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塔北地区海西晚期逆冲—走滑构造与含油气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在海西晚期塔里木板北缘和南天山造山过程中发生的斜向碰撞和逆冲一走滑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既有逆冲推覆又有滑扭动的构造变形。这种构造变形形成了不整合、断块、背斜、古潜山、风化壳等多种类型的圈闭,为塔里木北部地区的油气藏(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逆冲带构造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塔里木盆地在叠合复合盆地构造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育了三期、四个逆冲带,即志留泥盆纪的塔里木南部逆冲带,二叠纪的塔里木北部逆冲-走滑带和晚第三纪-第四纪的库车逆冲带和塔西南逆冲带。对上述塔里木盆地逆冲带分布和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各逆冲带构造基本特征,探讨了逆冲带与油气的关系,并认为塔里木盆地目前已发现或探明的油气田(藏)大多数与这三期古今逆冲带(含前缘隆起)有关,塔里木盆地逆冲带具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构造关系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穿过赛什腾山南侧构造边界的地震剖面显示.赛什腾山南缘断裂带总体表现为扭动特征。该断裂带在西端主要表现为向北、向上冲断;中部以高角度为特征;东缘(1001测线剖面)则表现为低角度、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断层,可能是走滑断裂构造端部的构造转换,为伴生构造样式。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的边界造山带并没有向盆地方向大规模逆冲,赛什腾山山前的东台1井及绿梁山山前的尕丘1井均未钻遇被山体掩覆的新地层,而是钻遇了高角度断裂带,也说明山体向南侧的逆冲规模较小。因此,新生代以来柴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以走滑变形为主,逆冲推覆是走滑构造的伴生产物。柴北缘走滑断裂带构造变形具有反转特征.并不是厚生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走滑带之间的块体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块体,具有较有利的成藏条件。图7参12  相似文献   

4.
于慧玲 《石油物探》2008,47(3):277-284
通过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分析.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研究,认为天山南地区发育有压缩构造样式、扭动构造样式和复合构造样式等多种构造样式的构造。压缩构造样式主要包括背冲式和冲断式基底卷入型构造、叠瓦状双重构造和冲隆式盖层滑脱构造;扭动构造样式包括正花状、负花状和半花状构造;复合构造样式包括继承性挤压复合构造、挤压-扭张性复合构造和挤压-走滑复合构造。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塔里木克拉通形成、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形成和发展、前陆盆地形成和发展阶段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受区域北北东向挤压应力影响,哈萨克斯坦B区块主要发育三套断裂系统,分别是北部的北西西向逆冲断层、北部的滑脱褶皱以及南部的北西向和北东向走滑断层。三组断层共同作用,加上本区独特的岩性组合,形成了B区块分带性明显的推覆—滑脱构造和走滑构造体系。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沟通深部油源,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滑脱层上下地层可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断层封闭性好,利于形成侧向遮挡。B区块推覆—滑脱—走滑构造体系较好地控制了圈闭的展布和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刘护创  关中南 《吐哈油气》2006,11(4):316-321
台北凹陷西部构造活动晚期形成的差异逆冲推覆体系与该区构造格架的定型、油气的运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该体系所产生的近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和南北向展布的走滑断裂体系,将西部地区分割为若干棋盘格式构造块体。东西向逆冲断裂体系起到阻断油气、控制油气成排成带分布的作用,南北向走滑断裂体系起到沟通深部油气使之进行垂向运移和分隔封堵油气、形成油气藏块体的作用,西部地区主要含油气,层段砂层的沉积厚度变化较大,从而使平移断层错断砂体产生砂、泥对接成为可能,在侧向岩性尖灭或砂体的不连通等因素的配合下,二者共同构成了台北西部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要素。根据差异推覆体系与油气分布规律,凹陷中部断褶带和北部山前逆冲推覆背斜及断阶带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资料、卫星遥感影像地质解译成果、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最新解释以及地震剖面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向挤压构造是由该区发育的达拉布特左行走滑断裂、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组成。其中,达拉布特边界断裂左行走滑作用是形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和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主要控制因素,西北缘逆冲推覆构造与北西向右行横向走滑断裂的交合部位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域。  相似文献   

8.
温宿凸起是塔里木盆地北缘极为重要的近东西向构造带。前人研究认为,温宿凸起以逆冲变形为主。但是,这一认识既与地震剖面上背冲的2个方向断层同等发育矛盾,又与主干断层产状突变矛盾。基于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提出塔里木北缘温宿凸起的构造变形以走滑为主,而非前人认为的以逆冲为主。主要证据是:(1)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2个正花状构造的变形特征;(2)形成花状构造的主干断层(沙井子断裂与古木别兹断裂)在东段向南强烈逆掩,在西段则向北强烈逆掩,顺断层走向产状多变;(3)温宿凸起的前中生界为古老的震旦系—寒武系,向南、向北分别逆冲于阿瓦提凹陷与乌什凹陷中—新生界之上。走滑构造变形发生于加里东中期(晚奥陶世末)、加里东晚期(志留纪末)、海西早期(早—中泥盆世末)、海西晚期(晚二叠世)、印支—燕山期(三叠纪末期和晚白垩世)和喜马拉雅期(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该走滑构造带的厘定表明,古生代时期塔里木盆地北缘可能并非统一的构造—沉积环境,温宿凸起为一重要的构造—沉积分隔带。   相似文献   

9.
朱明  袁波  梁则亮  杨迪生  唐雪颖 《石油学报》2021,42(9):1163-1173
准噶尔盆地周缘发育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期变形。晚古生代,天山—阿尔泰山—扎伊尔山—哈拉阿拉特山隆升,形成盆-山构造雏型;晚二叠世—侏罗纪,盆地周缘发育走滑断层,如:西北缘的乌夏断层、克百断层、红车断层等走滑断层,东北缘的红岩断层、克拉美丽断层、白家海断层等走滑断层,南缘的高泉断层、艾卡断层、南安集海断层、后峡拉分盆地等走滑构造。无论是从构造变形的运动学机制分析还是考虑构造变形时间的一致性,晚二叠世—侏罗纪准噶尔盆地周缘均发育右旋走滑断层。新生代天山再次隆升,南缘发育逆冲断层,与中生代构造叠加,形成"二期构造、深浅叠置"的构造格局。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东北缘的新生代变形微弱,保留了中生代走滑构造,发育与走滑构造有关的油气藏。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探1井、呼探1井的勘探成果证实了走滑断层与逆冲构造叠加部位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厘定准噶尔盆地的断裂特征和变形机制对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吐哈再生型前陆盆地北部山前逆冲构造带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需要,结合山前带不同块体构造发育特征分析与已发现油气藏解剖,提出山前带主要发育以走滑断裂体系为主、逆冲断裂为辅的断裂输导体系和与输导砂体相配置的构造脊2类输导体系,发育2种主控因素各异的油气成藏模式,即有走滑断裂发育的构造块体油气输导体系主要受控于走滑断裂及与其配置的逆冲断裂体系,缺乏走滑断裂发育的构造块体油气运移主要受控于与输导砂体相配置的构造脊。结合已有油气勘探发现过程分析,受走滑断裂控制的构造块体的油气扩展方向为构造高点靠近走滑断裂一侧的低断块,预探方向为逆冲断裂带下盘,油藏主体位于构造高部位;缺乏走滑断裂发育的构造块体油气预探方向主要为逆冲断裂带下盘,油藏主体位于逆冲断裂带下盘靠近生烃洼陷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构造变形是新生代喜山运动的产物,按变形卷入的深度及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带:南带为前陆叠瓦逆冲-褶皱变形带,基底发生变形;北带为前陆滑脱挤压逆冲-0褶皱带。  相似文献   

12.
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其持续的汇聚作用影响,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为环青藏高原的巨型盆山体系及盆、山结合部位的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结合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先提出了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的概念,描述了其分布特征,探讨了该体系的深部构造特征和成因动力学机制。重点研究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认为该体系内前陆盆地是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及冲断带)与海西晚期-印支期周缘、弧后前陆盆地组成的叠合式前陆盆地,其原型盆地包括海西-印支期周缘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北部、川西、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等)、海西-印支期弧后前陆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南部等)、喜山期再生前陆盆地(如库车、塔西南、准南等)。上述两期、三种原型盆地,在喜山期冲断隆升活动作用下,形成四类叠合式前陆盆地:叠加型、新生型、改造型和早衰型。中国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广泛发育多个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极为复杂,主要构造样式有断层相关褶皱组合、盐相关褶皱、走滑-冲断构造组合等。最后分析了该体系内前陆盆地(及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丰富,是今后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沉积充填序列的物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志留一泥盆纪、中新生代充填序列的岩性主要为硅质碎屑岩。采用点计法对该充填序列中的砂岩进行了骨架矿物统计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认为,库车坳陷的物源区为南天山造山带.沉降中心的充填序列记录了南天山造山带的揭顶剥蚀史。志留纪一泥盆纪时,塔东北坳陷的物源区为北部古塔北隆起、加里东中期抬升的寒式-奥陶系和东北角的库鲁克塔格隆起,三叠纪-悚罗纪时.物质来源主要为海西运动时形成的沙雅隆起和库鲁克塔称隆起。自白垩纪以来,坳陷主要接受南天山迪山带的物质。物源区的类型不仅随着坳陷的演化而变化,而且同一源区的物质也随搬运距离的增大而造成不同的砂岩矿物组成。  相似文献   

14.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中、新生界的张扭性断裂系统所伴生的构造圈闭中已发现了多个高产工业油气藏 ,在研究了大量地震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这套张扭性断裂系统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其油气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疆和什托洛盖盆地含油气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永德  李策 《新疆石油地质》1997,18(2):114-118,134
和什托洛盖盆是一个海西运行期以后经多次构造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盆地可划分为四个一级的构造单元:白杨河坳陷,风台隆起,亢特能坳陷,北部断褶带。盆地内沉积了上三叠统以上地层,沉积岩厚度达5000m,具有多旋回性,中下侏罗统系地层是其主要的烃源层,生油门限约为2100m,于白垩纪末开始大量生烃,形成自生自储型盖组合。因此,燕山运动中,晚期形成的圈闭将是侏罗系油气最有利的聚集场所,白杨河坳陷的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基底拆离构造与油气领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的塔北隆起是发育在南倾、犁式的亚南韧性剪切带上盘的推复隆起带。是因二叠纪末期古特提斯海的开启与关闭,塔里木板块向北漂移,天山海西地槽关闭,碰撞后会聚及挤压作用促使板内古生代盆地发生了以基底拆离式构造为主的变形改造的结果。古生代地层中滑脱断层的脱顶褶皱及其上盘的牵引背斜、晚海西运动的古侵蚀面残山是区内油气聚集的主要圈闭样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及其周缘地区残余构造特征、断裂展布、剖面性质和该地区晚海西期构造定型的运动学过程和成因机制、构造定型后的油气成藏机制,认为该地区晚海西期的构造变形是在早古生代变形基础上的叠加,是加里东期与海西期构造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每期应力都控制着与该应力近于垂直的逆断层和与其平行的走滑断层的发育;深埋的下古生界的长期生油和持续供油,为轮南地区多期成藏及成藏油气的叠加、复合改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是该地区油气性质多样的根本原因;古斜坡长期发育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多层位有效储盖组合与多期成藏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北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古地理格局与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基于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在明确地层充填序列及建立地层格架基础上,分析塔里木北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古地理演化格局及其油气勘探潜力。在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背景下,塔里木新元古代发育塔北古陆和塔里木古陆,两者中间夹持EW走向的弧后裂谷盆地,东北部库鲁克塔格地区和西北部阿克苏地区充填巨厚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包括冰碛岩,发育深海、浅海、滨海环境和三角洲、冰海过渡性环境。早南华世—晚震旦世,北部裂谷盆地总体由深海演化至滨浅海环境,岩性由碎屑岩向碳酸盐岩转变。根据野外烃源岩和生产数据认为,塔里木北部具有烃源岩和储层形成的良好条件,新元古界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9.
侏罗─白垩纪盆地,在北方板内是以同裂谷期(后裂谷期)伸展断陷或坳陷盆地和同造山期(后造山期)走滑前陆或走滑拉分盆地形式,在中生代构造运动控制产生的。盆内发育与暖湿古气候相适应的湖沼相沉积,为油气盆地提供物质基础。相对晚期的板内造山作用,导致烃类的排运聚并被捕获形成诸如现今被发现的油气构造带,这类中小盆地油气勘探靶区应为由侏罗─白垩系地层构成的油气成藏组合以及毗邻生油坳陷区相对隆起或低幅度凸起部位上的构造圈闭(如背冲背斜,断块挠曲或块断滚动背斜等)。   相似文献   

20.
阿根廷油气资源丰富,自北向南发育库约、内乌肯、圣豪尔赫和奥斯特勒尔4个含油气盆地,其构造演化可分为裂谷前基底、裂谷期、后裂谷沉降期和安第斯前陆期。圣豪尔赫盆地受安第斯造山运动影响较小,构造受控于断陷期和坳陷期形成的各类圈闭,其余三个盆地构成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群南段,受安第斯造山运动影响较大。库约盆地以裂谷期烃源岩为主,其余3个盆地以热沉降期海相泥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同期沉积地层为主要成藏组合。储层以碎屑岩为主,内乌肯盆地发育少量碳酸盐岩储层;四个盆地陆上油气发现程度均较高,圣豪尔赫盆地海域和深层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内乌肯盆地页岩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将成为未来的勘探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