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的通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三大电信支撑网(电信管理网、数字同步网、七号信令网)和三大电信新业务网(智能网、窄带综合业务网、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正在根据信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满足社会对通信的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向更广、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
1 新时期与新挑战 电信行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电信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在快速淘汰旧技术,新业务在不断冲击旧业务.语音是上个世纪最主要的通信需求,传统电话网络是上个世纪电信网络的杰出代表.但由于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潮流,数据及多媒体业务将迅速超越传统语音业务成为新世纪最大的通信需求,传统电话网络必将向基于 IP的下一代网络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传统电信运营商网络中的数据业务量已超过了语音业务量,在我国的发达地区,数据业务量也会在未来的 3~ 5年时间内全面超过语音业务量.  相似文献   

3.
遵义是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使遵义经济的腾飞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也为遵义电信的发展搭建了巨大的活动舞台。在历经邮电分营、电信重组以后,遵义电信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注重网络能力的建设,狠抓业务发展,不断改善服务质量,积极实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近年来在网络规模、技术层次、业务发展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遵义电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拥有强大网络技术优势,能为用户提供各种基于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信息服务的现代通信企业,为繁荣遵义经济、文化和促进全市对外开放、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一、加快网络规模建设,提高通信能力遵义地域广阔,历史上交通不便、财力薄弱、贫困面大,加上通信网络处于末梢的位置,因此通信建设底子薄、基础差,发展通信极为困难,通信能力严重不足。随着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在行业内部,电信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来自社会和业内的压力使遵义电信的决策者们认准了一条路,就是要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在通信建设上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努力提高电信通信现代化水平,使遵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中国电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多层次的通信需求,中国电信在大力发展通信基本业务的同时,还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不断开发各种电信新业务,努力为广大用户提供更方便可靠的通信服务。  相似文献   

5.
9月9日至10日,由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和中国通信学会主办,重庆市电信通信学会、重庆邮电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转型研讨会在重庆成功举行。重庆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领导结合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对通信需求作了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6.
苏少林 《通信世界》2007,(42A):15-16
今天的中国通信行业正从满足电信普遍服务向引领农村信息化进发,其高速发展有目共睹。在从电信大国到电信强国的过程中,解决好10亿农民的信息化问题是实现这一跨越的基础。江苏省通信管理局积极探索广大农村的信息化需求,站在农民的角度深刻分析如何满足这一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现身说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9月21日,第十届电信新技术新业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届研讨会以锻造电信强国,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电信技术、业务和管理的创新与应用,有效满足各方面的通信需求为内容。来自信息产业部的领导和业界专家学者、电信运营公司老总进行了广泛研讨。  相似文献   

8.
读者服务卡     
《通信技术政策研究》是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指导、电信研究院主办的通信技术政策研究咨询性刊物。其宗旨是,为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分析和探讨国内外有关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电信监管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国国情,交流和探讨我国通信网的演进策略,结合通信发展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9.
一、电信拆分对接入网建设的影响 在赞同与反对的争论声中,原中国电信一分为二。2002年5月16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由此,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的5 1格局初步形成。这标志着中国电信市场全局性的战略重组基本完成,这对于形成公平有效竞争、加快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9月9日至10日,由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和中国通信学会主办,重庆市电信通信学会、重庆邮电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转型研讨会在重庆成功举行。包括邬贺铨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信息化与转型”这一话题,结合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对通信需求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1.
程丽君 《世界电信》1997,10(1):42-44
通信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的先行产业,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信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沿用了几址年的电信资费结构和标准不仅心合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业务的使用,导致发展不平衡,管理困难等种种弊病。  相似文献   

12.
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油田通信专网的发展。国家电信体制的改革的深入、电信管制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都对油田通信专网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然而,21世纪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时代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原油田的发展,亦迫切需要依靠企业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改造,提高竞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的不断涌现,信息网络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广泛运用,网络安全面临更加复杂隐蔽和更具破坏力的威胁。为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新技术新业务网络安全威胁和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深入推进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工作体系建设,强化新技术新业务网络安全管理,不断提升保障能力与工作水平。作为承担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的司局,通信保障局已初步建立了涵盖网络安全防护、  相似文献   

14.
王建宙 《电信科学》1996,12(9):41-45
本文通过对电信功能,社会信息化程度衡量,信息网络化基础条件和电信促进信息活动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了电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吕廷杰 《世界电信》2004,17(5):34-37
回顾了通信与信息交流的发展史,肯定了我国电信业的发展成果,指出了国民经济时通信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求,同时揭示了当前电信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最终阐明以通信信息技术为基础设施的网络经济形态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北京电信宽带网络及业务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因特网的爆炸式增长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潮流,数据及多媒体业务将迅速超越传统话音业务成为新世纪最大的通信需求,网络的宽带化将是新世纪电信网络发展的基本特征、现实要求和必然趋势.城市是信息量最大、用户最集中、业务种类最复杂的地区,也是电信竞争的焦点地区,在一个城市如何发展宽带网络和业务是当今各运营商最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无线通信》1999,5(2):62-63
为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通信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自1999年3月1日起,对邮政电信资费进行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18.
许敏 《通信世界》2005,(30):36-36,40
作为省内最大的电信运营企业,近年来,安徽电信始终站在技术、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前沿,不断提升通信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提供能力,改善服务质量,探索企业转型新思路,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个性化的通信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化先导优势,全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数字安徽”建设的主力军。深度参与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1概述社会对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促使新技术新设备在通信领域被大量的采用,新业务不断出现。为满足通信生产的需要,前些年各地通信企业相继建设了功能齐全、规模较大的综合生产楼,这极大地缓解了通信生产场地不足的状况,改善了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条件,为近年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电信体制的改革,我国电信行业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几个大的运营商相互竞争的局面。各单位为了业务发展,在进行专业机房建设的同时,根据各自网络…  相似文献   

20.
通信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通信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基础设施行业率先甩掉了"瓶颈"的帽子;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通信网络和业务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在电信改革重组中,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需要,成功实现战略转型;在市场化进程中,各基础运营商有效竞争,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