the religious building on urban development. With regard to the evolution of Taiyuan in the Ming Dynasty, we highlight the changes in urban space brought by the religious buildings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Furthermore,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us buildings are revealed, fleshing out the trajectory of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buildings and Taiyuan in the Ming Dynasty.On this basis,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linked to the current needs of historical city preservation through the survey of reality. We suggest to coordinate the protection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d urban characteristics brought by religious factors and emphasize the utilization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 a potent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regeneration pathway.  相似文献   

17.
田园 《城市建筑》2009,(2):35-37
本文从现代城市文化的角度着手深入探讨了影响城市功能再生的诸多深层社会因素,指出城市功能的再生便是城市文化的再生,城市文化的再生便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塑,建筑学意义上的现代城市人文的重塑便是现代城市人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心理归属,指出存在于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另一种生态体系——心理生态,进而提出基于非物质基础上的另一种生态建筑概念.  相似文献   

18.
For nearly one century during a time of modernization, Shanghai has seen the coexistence of local autonomy and colonial rul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natives and Western colonists, becoming not only a window for the finance industry, foreign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but also a hub for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Focusing on the period from the opening of Shanghai in 1843 to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n 194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entertainment space in the city and analyzes its aggregation, dispersion, structur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space and the ultimate formation of its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im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location of entertainment spaces and various urban elements and to reveal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basic laws shaping the urban entertainment space structure in modern Shanghai.  相似文献   

19.
作者提出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中外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是判断城市与建筑是否先进的标准。此文针对我国在城市与建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和国外的实例从自然的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四个生态平衡方面,提出20个具体观点与作法,阐述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王一珺 《工业建筑》2003,33(6):33-34
城市景观是由建筑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空间对建筑造型和组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 ,可以使建筑与建筑协调起来 ;“琐碎”的建筑造型有助于积极空间的形成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只有把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序列的一部分进行设计 ,才能创造出有组织和多层次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