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混合溶剂法从油茶饼粕中提取茶皂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95%乙醇-丙酮混合溶剂提取茶皂素,得到了混合溶剂(95%乙醇与丙酮)最佳配比为4:1.在最佳配比下,考察提取时间、温度、液料比对产率和纯度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以产率为指标,得到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1,浸提时间3.5 h,温度70℃,此时茶皂素产率可达33.3%;以纯度为指标,得到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液料比4:1,浸提时间2.5 h,温度60℃,此时茶皂素纯度为97.9%.  相似文献   

2.
从油茶饼粕中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从油茶籽饼粕中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最佳工艺。首先比较水提法、醇提法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得率和纯度,然后结合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对茶皂素的纯化进行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油茶籽多糖、茶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75℃,2次浸提,油茶饼粕和水的比例两次分别为1:9和1:5,浸提时间每次各1.5h,油茶籽多糖得率9.09%,质量分数20.67%;茶皂素得率18.19%,其质量分数为62.35%。采用大孔树脂纯化茶皂素,收集体积分数70%醇洗脱溶液,得到90%以上的高纯度茶皂素。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强化提取油茶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荼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是一种功能性油脂.研究了提取溶剂、液料比、提取时间对超声提取油茶籽油和加热浸提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是较理想的溶剂;适当增加溶剂量、提取时间、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油荼籽油得率随之增加;在温度40℃、液料比(V/m)6:1、提取时间30 min和超声波功率300 W的条件下进行超声提取,油茶籽油得率为45.23%;对加热浸提来说,在温度60℃、液料比(V/m)7:1、提取时间90 min条件下.油茶籽油得率仅为38.15%.由此可见,超声作用明显降低了提取温度、减少了溶剂用量、缩短了提取时间,而且使油茶籽油得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丙醇提取茶皂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丙醇浸提提取油茶籽粕中的茶皂素。考察原料颗粒的目数、浸提液正丙醇溶液的体积分数、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以及浸提液pH值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工艺。以茶皂素得率为优化对象时,最佳工艺为脱脂茶粕60目、80%正丙醇、料液比1:12(g/mL)、温度80℃、时间3h,此条件下,茶皂素得率20.13%、纯度62.78%;以茶皂素纯度为优化对象时,最佳工艺为90%正丙醇、温度80C、脱脂茶粕40目、时间3h、料液比1:11,此条件下,茶皂素纯度72.06%、得率15.31%。上述工艺所得茶皂素产品的得率及纯度均优于常规乙醇浸提法。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辅助提取油茶籽油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油茶籽为原料,筛选出正己烷为提取油茶籽油的适宜溶剂,并确定了最佳提取方法。考察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茶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提取油茶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并对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的油茶籽油进行了理化检测。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油茶籽油得率的影响依次为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油茶籽油的较佳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12、超声波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得率达40.89%,所得油茶籽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了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的浸出工艺。在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溶剂提取能力的基础上,选择95%乙醇为浸出溶剂,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液料比和茶叶籽饼粕粉碎粒度等因素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茶皂素提取的较优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2h、液料比13:1、粒度40目,此时茶皂素得率为8.85%,粗产品茶皂素纯度为54.2%。  相似文献   

7.
以脱淀粉玉米纤维为原料,采用溶剂法浸提玉米纤维油。以纤维油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正己烷为浸提溶剂,选取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为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玉米纤维油浸提工艺。结果表明玉米纤维油的最佳浸提工艺为:提取溶剂为正己烷,料液比为1∶16(g/m L),浸提时间为60 min,温度40℃,此时玉米纤维油的提取率为82.58%。  相似文献   

8.
油茶籽粕中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敏  王承明 《中国粮油学报》2011,26(5):38-41,46
茶皂素是一种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日化、医药、食品、建材和农药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以油茶籽粕为原料,乙醇为浸提液,分别研究了料液比、温度、原料粒度、乙醇浓度、pH值、提取时间对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经响应面分析法确定茶皂素提取的最佳工艺,即:料液比1:20、温度81℃、粒度80目、乙醇浓度63%、pH=11、提取时间4 h,茶皂素得率为20.54%,与理论预测值21.12%相比仅差0.58%。由结果可知,该方法简单可行,得率高。  相似文献   

9.
侯黔灵  范丽美 《中国油脂》2023,48(2):129-132
为促进油茶籽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采用低共熔溶剂提取油茶籽壳中的原花青素,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提取溶剂种类、摄取溶剂质量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原花青素得率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对油茶籽壳中原花青素提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低共熔溶剂提取油茶籽壳中原花青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以氯化胆碱-柠檬酸(物质的量比1∶1)溶液为提取溶剂、氯化胆碱-柠檬酸溶液质量分数80%、料液比1∶25、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原花青素得率为5.26%。综上,低共熔溶剂可有效提取油茶籽壳中的原花青素。  相似文献   

10.
以环已烷- 丙酮复合溶剂提取大蒜精油,对复合溶剂提取大蒜精油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探讨影响大蒜精油得率的因素条件:复合溶剂质量配比、料液质量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单因素试验确定较好的因素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大蒜精油最佳工艺条件为:环已烷- 丙酮复合溶剂质量配比7:3,料液质量比1:6,浸提温度55℃,浸提时间6h。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于17世纪传入欧洲,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考证,首先开展中国和西方茶叶贸易的是荷兰人。但是最早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国茶及类似茶类饮料进行研究的却是英国人,出版于1850年的The Chemistry of Comnlon Life一书便总结了如茶、咖啡、可可和其它植物性饮料早期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本书在1880年被译成中文,书名《化学卫生论》。本文便是在解读该书有关茶等植物饮料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和当代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otal 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seven different types of tea: four bottled liquid Japanese teas (oolong, green, houji and black teas) and three leaf teas (Kenya, Assam and Ceylon teas). Total luminescence spectra were recorded by measuring the emission spectra in the range 300–700 nm at excitation wavelengths from 250 to 590 nm. Discrimination of teas based on their spectral data was perform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 common chemometric method used for data reduction and visualisa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of fluorescence techniques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green tea (unfermented), black tea (fermented) and oolong tea (partially fermented). Copyright © 2006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茶文化中,茶不仅是健康理想的饮料,而且可以用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菜肴、面点、粥品、汤羹之类,统称之谓茶膳。茶膳也由此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烹饪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不仅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茶膳最为发达的地方,丰富多彩的茶菜肴茶面点,以及各种充满茶之芬芳的粥品汤羹与小吃等,既丰富了国人的餐桌,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精湛的烹饪技艺。更由于茶有很多益于人体健康的因子与功效,诸如健胃消食、提神醒脑、降脂清毒等等,所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出于对健康的需求,茶膳在近几年来又成为炙手可热的保健食品,在餐饮市场上大行其道,而且大有方兴未艾的势头。  相似文献   

14.
茶汤纳米聚集体是茶多酚和蛋白质等自组装而成的纳米胶粒,是各组分介于游离分子与沉淀颗粒的中间状态。为探究牛奶对茶汤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蒸青绿茶、红茶为原料,以1:50茶水比浸提茶汤,按不同比例添加全脂、半脱脂和脱脂牛奶,利用超滤离心技术分离茶汤纳米聚集体,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各组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总光强和平均直径,采用福林酚法分析其茶多酚浓度和分布率,比较研究牛奶添加比例、脂肪含量和茶类等因素对纳米聚集体物理化学特性和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脂肪含量的牛奶均会促使部分牛奶纳米胶粒与茶汤纳米聚集体结合,导致茶汤超过90%的茶多酚富集于纳米聚集体,使绿茶和红茶的游离茶多酚比例分别降低78%和67%。初步证实:添加牛奶会促进绿茶、红茶的茶多酚参与分子聚集,使游离茶多酚比例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5.
花茶是通过对植物的花或者叶子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加工而形成的茶,因其富含多种营养功能成分,对人体的健康有积极地作用。花茶不仅具备养生的功能,同时还有一定的健身功效,因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都喜欢将其作为日常的饮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花茶市场越来越兴盛,花茶种类繁多,有玫瑰花茶、有茉莉花茶、金银花茶、菊花茶、桂花茶和蒲公英等各类花茶百余种。该研究综述了茉莉花茶、玫瑰茶、菊花茶、金银花茶四种常见花茶的营养成分、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总结发现,上述四种花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糖、儿茶素、茶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营养和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与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疾病、杀菌抑菌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四种不同加工工艺紫娟茶香气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前处理方法分别从不同加工工艺的紫娟茶样(晒青茶、烘青茶、红茶、熟茶)中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的紫娟茶样共检出香气成分146种,晒青茶检出81种,烘青茶检出80种,红茶检出68种,熟茶检出69种,其中共有成分有30种。晒青茶的主要成分有:松蕈醇、2-乙基己醇、二氢芳樟醇、β-松油醇等;烘青茶的主要成分有:芳樟醇、2-乙基己醇、苯甲醇、松蕈醇等;红茶的主要成分有:芳樟醇、环氧芳樟醇、顺式氧化芳樟醇、苯甲醇等;熟茶的主要成分有:1,2,3-三甲氧基苯、环氧芳樟醇、顺式氧化芳樟醇、2-乙基己醇等。得到的成分及含量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X-ray fluorescence (XRF)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inerals in vario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Simplicity, high throughpu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utomation make it useful for screening large numbers of samples. Samples of 138 fresh green, black tea and residue of this black tea after brewing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astern Black Sea region of Turkey and analysed for Fe and Mn content using XRF. Such work appears not to have been reported so far.  相似文献   

18.
卢雯静  宁井铭  方世辉  江山  韦欢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296-299,317
为了实现对茶树的综合利用,以茶树的花为实验材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茶树花中茶多酚和茶皂素的综合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分析了浸提时间、料液比、浸提温度、乙醇浓度和超声波功率对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浓度70%,超声波功率350W,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10min,料液比1∶30g/mL时,茶多酚和茶皂素的综合得率最高,分别达到了28.38%和23.69%。  相似文献   

19.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尖波黄和桃源大叶的夏季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将其分别加工成黄茶,通过感官品质、滋味品质和香气品质分析,探讨3个茶树品种的黄茶适制性。结果表明,与桃源大叶和碧香早相比,尖波黄茶鲜叶更适合于加工黄茶,由其加工而成的黄茶外形色泽金黄、香气清香带甜、滋味醇和较爽、汤色及叶底金黄较亮;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黄酮、可溶性糖、茶黄素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43.80%,2.27%,23.09%,1.06%,4.13%,0.24%,且酚氨比值最小,为10.17;儿茶素总量为14.21%,简单儿茶素总量为5.49%,酯型儿茶素含量为8.72%,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比值为0.61;同时香气物质种类最多、品质最好,其中大马士酮、十七烷、ɑ-松油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2,2,6-三甲基-7-氧杂二环[4.1.0]庚-1-基]-3-丁烯-2-酮、β-蒎烷、葑烯、3,6-壬二烯-1-醇乙酸酯、3,7,11-三甲基-1,3,6,10-十二碳-四烯、1-甲基-4-(2-甲基环氧乙烷基)-7-氧杂双环[4.1.0]庚烷10种香气物质为尖波黄特征性香气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尖波黄为加工黄茶的优异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20.
形成黑茶主要品质特征的渥堆(或发花)工艺中的微生物来源于自然环境,不同地区黑茶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黑茶微生物群落特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黑茶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结果、黑茶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安全分析。结果表明,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和散囊菌属(Eurotium)是黑茶微生物群落主要的组成部分,曲霉属真菌存在于黑茶加工的各个环节,青霉属真菌在初制渥堆过程中极少检出,但普遍存在于贮存环节。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普洱茶渥堆样进行研究发现,细菌是其微生物群落的主要部分,细菌与普洱茶品质特别是其功能成分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黑茶产品食源性细菌毒素风险极低,虽然存在大量真菌,但黑茶在安全仓储下极少检出真菌毒素,正规厂家生产的黑茶产品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