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建筑历数千年传承的土木营造方式,是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政治、审美等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记录,又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探其本源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月 《中外建筑》2003,(5):51-53
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材,根源于传统的农业文明,深受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审美上表现为乐生、重生的生命意识,表达了清醒的理性精神和执着的现世情怀。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维政  朱寅 《山西建筑》2005,31(8):11-12
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民族文化的濡染和影响下,经历了自然演变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创造了无数优秀作品,铸造了独具东方魅力的“大地文化”。  相似文献   

5.
《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学专业里两门各自独立的必修课程。在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体是以“土木/营造”为代表的建构文化之当下,应该将“营造”作为充分研讨的主题。以原型、规律与形制、造型拓展3个层面,把中国传统建筑从简单到复杂的形式演变,以“土木/营造”的规律进行了体系化的归纳与诠释。通过学术性认知,意图表明不必受制于至今建筑学科规定的构造和建筑史课之界限,可在建筑学学术本质上将二者合一去理解,以更整体统一的思路去认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今天是首届中国古建筑文化高峰论坛会。既然是建筑论坛会,我们首先应当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建筑?关于建筑,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基于超高建筑的土木施工技术所具备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以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与特征为前提,对土木施工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同超高建筑相类似的项目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论述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决定了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体系的建立,进而规定了礼制、法制、制度,最终决定文化、艺术、建筑的发展。从而得出地区主义建筑差异的根本因素是由各地域的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的不同所决定,重新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从新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重新探求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所在才是维系和发展地区主义建筑,重建中华建筑文化之评价体系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白静 《山西建筑》2001,27(1):6-7
论述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进而说明了传统与创新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是推动社会各方面向前发展的动力,任何一种创新所带来的新风格随时间的推移将会成为传统,而这个传统又会被另一个创新所打破,创新与继承成为建筑发展的两条主线,同时或交替地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郭永尧 《建筑》2009,(23):64-66
中华优秀的传统大木作佛寺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人类共享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是集我们华夏民族智慧和传统国粹文化的精髓为一体。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它具有中国传统大木作寺庙建筑榫卯严谨、结构科学、古朴大器的特点,又集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理念之大成,以其独特魅力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件建筑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3.
《复兴中华建筑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文,最早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教授黄墉、武志刚先生等在中华建筑文化复兴和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后经本刊约稿,由黄墉、武志刚、孙雯婧将其整理成文。这篇文章从宇宙观、世界观和哲学的高度,深刻论述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阐述了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发展至今并为世界认同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揭示了中华建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派生和依存关系。本刊编辑部对这篇文章十分重视,认为它是从理论高度阐述复兴中华建筑文化重要性与紧迫性的一篇好文章,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同时考虑到文章涉及哲学理论方面的例证较多,为更加适合建筑从业人员阅读,由本刊对该文进行了编辑加工,保留了原文理论阐述的精华,深化了中华建筑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丝丝相扣的派生依存关系以及近百年来中华建筑文化被边缘化的原因分析,加进了复兴中华建筑文化要做的工作等相关内容。这篇文章是迄今为止从理论高度和对近百年历史深刻分析的角度,阐释中华文化与中华建筑文化被排斥、被边缘化原因的最深刻、最有说服力的文章。它对于改变社会上一些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偏见,提高广大同仁对复兴中华建筑文化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自觉有重要意义。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代古建学人对复兴中华建筑文化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今特以本刊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以示重视,并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风水—传统建筑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可以说是靠“风水”起家繁衍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最早的有序建设城乡,有规范进行城市规划的国家。从五千年前黄帝陵建设思想,到三千年前的《周礼·考工记》;从宋代的《营造法式》,到清代的《营造则例》以及后代专司建设的“工部”衙门的规约,各地的《县志》都存在一种共同的思想,天人合一。从城市到乡村,从宫殿到民居,从阳宅到阴宅,都存在天地人和合风水优选思想。  相似文献   

15.
16.
何为“牌科”?对此或许会有很多人感到茫然。的确。因为“牌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构件名词,不涉足于此领域的人当然不会熟悉。而且这又只是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对古建筑上斗拱的称谓,所以有些即便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者也未必都能够明了。  相似文献   

17.
18.
传统建筑的“型”是外显的“形”在历史承传中凝聚的一种秩序,具有超越单纯物质形态的变化思想的内涵,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对“型”与“形”的辨证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浅议传统、传统建筑和地区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玉琪 《安徽建筑》2003,10(1):27-28
针对传统认识的加深,在重新认识传统建筑和地区建筑的基础上,分析传统建筑和地区建筑的建构和重新建构;不同建筑流派对于传统建筑和地区建筑的态度;以及传统建筑和地区建筑保护过程中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20.
第十届国际土木与建筑工程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于2004年6月在德国召开。对会议的中心议题“土 木与建筑领域的计算机协同工作”进行了介绍,并结合作者在研制“西部地区中小跨径桥梁通用图形库”中取 得的经验,对计算机协同工作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对计算机协同系统的开发技 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