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双馈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稳态运行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旨在根据双馈式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的结构特点。机组以最佳叶尖速比变速运行,根据叶轮原动机输入的机械能和机组的发电功率曲线,研究双馈发电机的稳态特性,功率关系和转矩关系.通过转子励磁调节,找出在任何转差下,满足功率、转矩输出的工作点,给机组的控制方案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功率控制的时变性、随机性、复杂性以及非线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功率解耦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不依赖电机参数和精确的数学模型,能够实现双馈风力发电机有功、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具有控制简单、灵活、方便、有效的特点,系统鲁棒性强,适用于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功率控制.  相似文献   

3.
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基本运行原理出发,提出了变速恒频双馈发电的实现方法.针对其励磁装置应具有双向变流的特点,采用交-直-交加双PWM控制的解决方案,研制了基于8XCl96MC单片机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控制系统,并研究了双馈发电机的变速恒频运行的基本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4.
风力发电机并网后常常受到弱电网电压扰动的影响,甚至造成风机脱网使电网震荡加剧.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通过分析在电网电压扰动情况下的变速恒频(VSCF)双馈感应(DFIG)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特点,建立了风力发电机组模型,将一种改进的基于发电机定子磁链的定向矢量控制策略移植到风力发电机不间断运行控制中,对风力发电机组转子侧PWM输出电流和直流母线电压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风机稳定运行的目的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电网波动时能够较好地抑制电网电压对转子电流和直流母线电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阐述了发展风力发电及其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风力发电的历史以及风力发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总结了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双馈风力发电机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前双馈风力发电机普遍趋向于采用矢量控制策略,实现发电机有功、无功功率的独立控制.但是由于风力发电机一般工作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使用通用传感器进行位置和速度信号检测,故障率高,且检修不便,为此提出一种简单可行的无位置传感器矢量控制方案.基于双馈电机数学模型,重点讨论在转速控制阶段,采用定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进行了转子位置估算,得到了转速及功率变化规律.最后对1?MW的风力机模型进行系统仿真实验,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双馈式风力发电机空载数学模型为基础,分析现有双馈风力发电机并网控制策略原理,并从响应速度、控制精度及控制稳定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对比。然后基于PSCAD/EMTDC仿真,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仿真表明基于滞环比较电压开环控制,响应速度快,但精度较差;SPWM电压开环控制策略,精度较好;电压闭环控制策略稳定性好,响应速度较慢;滞环比较电压闭环控制在保持精度的基础上响应速度更快,与分析结果一致。最后通过不同初始运行转速的双馈风力发电机自动并网仿真,证明在超同步、亚同步以及同步状态下,以上4种控制策略均能实现双馈风机的顺利并网,且基本没有冲击电流.  相似文献   

8.
变速恒频双馈风力发电机的矢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已成为并网风电机组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变速恒频双馈发电机组的结构,研究了能实现最大风能捕获和有功、无功功率解耦控制的双馈发电机的定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可行性,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风力柴油混合发电系统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一个风力柴油发电系统的仿真模型,用于分析负荷变化时的系统性能.风力柴油混合发电技术非常适合偏远地区的电力供应,仿真分析证明了系统性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直驱风电机组变速恒频的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变速恒频的控制目的,从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入手,分析了风力发电机组运行时的最大风能追踪原理,通过构建风机受力模型,推导出理 论风能利用系数.着重分析了变速恒频控制原理及运行方式,提出了可靠的控制策略,通过 在不同风速下对风机转速和功率曲线关系图的分析比较,得出一条最佳功率曲线,控制风机 沿着该条曲线运行便可获得最大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国产 6 0 0 k W风力发电机组数据采样设计原理、系统结构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双馈式感应风力发电机组建模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双馈式感应风力发电机组(DFIG)为对象,分析了DFIG的建模和控制问题。该模型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和发电机模型。提出了风力机的桨距角控制策略和发电机的转速控制策略。发电机转速控制采用dq同步旋转坐标下的矢量控制。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DFIG模型,并且根据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对风速随机变化以及系统电压突变时机组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及控制策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MW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一种复合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和建立了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各部分机理模型以及有效风速的模型,针对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VSCF)在低风速最大风能捕获和高风速额定功率保持的控制目标,提出了间接控制策略(ISC)和模糊滑模控制方案,并对一个实际系统在各种风况下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系统控制策略的可行性,该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系统在全风速下均能获得最佳功率,并且系统具有优良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容量已达6MW,而现有风力发电制动器惯性试验台只能完成3MW制动器测试的问题,作者研制了可用于6MW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主轴制动器测试的惯性试验台。介绍了该试验台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关键技术的解决措施。该试验台不仅可用于风力发电机组制动器测试,还可用于工业制动器、重型卡车制动器、船舶锚绞机制动器的测试,提高了设备的投资效益。初步实测表明,该新型试验台可以达到设计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风力发电机组系统特性和变桨距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段复合控制方法进行变桨距控制,以解决风力发电系统的多干扰、时滞性、非线性等控制问题。该方法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模型辨识,再依据运行工况分别进行模型预测控制和前馈控制,不但解决了风力发电机组系统模型难以精确建立的困难,而且去除了可测量的主要外扰——风速随机变化对系统动态控制品质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变距系统的响应快速性和抗干扰能力。最后,利用考虑尾涡效应的机组动态模型作为应用实例对复合控制方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风电机组在风切效应影响下,较大尺寸的桨叶会加剧风轮所承受的不平衡气动载荷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离散模糊控制的同步变桨距和基于桨叶方位角权系数分配的独立变桨距联合控制策略.通过主动变桨距控制来实现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的稳定,同时降低风轮所承受的轴向气动载荷.仿真结果表明,此联合控制策略在风电机组的额定工作区间,不仅可以使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稳定在额定功率附近,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抑制其轴向气动载荷,也直接证明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研制600kW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中风机综合保护所采用的理论依据,技术路线,算法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考虑实际中存在的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研究了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最大功率跟踪控制问题。利用转子磁场定向矢量变换技术和鲁棒backstepping非线性控制技术及干扰抑制技术设计了一种鲁棒轨迹跟踪控制器,通过控制定子电流的转矩分量调节风电机转速,实现系统最大风能捕获和稳定运行。理论分析和与其他控制器的仿真比较结果均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可以保证额定风速下系统参数存在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时,风力发电系统仍能够实现安全可靠地最大获取风能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Wind energy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traight-bladed vertical axis wind turbine(S-VAWT) appears to be particularly promising for the shortage of fossil fuel reserves owing to its distinct advantages, but suffers from poor self-starting and low power coefficient. Variable-pitch method was recognized as an attractive solution to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thus majority efforts had been devoted into blade pitch angle effect o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local flow field of S-VAWT, mathematical model was built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outputs and pitch angle. 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static and dynamic performances of blade were carried out and optimized pitch angle along the rotor were presente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fixed pitch and variable-pitch S-VAWT were conducted, and a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was obtained by the optimized blade pitch angle, in particular, a relative increase of the power coefficient by more than 19.3%. It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self-starting is greatly improved with the optimized blade pitch ang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