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延顺  王政  石文星  李先庭 《暖通空调》2007,37(10):111-115
对映秀湾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过程中的室外空气温湿度、尾水洞出口空气温湿度、尾水进出口温度、引风量等参数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夏季运行时无压尾水洞对引入空气有良好的降温除湿效果;在无压尾水洞足够长的条件下,尾水洞末端引风参数主要受尾水温度的影响,而受室外空气参数的影响很小,尾水洞出口空气接近对应尾水温度的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热湿交换过程简化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无压尾水洞引风有效作用长度的概念,建立了热湿交换过程的热工计算方法,包括引风沿程空气参数、引风热湿交换量及引风有效作用长度等热工参数的计算,并利用现场测试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应用该方法对映秀湾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系统连续6d运行的热工参数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得到了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展地下水电站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模型的综合试验,测出了不同风速,不同尾水流速情况下空气、尾水及洞壁的温度,得到各种工况下的换热系数,经过对比分析得出引风速度、尾水流速对无压尾水洞引风降温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某水电站共4条尾水洞,圆形断面,衬砌后直径为11.3m,每条长度均在300m以上,平均水平投影长度约316.9m。围岩以Ⅳ、Ⅴ类为主,产状平缓,层间剪切带发育,岩层软硬相间,成洞条件差。尾水洞施工是该电站施工难度最大、地质条件最复杂的项目。3#尾水洞在衬砌混凝土浇筑后,混凝土洞壁出现了多条纵向裂缝。通过对裂缝进行宏观调查、裂缝变形和收敛观测,系统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认为隧洞围岩应力调整是导致衬砌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观测、加固未开挖段围岩、填充裂缝的建议。3#尾水洞衬砌混凝土经过加固后,已于2007年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盘管式蓄冷装置蓄冷过程的集总参数数学模型,给出了量纲一方程.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量纲一参数对盘管式蓄冷装置换热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溶液除湿装置。综合利用太阳能、天然水源、热回收和溶液除湿技术,对新风进行分阶段除湿,同时,利用太阳能和室内排风对溶液进行再生,克服了传统溶液除湿空调技术在高温高湿地区应用过程中的局限性。结果表明,与传统溶液除湿方案相比,该系统的溶液循环量减小,运行能耗降低,对太阳能的依赖程度降低,溶液的吸湿效率和再生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7.
玻璃幕墙及大面积玻璃窗在现代建筑中有许多应用。为了减少夏季的太阳辐射得热或冬季的失热,这些结构可以设计为双层的并在双层的空腔中进行通风,这种结构称为双层皮通风围护结构。回顾了该结构的热特性模型,该热特性模型从建模方法上基本可以分为CFD模型、集总参数模型、热与气流网络模型、控制体积模型、区域模型等,分析了这些模型的特点及应用。后4种模型可以与常规建筑能耗模拟软件集成,进行房间或整个建筑的能耗分析,并对该结构的优化控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分迁移对地埋管换热器夏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一维线热源理论,建立了同时考虑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的土壤热湿传递线热源模型。针对地源热泵夏季运行工况下地埋管周围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水分迁移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钻孔内。对模拟结果与一维热湿传递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数据拟合得到不同土壤初始质量含水量下对普通线热源模型地埋管换热量的修正公式。通过对不同埋深地埋管换热量的加权分析,认为当夏季平均地下水位高于-20m时,可以不考虑水分迁移引起的换热量偏差。  相似文献   

9.
从非平衡热力学角度论证了多层墙体热湿耦合过程采用水蒸气分压力和温度作为驱动势的合理性。由于水蒸气分压力是含湿量和温度的函数,利用全微分思想,建立了多层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该方法可避免Budaiwi方法在热湿耦合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的空气含湿量与相对湿度间的近似表达式,而且简化了方程系数,便于方程的求解。通过对多层墙体求解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水电站地下发电机主厂房通风气流组织的主要形式,包括分层空调、上(顶)送风、下送风和串联直流式通风。介绍了水电工程通风空调气流组织模型试验拟解决的关键技术点、模型试验理论和相似比例尺、模型设计问题、水电厂房火灾排烟模型试验,以及模型试验测量PIV技术,总结了国内典型水电站通风气流组织模型试验和火灾排烟模型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1.
以太阳能在地下土壤蓄热为背景,通过实验研究了绝热坑槽内土壤的热湿迁移问题.实验中分别测试了不同蓄热温度、不同初始含湿量下土壤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变化过程,分析了蓄热温度和含湿量对土壤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影响,得到热湿迁移过程中温度场和湿度场变化是同步进行、相互影响的结论.当初始含湿量为0.2m3/m3时,坑槽内土壤的整体温升最大.蓄热温度越高,坑槽内土壤的整体温升越高,越有利于坑槽的蓄热.  相似文献   

12.
指出青龙水电站为长隧洞引水式电站,隧址区岩性主要为板岩和灰岩,根据施工支洞揭示的地质情况,修正完善了隧址区的地质资料,进而对引水隧洞洞线进行了合理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华玲  刘朝  付祥钊 《暖通空调》2006,36(10):29-34,38
简要回顾了多孔建筑材料基本湿特性和湿迁移基本理论。对多孔墙体湿迁移的水蒸气理论模型、有效渗透深度理论模型、蒸发与凝结理论模型、考虑液体和水蒸气同时传递的热湿耦合模型和室内热湿环境平衡方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目前多孔建筑材料热湿传递和室内热湿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旨在介绍一个描述非饱和土孔隙气、水、汽、热耦合运动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假定孔隙气和孔隙水运动分别遵循达西定律 ,而影响水蒸汽运动的两种主要因素分别是分子扩散和孔隙气运动 ,其中受分子扩散影响的孔隙水蒸汽运动可用Fick定律描述。热转移则主要包括了三种形式 ,即传导、对流和汽化潜热。根据有限单元法 ,编制了一个三维的计算机程序用以模拟非饱和土孔隙气、水、汽、热的耦合运动。通过数值分析与干沙试验结果之比较 ,验证了文中之理论模型和计算机程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