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陆岩石圈与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热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横贯中国大陆主要造山带与盆地的6条区域地质[CD*2]地球物理解释地学大断面,结合岩石学研究成果,在综合分析中新生代以来岩石圈壳幔结构组成、岩石圈尺度大地构造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类型盆地在岩石圈尺度构造[CD*2]热体制方面的差异特征,认为:塔里木、准葛尔、四川盆地成因的构造[CD*2]热体制为大陆深俯冲;柴达木、酒泉盆地成因构造[CD*2]热体制为:早期岩石圈减薄诱发走滑拉分和晚期构造挤压反转;临汾、银川新生代盆地对应岩石圈热胀[CD*2]拉伸;松辽盆地以岩石圈压扭性热胀与地幔热收缩为特色;渤海湾盆地则以岩石圈地幔减薄与增厚波动为特征。这样一种区域性岩石圈尺度的伸展、压缩或压缩兼剪切的构造面貌,与中生代以来新构造运动体制下的岩石圈深部物质运动有关,为当今中国大陆地区近地壳浅部不同类型盆地生成的构造[CD*2]热体制差异研究,提供岩石圈尺度的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1引言 1990年12月,前苏联地球科学团体的著名科学家和卓越领导,Vladimir Beloussov寿终于84岁。他是一个杰出学者,并在许多方面具独特个性。在困难的“冷战”年代,他还开创和维护了前苏联地球科学家和其它国家地球科学团体间的合作。他是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的主席,是第一次国际上地幔计划的主席和许多世界性学会的成员,他作为一个全球板块构造最早反对者,很了解许多西方地球物理学家(Beloussov,1979,1980a)。遗憾的是,他的关于地壳和上地幔演化的概念,包括他的关于地球内生活动思想在西方很少知道。关于这些概念的英文文章不多,他的书的译本也很少,不过这些文章为前苏联地质学者继续被广泛阅读和参考,不管他们是否赞同板块构造概念。本文通过介绍他的遗下概念和指出这些概念如何不同于全球板块构造来纪念他。本文作者并不追求对这两种研究途径的优缺点作综合研究,而仅希望指出Beloussov的基本观点以及来自构造地震学的实例。当然,此问题包含的范围是很广的,需地质学和地球化学提供其它主要信息。此两种探讨方法间的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块区油气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块区主要由八个含油气盆地近100个箕状断陷组成。由于地处大陆边缘,具有近海湖盆性质。自下而上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三套生油层系,形成了三种成油剖面类型。有机母质类型以渐新统最好,古新统—始新统次之,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相对较差。有机质的成熟度,由于生油母质类型的差别和埋藏时间与地温梯度的不一,在不同盆地中每个演化阶段的深度并不完全一致,石油窗厚度大致1450—1830米,埋深4000米以下,主要蕴藏天然气和凝析油。油源对比证实区内有两套油源层系。  相似文献   

4.
印支运动以来,中国大陆处于三面受挤的大地构造环境之中,发生了3期变格运动.第一变格期(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可分为2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到中侏罗世(阶段1:T3—J2),古特提斯洋关闭,发育与挤榨有关的前渊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阶段2:J3—K1),怒江洋关闭,中国西部地区持续发育挤榨前渊盆地.由于伊佐奈岐板块(Izanagi Plate)俯冲碰撞,中国大陆东部北侧地区发育断陷盆地,南方地区前期前渊盆地被改造,或形成成排的小型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5.
在松南及南部邻区岩石圈中存在电性高导层,分布在壳内和幔内,高导层反应出岩石圈中拆离面,滑脱面以及流变塑料带的特性,也揭示出本区大陆壳幔结构,壳幔结构在本区不同地点的差异反映出深部软流圈,岩石圈和地壳的运动,演变过程。这一深部过程是本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松南及南部邻区岩石圈中存在电性高导层,分布在壳内和幔内。高导层反应出岩石圈中拆离面、滑脱面以及流变塑性带的特性,也揭示出本区大陆壳幔结构。壳幔结构在本区不同地点的差异反映出深部软流圈、岩石圈和地壳的运动、演变过程。这一深部过程是本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7.
8.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提出了构造沉降史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以钻井和地质剖面为依据,计算得到了沉降分析数据,并编制了构造沉降量曲线图。在沉降分析数据和构造沉降量曲线图分析基础上,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经历的构造运动分为挤压、伸展、再挤压3个阶段,表明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运动阶段性发展的特点。中新生代盆地南缘地区沉降中心总的趋势是由东向西迁移。盆地的演化和构造迁移与北天山造山带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北地区板块构造与盆地类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自显生宙以来,中国西北地区经历了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板块离散、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末的板块敛合碰撞、侏罗纪至第四纪的盆山体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形成了三大类、十一亚类主要类型盆地。盆地在纵向上往往具"先张后压"的双层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大陆裂谷系的玄武质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三条北东向狭长的裂谷带内,由西北往东南依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火山裂谷带,长白山-郯庐断裂火山裂谷带,东南沿海火山裂谷带。每个带内,第四纪玄武质火山岩沿裂谷带的轴部分布,第三纪玄武岩则分布在翼部,这和玄武岩分布在大洋中脊及翼部的规律相同:由于大陆裂谷的扩张,早期的第三纪玄武质火山由裂谷轴部向外侧迁移。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是由西北往东南漂移的。中国东部大陆裂谷系的形成和扩张,与印度板块向北运动、太平洋板块向北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临清地区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清地区自三叠纪末—侏罗纪经历了拉张—挤压—拉张的交替更迭的地洼发展阶段。由于受边界条件的影响,控制两个地洼盆地发展期构造活动是多因素的,在盆地内形成的构造期也因地而异,故其内部构造显得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2.
继初期裂谷作用之后,在大陆边缘堆积的沉积物构成岩石圈上的一种负荷,由于其本身的重量而产生下陷。现在,对于较年青的以及年老的大陆边缘都采用一种所谓剥离(Back -stripping)研究方法,在这种研究中,将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物和水的负荷从一大陆边缘移去。这些研究表明,许多因素均能影响大陆边缘的沉降和构造,其中包括:海面的升降、基底的抗挠强度、压实作用和古海洋深度等。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解释所观测到的大陆边缘沉降与构造的全部特征,而且其中必定还涉及到其它的一些作用过程。继裂谷作用初期大陆边缘的引张之后最可能影响所观测到的沉降的因素是热收缩作用。简单的扩展模式虽然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看是能够解释大陆边缘构造沉降的指数特征的。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是裂谷前和裂谷期的沉积物与裂谷后沉积物的相对比例以及横贯大陆边缘的地壳的变薄量。  相似文献   

13.
南襄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沉降史分析和平衡剖面技术,通过对南襄盆地典型井的沉降史模拟及典型剖面的回剥,分析了南襄盆地的沉降史和构造发育史,并对盆地内各凹陷的沉降做出比较,进而反映该盆地的构造沉降特征和构造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南襄盆地经历了中生代和新生代两期成盆过程,划分为白垩纪基底差异裂陷、白垩纪末期基底差异反转、古近纪基底差异裂陷、古近纪末期基底差异反转及新近纪基底整体拗陷5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两期成盆作用差异较大,盆地沉降中心发生明显迁移,从而造成各凹陷地层结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蛇绿岩带分持征及配套系的研究,在研究区内划分出了五条蛇绿岩带。以塔里木北缘蛇绿岩带为界将塔里木陆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分开;以多期俯冲形成的康西瓦蛇绿岩带将塔里木陆块与高加索-羌塘板块分开。  相似文献   

15.
受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分区及古地理、古气候分区的控制,我国新生代盆地发育5种生物气藏的基本形成模式。第一类是西北部山间大型走滑挤压坳陷盆地的高原、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干旱气候下的内陆咸化湖、盐湖生物天然气藏;第二类为西南部山间超小型走滑拉分裂陷盆地的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下的内陆微咸水、淡水湖成因的生物天然气藏;第三类为东南沿海亚热带区平原、河口湾相、大型三角洲相区的第四系生物天然气藏;第四类为东部走滑拉张裂陷盆地的混合成因生物天然气藏;第五类为南海准被动大陆边缘上第三系—第四系亚热带、热带贫营养滨浅海生物成因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6.
应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利用回剥分析技术,绘制准北地区的5口井的沉降曲线,并进行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准北山前带主要经历了3个沉降期和2个抬升期;早白垩世沉降厚度大而稳定,沉积速率最大可达67m/Ma;晚白垩世抬升幅度最大,地层剥蚀厚度最大达975m。区域构造内不同井的沉降曲线差别一方面反映了印支期-燕山中期在南北向挤压作用作用下准北地区的差异沉降,另一方面反映了印支期-燕山期构造应力由南北挤压转变为垂直负载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盆地是泰国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泰国各地,包括近海,分布有60多个盆地,这些盆地大都是晚渐新世形成的走向南北的半地堑或地堑。图1示出了有油气远景的盆地。本文的目的是对泰国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和地层方面的最新资料进行评述。泰国的大地构造框架泰国位于东南亚的南缘,由掸-泰陆块和印支陆块以及两个陆块间的泰-马活动带组成(图2)。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大陆形成及古生代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古大陆形成及古生代演化是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经地质学家们多年研究,结合近年来大陆钻探和各大盆地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的新进展,认为中国古大陆形成经历了陆核形成、陆核增生及陆块(地块)形成等3个阶段。自南华纪以来的演化经历了4大阶段:①南华纪—中奥陶世的裂陷—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②晚奥陶世—中志留世的俯冲消减挤压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③晚志留世—泥盆纪的碰撞造山挤压克拉通及前渊盆地演化阶段;④石炭纪—二叠纪的拉张—挤压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上述古生代4大演化阶段为中国古生界大油气田(藏)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石油产量97.5%来自中、新生代陆相古湖泊沉积的生油岩,其中中生界与新生界生油岩各占一半。来自海相生油岩的石油仅占约2.5%。从地区而言,湖泊中深水湖泊沉积是主要生油区,油田的分布范围受生油凹陷范围的控制,即“源控论”,该区应是陆相油田勘探的主要目标。从时间而言,中、新生代属于比较温暖的时期;生物丰富,是主要的生油时期。中国新生代的陆相湖泊生油岩主要形成在全球气温较高的早第三纪,尤其是始新世。  相似文献   

20.
下扬子区在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第三纪时期,发生了以特提斯洋与太平洋板块联合作用所导致的3期变格构造运动。一方面极大地使下扬子区古生代盆地发生了基底拆离式递进变形改造;另一方面又在下扬子区形成了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的前渊盆地,以及由大型断裂带的平移走滑构造所形成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拉分盆地,呈“多米诺式”排列的上白垩统—第三系半地堑盆地则是岩石圈伸展拆离构造所形成的拉张盆地。3期变格运动促使了油气的形成与再分配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