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孟岩 《时代建筑》2014,(4):60-61
<正>都市实践在深圳URBANUS@Shenzhen1为深圳而设计都市实践为什么会在深圳起步?为什么至今仍然坚守深圳?这几乎是所有到访都市实践的人最先要问的。进一步的问题是深圳对于设计型事务所究竟有什么吸引力?深圳的设计土壤还有没有足够的营养不断滋养新的年轻设计事务所?15年前都市实践来到这座陌生城市时,我们从未对它抱有任何浪漫想象,而仅仅是带着问题也是中着解决问题而来,自此就开始了与这个刚刚发展了20年的既单薄又粗粝的年轻城市共同生长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实践,在深圳     
<正>我们事务所参与深圳的建筑实践只有短短的2年时间,最切身的感受就是深圳业主的实际和高效——做设计前把话都讲明了,对境外建筑师来说,更容易理解业主的意图。从后海的两栋未实现的住宅高层,到小径湾规划(在建)、大冲规划等大型项目的一试身手,直到在深圳后海在建的实际建筑项目,业主很明确地跟我们说,他们看重的就是我们建筑师对设计的追求、视野和专业性。在深圳实践,有成就感,也有遗憾,但能看到希望。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深圳规划局和城市促进中心  相似文献   

3.
文章尝试从社会观念的考察和思想史批判的角度,简单勾勒深圳建筑行业35年发展历程的三个重要事件,并参考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生产的理论,比较和分析中国建筑的社会生态、职业伦理、设计语言等几个方面的相互影响,以期重新梳理当代深圳建筑发展的观念历程以及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4.
方海 《建筑创作》2008,(1):52-57
数字提供信息,但并不总能说明问题 1.《时代建筑》2005年第1期中,采访KPF的信息:“中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巨变当中,中国建筑需要更大尺度和空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产国,中国消耗世界上一半的混凝土,中国成为主要的能源进出口国,中国的电脑企业成为知名品牌在世界市场上竞争……”。  相似文献   

5.
深圳京基100     
中国深圳的最新地标建筑“京基100”竣工在即。2004年.TFP Farrells在董事Slefan Krummeck的带领下,于国际竞标中脱颖而出,获委任负责大楼的建筑设计。作为京基100主塔楼及其综合用途开发项目的建筑设计师.TFP Farrells将取得其他英国事务所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京基100楼高441.8m...  相似文献   

6.
2008年我访问了目兴设计·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王兴田先生给我介绍了他们的新作米仓的再利用设计。也许是我本人也正在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以及京杭大运河天津段保护和再利用问题的缘故吧,我给予了这个作品很大关注.我也想把一点感想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7.
建筑策划是有关保证建筑项目实施水平的重要概念,在欧美和日本等先进国家已实施多年.建筑策划重新规定了建筑师在建筑项目实施中应扮演的角色,赋予建筑师以新的工作职能,并影响到建筑教育、执业建筑师培养和建筑师继续教育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8.
历来建筑师的关注范围与艺术家、雕塑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有很好的艺术功底和鉴赏力,还有更多的社会职责。然而近些年中国建筑师为应付大规模而快速的建造,忽略了自身的多样性,忽视了对社会的职责和思考。当我们回溯几十年的造城运动,席卷而来的城市化,带来的是“千城一面”与城市个性的磨灭,一些标志性建筑太具象征意义,且与社会文化发展脱节,没有充分考虑实际的社会问题,常常成为与权力合谋的产物。在这样表面光鲜而精神晦暗的现代都市中,建筑承载不了人性,人的自尊越发没有着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老城在加速消失,城市的文脉也逐渐沦丧。许多建筑师在承接较大项目时会顿生一种虚脱感,这虚脱并非由于过度亢奋,而是正在登高望远,准备大展宏图之时,突然发现脚下的梯子已被撤走,于是找不到根基和方向了。  相似文献   

9.
<正>1深圳民间建筑文化组织的兴起深圳近些年相继出现了一些建筑文化方面的民间组织,如青年建筑师联盟、观筑、有方等。我觉得这个现象意义深远,它们引发了深圳建筑界状态的深刻转变,过几年我们会看到深圳的建筑师会因此而变得颇为不同。自从深圳有了建筑师自己成立的组织后,建筑师有了相互学习交流和与社会展开多层面互动的平台,有一群人自发地专职从事建筑文化的交流传播,让社会大众了解建筑,同时也让建筑师更加了解和介入到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10.
<正>在2012年第4期和2013年第1期中,我们分别讨论了出生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中国建筑师的建筑实践与探索。在这期中,我们关注70年代生建筑师。理想主义和理性化是社会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带给70年代生建筑师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整体转型令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生活成为他们的常态;其成长道路相对平坦.对现实持开放与接受的态度,他们更为敏锐、也更为积极地拥抱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种种变化;他们  相似文献   

11.
2000年是房地产市场沉寂多年后,全面复苏的一年。设计单位的住宅设计任务都占到较大比重。面对群雄逐鹿的住宅设计市场,如何在与各方的交流、合作中打造好产品,如何把握未来的住宅发展方向以及如何评价现阶段住宅的发展水平和设计环境,是建筑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应《时代建筑》杂志社之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了一个题为“住宅大家谈”的建筑师讨论会。通过这些发言,或许有助于业内人士理清头绪,发现症结,看清方向。  相似文献   

12.
褚冬竹  傅媛 《新建筑》2012,(3):36-43
一个世纪前重庆便有外国建筑师活动并有作品存留至今。1997年直辖以后,其发展进入一个全面提速的新阶段,外国建筑师全面参与了重庆城市建设中的多个设计项目。绝大部分外国建筑师以全新的设计理念与高度的职业精神,为新重庆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本土建筑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中国建筑师应该思考如何向外国优秀建筑师学习,并应由协助工作逐渐转变为平等合作、良性竞争,实现从外国建筑师"领舞"到中外建筑师"共舞"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建筑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国内建筑师几乎从年头忙到年尾。我一位在美国当建筑师的同学说,前几年全球建筑的热点是迪拜和中国,金融危机后就剩下中国了,他一年有一半时间往中国跑承接设计任务,中国成为全球建筑师同台竞技的场所。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中国本土建筑师经过风雨的洗礼,已成为国内各大型项目的设计者,一大批优秀建筑作品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3)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出的精神成果。它们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等价值维度方面具有的同质性旨趣,使其对话与融合成为可能。当前,加强三者价值维度的对话与融合,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推进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政治资源,为化解现实人们的价值困境提供了新思考。因此,要深入挖掘它们的价值共性,创造对话与融合的主观条件;打造研究平台,创造对话与融合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5-8
传主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构成了类传存在的合法性,不同类传的设立与否因时代而异。范晔《后汉书》较之《史》《汉》,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篇类传,这七篇类传的社会性与时代性体现在:立传数量与种类具有涵盖东汉朝野人物的全面性;传主选择以传主所处时代的公论作为标准;写法上多用附载法,且能类从中犹见"细意",从而从时间、空间的二维角度全面反映人物情况。此外,七篇类传对前继承了《史记》传统,对后又完善了类传体例,其立传标准又受到了范晔"耻作文士"的主观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磊 《建筑创作》2007,(6):138-141
“口述历史”一直是本刊坚持的栏目,因为我们总觉得,忙于创作的建筑师在静下心来读书时,一定会被其中的“故事”所动。记得2007年3月,学者殷力欣送我一本刚刚出版的2006版《中国随笔年选》,其中摘刊了他在2006年12期《建筑创作》杂志所撰写的“魏晋风度——建筑历史学家莫宗江先生侧记”一文。  相似文献   

17.
肖伟  王祥 《新建筑》2012,(3):44-47
武汉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由海外建筑师设计的作品。海外建筑师究竞给江城带来了什么变化?他们的设计又是如何落地转化的?本土建筑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且正确地看待这种交流与合作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辨证地分析利弊,加强战略合作,探索中外建筑融合、发展与创新之路,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中国建筑市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集合住宅不同历史时期20余个经典作品的分析,阐明了建筑师设计的方法与特色,进而可以看到他们对集台住宅百年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殷子渊 《华中建筑》2009,27(8):22-26
设计活动贯穿了整个人类现代文明实践的各个过程,设计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的地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受到更多的关注。杰出建筑师为人类文明做出不朽贡献的同时也在其他领域展现了令人赞叹的创意。该文试图通过对几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和工业产品的对比分析,探索其中概念和成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倪斗 《城市住宅》2015,(9):32-37
<正>笔者结合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实际经历,对国家政策法规、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和技术措施,以及建筑设计中节能减排内容进行全面剖析,提出不同气候区的地域性节能设计关键点,阐述节能设计标准提高给建设行业带来的创新挑战,以及节能设计带来的问题思考。希望通过建筑师对节能设计的总体全程把控,实现对本土绿色建筑文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