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非均质油藏注CO2驱油时普遍存在CO2易沿高渗层过早发生气窜,导致CO2驱提高采收率低,低渗层难以动用的问题,开展了CO2不同注入方式优选的室内试验,并对优选出的注入方式进行了包括段塞大小、段塞比以及气液体积比在内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CO2气驱、CO2水气交替驱以及CO2泡沫驱,CO2泡沫与CO2交替驱(FAG)能够解决层内矛盾,延缓气窜发生时间,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FAG驱存在最优注入段塞大小0.4PV,最佳段塞比1:1以及最佳气液体积比1:1。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超临界CO2萃取桐油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在不同水平下对桐油出油率的影响,得到了桐油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5 h.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的桐油与市售的压榨桐油的折光指数、碘值以及酸值等指标的测定表明,应用超临界CO2萃取的桐油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在温度35℃、pH=10条件下,对比研究了14d内剩余污泥在KOH、NaOH、Ca(OH)2和Na2CO3这4种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酸性能、脱水性能、氨氮和正磷酸释放情况以及污泥减量情况。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在4种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水解产酸能力、脱水性能、以及污泥减量情况。污泥水解能力排序为Na2CO3>NaOH≈KOH>Ca(OH)2;产酸能力排序为NaOH>KOH≈Na2CO3>Ca(OH)2;脱水性能排序为Ca(OH)2>Na2CO3>NaOH≈KOH,氨氮和正磷酸盐释放量排序均为为Na2CO3>NaOH≈KOH>Ca(OH)2。剩余污泥在Na2CO3条件下挥发性悬浮固体(VSS)去除率最高;但在NaOH条件下总悬浮固体(TSS)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应用自制实验装置,模拟起伏管路段塞流动条件下X70钢CO2腐蚀问题,通过电子显微镜、腐蚀挂片以及电化学在线监测等对挂片表面形貌、腐蚀速率以及挂片在线腐蚀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多相流动状态下CO2分压对X70钢CO2腐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分压对X70钢CO2腐蚀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随着CO2分压的增加,一方面腐蚀介质酸性增强,加快腐蚀;另一方面,CO2-3的浓度升高,与Mg2+、Ca2+、Fe2+等阳离子在腐蚀挂片表面形成了一层腐蚀产物膜,降低了腐蚀速度;CO2分压对X70钢CO2腐蚀的影响与温度息息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腐蚀速率达到最高值的CO2分压越来越低,CO2分压对X70钢基体的保护作用大过腐蚀作用的CO2分压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藏注CO2气驱提高原油采收率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对CO2驱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CO2、N2、压缩空气等不同驱介质的驱油效率;在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注CO2增油机理;通过数值模拟对CO2气驱、N2、压缩空气、水等不同驱替介质的采收率进行了对比,并对部分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渗透油藏中CO2气体增油效果最明显,压缩空气次之,最后为N2驱.通过对CO2参数优化,得到了模拟区块实施CO2驱的最佳渗透率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结果对我国油藏注气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注CO2油藏前期筛选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储层条件的非均质性,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了更有效地对入选注CO2油藏再进行先导性筛选和评价,从油藏地质、流体性质等多方面建立注气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双重不确定条件下多指标决策分析方法,建立能够反映双重不确定性条件油藏注CO2潜力的综合评价方法,使之可运用于不同注入介质时的油藏前期综合评价和筛选,提高注CO2驱成功率以使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针对渤海稠油油藏特点,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多元热流体各组分蒸汽、CO2及N2对地层及原油的影响。根据实验数据观察各组分的增产效果,蒸汽加热降黏可使稠油采油指数提高1.5~10倍,饱和CO2可使稠油黏度降低50%~90%,N2增能保压作用明显。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比多元热流体不同组成比例对热采吞吐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下各组分对增产效果的贡献。随着多元热流体注入温度的升高以及气体组成中CO2比例的增加,热采效果更佳。多元热流体热采技术在渤海稠油油田的单井吞吐试验成功,表明该技术可以作为海上稠油油藏挖潜增效主力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用汽车温室气体CO_2排放分布规律及其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样本检测、多参数数据分析以及数学建模对在用汽车怠速温室气体CO2排放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专用计算机分析程序VRMTDA,对检测得到的某轻型载货汽车怠速CO2排放427个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给出CO2排放分布参数的估计值及其在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同时,借助于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和相关系数检验建立最优的CO2排放分布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样本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在分别设定不同排放合格率的前提下,由本文所建模型得到了具体的车辆怠速CO2排放限值,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国内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列车车厢内CO2浓度为控制对象,实现对新风量的控制.在车内CO2浓度控制系统中,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将车内CO2浓度与设定浓度之间的误差以及误差变化率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入量,新风阀门开度的变化作为输出量,并建立各输入、输出量的模糊集、论域、隶属函数以及模糊控制规则;确定列车硬座车厢内CO2浓度与时间、新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应用所建立的模糊控制系统对列车硬座车厢内的CO2浓度进行模糊控制仿真实验,研究新风量与车厢内CO2浓度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可对车内CO2浓度实现稳定、可靠的控制,为改善车厢内空气品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根据K2O/TiO2相图,结合TiO2和K2CO3混合粉末的差热分析以及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合成样品XRD图谱,确定烧结法制备四钛酸钾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TiO2/K2CO3的摩尔比为3、反应温度940 ℃、反应时间为3.5 h,且通过SEM表征可以看出合成的四钛酸钾为短棒状,晶须长8~12 μm,直径0.5~1.5 μm,长径比为5~30.初步讨论了四钛酸钾晶须的LS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