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汪敏  胡浩 《石油化工应用》2012,31(10):32-35,57
截至目前为止,大庆杏六中区存在3套井网、萨葡高等3个大油组,261口油水井。针对多套油组、多套井组、井网间开发层系相互交叉影响、注采关系复杂等特点,因此准确、客观的评价单砂体水驱控制程度将直接制约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的分布预测,是油田调整挖潜措施的主要依据。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沉积相带图及射孔等资料,采用了一种单砂体注采完善程度的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大庆杏六中区。从井网、油组、油层、单砂体等四个层次对单砂体注采关系状况进行评价,并且总结了几种常见的注采不完善的类型,简要的提出了几点完善注采关系的措施。该文提出的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的评价的方法客观性强、准确性高,对注采关系不完善区域的井网调整效果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立油田高含水期完善微观注采井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立油田扶杨油层为典型的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单砂体面积小、连续性差。就高含水开发期完善以单砂体为单元的微观注采井网作用进行阐述,提出适合高含水开发期评价井网完善程度的方法。结合新立油田不同沉积条件下单砂体井网不完善类型的分析,阐述采取井网综合利用等技术手段和对策。实践证明,该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指导同类油田高含水开发期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改善开发效果,挖掘剩余油潜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喇嘛甸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水驱油层综合含水为93·6%,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达83·9%,同时精细地质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单砂体注采关系尚不完善,存在剩余油。通过对油田北西块喇7-210典型区块进行解剖分析,研究各套层系井网不同储层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利用现有井网来完善不同储层单砂体的注采关系、挖潜不同类型剩余油的井网综合利用模式,该模式对今后进一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萨尔图油田北三东注采系统调整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萨北开发区已进入特高含水期采油阶段,选取含水最高且水驱开发矛盾较为突出的北三区东部进行注采系统调整,探索特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果的新途径,这也是萨北开发区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首次开展的大规模水驱调整。通过配套优化注采系统调整方法和跟踪调整技术,特别是将一、二次加密调整层系的注采系统调整与改善三次加密调整层系的开发效果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薄、差油层及表外层的动用程度,同时将注采系统调整与油水井补孔、局部区域钻打补充井及井网综合利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解决多层系多井网每件下的开发矛盾。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北部水驱井补孔完善聚驱注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庆油田北部区块已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聚合物驱油具有波及面积大、驱油效率高的特点,在聚驱井网注采系统不完善的部位适当补开水驱井可完善聚驱注采关系,驱油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利用水驱井补孔完善葡一组聚驱注采关系的做法,也可以推广到二类油层聚驱开发调整井中.  相似文献   

6.
针对花土沟油田Ⅲ层系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低、井网控制砂体程度不高、常规水驱开发效果不明显、稳产难度逐年加大等实际情况,及时应用"二三结合"开发思路,以单砂体为核心单元分析注采关系及水驱潜力评价,通过对大量的动态、静态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详细解剖,发现该层系效益开发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实践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分析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对大庆油田正在开展的三类油层注聚合物试验区开发状况分析,总结出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的主要做法:细分开采层系,严格控制注聚合物对象,减少层间差异,提高油层动用程度;三类油层聚合物驱需缩小注采井距至100m左右,以提高聚合物驱控制程度,完善井网注采关系。优选三类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时,需要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考虑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配伍性以及低渗透油层黏土矿物膨胀对渗透率的影响。图3表5参8  相似文献   

8.
单砂体注采系统完善程度定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注采系统完善程度不能定量描述、评价的问题,通过对影响注采系统完善程度的因素进 行分析、简化,借助经典插值方法和油气渗流理论,提出利用单砂体注采完善系数进行单砂体注采系统 完善程度的定量评价,进而实现单井、区块的注采系统完善程度的评价。现场应用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含水后期多层砂岩油田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成方  齐春艳  杜庆龙 《石油学报》2006,27(Z1):133-136
针对多井网、多油层非均质砂岩油田油水井数多、井网间开发层系相互交叉、注采关系复杂的特点,如何及时、客观、准确评价单砂体水驱控制程度是高含水后期精细挖潜的技术保证。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单砂体注采关系因素分析,利用近年来大庆油田检查井资料及统计学方法,提出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标准统一、客观性强、准确程度高的特点,为多井网、多油层油田单砂体注采关系完善程度及潜力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大庆油田区块调整、综合治理、措施井层优选中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10.
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鹏 《采油工程》2007,(4):44-47
针对北三东区块存在的问题,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通过多学科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油藏动静态数据,精确预测剩余油分布,搞清特高含水部位、剩余油富集部位、注采完善程度。针对剩余油分布零散的实际情况,优选补孔措施井、措施层位,通过补孔完善局部单砂体注采关系,进行剩余油的挖潜。实践表明,通过补孔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挖潜不完善井区的剩余油,可以取得较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渤海A油田开发中,对河道砂体连通性的可靠描述关乎注采井网的合理部署及采收率的提高。为此,针对A油田储层主要为点砂坝、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数量多,厚度小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技术和措施,包括测井资料信息统计、地层切片技术、多地震属性聚类分析技术等,对砂体的连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很好地解释了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即原先描述的独立砂体,在注采开发中却发现并不连通,其实是2个甚至是多个砂体叠置。根据重新描述的砂体连通性,调整了注水井,优化了注采井网。注采实例表明,上述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河流相沉积类型油田的砂体连通性描述问题,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定量表征单砂体注采关系的流线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单砂体开发动态模型,提出了定量表征单砂体注采关系的流线方法,并系统论述了其表征原理。以大港油田宫104断块G76—30注水井组为研究对象,应用流线方法计算了4口生产井的受效因子和G76—30注水井的注水量分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G77—31和G76—32井是注水井G76—30的主要受效井和水流通道,与现场示踪监测结果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对研究水驱油藏单砂体注采关系和剩余油分布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与传统数值模拟方法相比,计算速度和精度都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从储层结构要素的几何形态及物性分布特征入手,研究了不同结构要素对油层注采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井网对结构要素的控制程度以及不同结构要素的井网控制方法。认为高含水后期油井部署应尽量避开吸水产液能力强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心部位;吸水产液能力差的上倾尖灭席状砂部位可适当缩小注采井距,配合稳油控水注采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控制每一单砂体,提高油田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岩性油藏砂体规模小、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布复杂等特点造成了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复杂,砂体展布特征不明显。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单油层对比方法确定井间砂体连通关系,研究"对、拆、统、验"四步法,提高了高邮凹陷黄珏油田戴南组砂体连通性研究的准确度,为岩性油藏的油田注采层系调整、流线场调整等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低渗透砂岩油藏注采井网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注采井网难以满足后续开发需求。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预测等方法,对低渗透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注采井网调整方式、调整时机以及调整后新、老井合理注水调整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技术。考虑低渗透储集层的渗流特性、启动压力梯度导致油水井地层压力的差异,推导了适应低渗透油藏的油水井数比计算公式。根据储层裂缝发育状况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选择水驱面积波及系数较高的井网进行调整。敖南油田合理的调整方式是将裂缝不发育井区反九点法井网调整为五点法井网,裂缝发育井区转线性注水。对不同调整时机下的开发效果预测表明,调整越早,效果越好。井网调整后要适当控制老井注水,加强新井注水,使地层压力分布更加合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上述调整对策对低渗透油藏实施注采井网调整是可行的,可以为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一区油井井间距和水井井间距为75 m、注采井距为150 m的密井网条件下,开展了利用河型演变模式指导曲流河、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对比和拼接的研究。通过建立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辫状河—网状河、网状河—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和曲流河—网状河6种河型纵向叠置演变模式,确认Ng1+2砂层组为网状河沉积;通过建立标志层附近等高程对比、河道叠置砂体细分对比、河道砂体下切对比和侧向相变对比4种地层对比模式,开展单一成因砂体识别;结合矿场注采对应关系,建立了单一河道内部、河道—河道、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和河道—溢岸—河道4种成因砂体拼接类型,注采连通性因成因砂体拼接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连通性差异主要控制特高含水期层内剩余油差异富集,据此通过指导井网调整流场转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水驱、化学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及其生产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海油提出并形成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系统介绍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提出的背景、基本概念、主要内容、表征方法和实践应用,探讨了复合砂体构型理论的意义。运用探地雷达证实了常见的构型单元往往是点坝复合体,当达到地震可分辨尺度时,一般对应于单一河道带或复合河道带,相当于小层或砂层组级别,这个级次的砂体定义为“复合砂体”,在油田开发中作为一个独立开发单元。复合砂体是由于河谷盆地构造变化从而造成可容空间和物源供给之间突变而引起的,地貌学上的阶地地貌证明了沉积作用和复合砂体构型样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复合砂体构型界面、构型单元、构型模式、规模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明确了构型界面的现代沉积地貌标志。如何进行精细复合砂体构型表征关系到能否正确描述剩余油分布和量化开发指标,进而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加密调整井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