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采用低频电磁法对一个采矿废弃场进行了浅层地层特征调查,检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程度,探测出地下水污染分布情况,确定了地下水流污染扩散的路径,并且探测出该场地地下埋藏物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电磁法对地下导体敏感,能够探测出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性质差异,精度高,适合进行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2.
针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周边水系影响较大的问题,为此提出矿产资源开采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分析研究。由于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的开展会改变周边浅层地下水原有的空间结构,具体表现为隔水层、底板以及含水层位置逐渐上升并且遭到破坏;因矿产资源开采打破了原有的地下压力平衡状态,进而导致含水层内水资源涌入采空区,使周边浅层地下水水量减少;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直接污染周边浅层地下水,导致水质变差;随着采空区范围逐渐变大,原有的浅层地下水基流转化为采空区排水排出,导致周边浅层地下水基流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可渗透反应屏(PRB)技术不同介质对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方法]模拟地下水环境,以硝酸盐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设计2个PRB反应器,分别采用负载生物介质、零价铁-活性炭两组反应材料作为PRB装置的反应介质,考察其对污染的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结果]当水温为13~15℃、PH值7.2~7.5时,负载生物介质硝酸氮去除率可持续达到90%左右,COD的去除率也稳定保持在80%左右;零价铁-活性炭反应介质硝酸氮去除率稳定停留在50%左右,COD得去除率保持在15%~30%之间.[结论]负载生物介质的去除效果更稳定,相对较好,以负载生物介质作为反应材料的PRB用于原位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治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模拟研究垃级渗滤液中COD在饱水土层中的迁移变化特征.[方法]以广州市李坑垃级填埋场为例,选取渗滤液中COD为特征污染物,采集排水沟两侧饱水带土层,通过试验确定吸附、降解与弥散系数,构建了饱水带COD迁移数学模型.考虑不同场龄渗滤液中COD的浓度差异,分别以不同场龄渗滤液的COD浓度为边界条件,利用模型数值解预测COD饱水土层中的迁移变化特征,并基于地下水质标准,对COD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COD在饱水带土层中的衰减主要发生在离排水沟10 m的范围内(衰减83%).老年、中年、年轻垃圾渗滤液将地下水污染为Ⅲ类水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9.2、37.2和47.9 m,将地下水污染为V类水的最远距离分别为27.1、33.2和44.1 m.[结论]为填埋场区周围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天龙  范娇娜  张丹 《甘肃冶金》2013,35(5):128-130
地下水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质调查局的相关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文章对典型金矿选矿项目发生泄露事故时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总结选矿类项目发生地下水污染事故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作物需水规律出发,研究不同埋深浅层地下水对作物需水的补给模式及对作物蒸散的影响.[方法]设计5个地下水埋深处理,于2008~2009年采用底部密封的试筒进行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春小麦全生育期潜水蒸发试验.[结果]不同埋深地下水对作物生长以及田间蒸发散具有显著影响,补给占ET总量的比重从0到52.0%不等;地下水埋深较浅时,影响地下水对作物补给的主要因素是大气蒸散能力和作物根层深度,埋深较大时则主要受到地下水位的控制.[结论]揭示了不同埋深条件下潜水补给包气带及作物需水的机理及模式,为合理高效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优化春小麦灌溉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某尾矿库周边水放射性分布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测定某铀矿尾矿库排放水、渗滤水及浅层地下水样的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估算周边居民直接饮用浅层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所致剂量并评价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尾矿库排放水、渗滤水和浅层地下水中238 U的放射性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5.80、8.10和2.38mg/L,226 Ra的放射性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1.55、2.95×10-1和5.68×10-3 Bq/L。2种放射性核素所致的总待积有效剂量为0.961mSv,比参考水平高出约一个数量级。研究区的地下水放射性水平超标严重,饮用水不安全。  相似文献   

8.
以川南某硫铁矿采选矿区及其尾矿渣场周边农用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了51个表层土壤样品、4个背景点土壤样品和4个剖面土壤样品的Cd、Cr、Hg、Ni、Pb、As、Cu、Zn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剖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对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d、Cr、Hg、Ni、Pb、As、Cu、Zn含量均值分别为2.2、163.0、0.2、66.6、41.8、15.1、80.8、153.0 mg/kg,其中Cd、Cr、Ni、Cu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现象,且多个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Cd为主要污染元素,Cu具有较强的垂向迁移能力;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为工矿活动源(39.5%)、自然源(37.6%)、大气沉降与交通混合源(22.9%)。川南某硫铁矿周边农用地存在多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其中工矿活动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综合解析稀土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原地浸矿工艺特征,以及地下水水源地的基础上,构建了地下水脆弱性、污染源和地下水价值的综合评价耦合模型,提出了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多指标评价方法,确定了系统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构建的评价方法,以我国南方某离子型稀土矿区为例,进行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确定了主要污染风险区域.结果表明,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分级与实际地下水水质观测的污染程度基本吻合,所建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矿山地下水污染指标的主从递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  杨振宏 《中国钼业》2000,24(2):10-12,25
运用污染负荷芘和灰关联法递阶分析了矿山地下水污染物的主从关系,确定了矿山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指标;应用灰色聚类对矿山地下上水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矿山排放废物的渗入量是矿区地下水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矿山的选冶方法、技术水平及废物处理率是影响地下水环境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田佳辉 《世界有色金属》2020,(3):143-143,145
研究区位于河北平山县一带,资源开采过程中矿石废渣、扬尘、生产污水、矿井涌水等可能对地下水水位以及水质造成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资源开采对矿区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矿活动对矿区及周边地下水的水位影响较大,对更深的承压含水层水位影响较弱;对地下水的污染范围较小,且具有自西向东污染的趋势,可通过加强污染水源净化处理后再排泄等措施防治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酸法和CO_2地浸采铀对地下水的影响,对新疆伊犁盆地的酸法和CO_2地浸采区的地下水水质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酸法地浸开采时地下水中绝大部分组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地下水本底值和国家地下水Ⅲ类质量标准,总矿化度超过国家地下水Ⅲ类标准11倍左右,超标的组份主要有硫酸根、锰、镍、铁、铅、锌、镉、砷等重金属元素和钍等放射性元素。CO_2地浸对地下水各个组分浓度影响要小得多,pH基本不变,总矿化度高出国家地下水Ⅲ类质量标准2.6倍左右,地下水中主要的污染因子为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氯离子、锰离子和镍离子,而铜、锌、镉、铅、铁、砷等其它组分浓度未发生显著变化。酸法采区中的单项污染指数依次为FeMnNiPbSO_4~(2-)ZnAsCd,CO_2采区中单项污染指数依次为NO_3~-MnNiSO_4~(2-)Cl~-。酸法采区地下水综合污染指数比CO_2采区高3~384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人为注入的化学试剂和含矿层中矿物反应释放的组分,两种地浸方法由于加入的溶浸剂不同导致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环境和污染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views ground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disposal of untreated effluents of a dye factory located 20 km to the west of Nicosia (Cyprus). The task of the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the pollution and differentiate it from other possible pollution sources in the area. It focused on toxicity testing and biofractionation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most toxic pollutants and, on the evaluation of GC/FID profiles for investigat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pollution and the effluents. This connection was successful due to a multiple comparison amongst the GC/FID profiles resulting from the polluted groundwater, the water from the reference areas and the dye effluents.  相似文献   

14.
查明地下水中铀(U)的分布特征、富集机制及对不同人群的暴露风险,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综合利用Shukarev分类法、热力学计算、水文地球化学数值模拟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估(HRA)等方法,分析了大同盆地地下水和地表水中U污染分布特征和形态分布,解释了地下水中U的形成机制,评估了U污染对不同人群的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地下水TDS分布范围较大,为27.60~4 034.00 mg/L,其中浅层地下水(Ⅰ区)整体上TDS较高,为338.00~4 034.00 mg/L(平均1 371.80 mg/L),U含量为0~2.44 mg/L(平均0.26 mg/L),超标率为71.74%,与TOC、NO3-和SO42-浓度垂向分布一致,随着埋深深度增加,整体浓度呈现变小趋势。氧化还原条件、络合、吸附和蒸发浓缩作用是控制研究区地下水中U浓度和形态分布的机制,其中微生物参与下的还原作用是制约地下水中U浓度的关键。此外,铀酰离子(UO22+)...  相似文献   

15.
以苏州市高新区北部区域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1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进行采样,检测地下水样品中的pH以及砷、镉、铜、汞、铅、镍、六价铬的浓度值,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污染指数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并采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地下水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过Ⅲ类标准的限值,部分采样点存在重金属污染,但总体上污染程度较轻,且研究区域94.2%的地下水样品健康风险总值低于最大可接受值,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的不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应用基于单因子指数的内梅罗综合评价法研究铀尾矿库周边地下水中~(226)Ra的分布、污染程度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单因子污染指数最大值为1.52,最小值为0.65。计算所得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34,水质属于基本清洁区,受~(226)Ra污染较轻。~(226)Ra活度的分布总体上是西南部较低,东北部较高。极可能是地下水径流条件影响了~(226)Ra的迁移与富集。此外,铀矿山开采导致大量的镭元素活化释放,进入水体造成镭污染的人为因素以及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参数及水化学成分等对地下水中~(226)Ra的迁移与富集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地质高背景区铅锌矿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某废弃铅锌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Hg、As、Cd、Cr、Pb、Cu、Zn的污染状况,并结合单因素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污染指数负荷法、灰色聚类法及聚类热图分析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评价,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识别污染途径。结果表明,研究区Cd、Zn、Hg、Pb、Cu和As含量均超过贵州省土壤背景值。Cd的外源污染最严重,Zn、Pb、Hg次之。重金属污染程度与河流以及距矿区距离呈正相关。主要污染因子为Cd,次要污染因子为Hg和Zn,各采样点均处于严重污染。研究区重金属来源可分为4类,Cu、Cd、Zn属工业源污染,主要为矿山开采;As、Hg污染与工业源和农业源有关;Cr、Pb含量受交通源与工业源以及自然源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工农业生产等活动不仅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对地下水质检测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日益重视.在系统地总结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种类和特点的基础上,论述地下水污染检测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其中包括:有机污染物检测、无机污染物检测、病原菌微生物检测及多种衍生技术的联合应用检测,并对不同检测方法进行对比,阐述分析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庚飞 《黄金》2012,(10):52-55
以渭河附近某金矿排水沟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Ag、Ni、cd和Mo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为渭河周围土壤污染治理及人工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5个样区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大于3,处于严重污染状态;Ag、Ni、Cd和M0在5个样区中含量均很高,其平均值总体存在Ni〉Cd〉Ag〉Mo;各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值总体存在Cd〉Ag〉Mo〉Ni;第4样区重金属变异系数较大,各样点重金属含量分布不均一,外源污染严重。各样区污染主要来源于矿区废水排放与灌溉,以及废渣粉尘和车辆扬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