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柴油机燃烧系统各零部件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工作的,而许多运动件是在高速往复或旋转运动状态下工作的,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摩擦热。要保证发动机能正常运行,就必须有良好的冷却条件。本文以小型柴油机的蒸发式冷却系为例,对影响发动机冷却系性能的根本原因和如何保证其正常工作,谈谈笔者拙见。  相似文献   

2.
目前现有汽车发动机上普遍采用改变流经散热器芯部的冷却空气流量与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调节冷却强度,但采用节温器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只能实现大、小循环之间的转换;采用风扇硅油离合器改变冷却空气流量,可以解决高速小负荷时节约风扇功率消耗的问题;电控辅助风扇仅仅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但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却受到散热器效率的制约。以上手段都只能改善部分工况的冷却效果,很难保证在发动机全部工况范围内的最佳冷却性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改善其冷却性能,以适应当前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现有汽车发动机上普遍采用改变流经散热器芯部的冷却空气流量与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调节冷却强度,但采用节温器改变冷却液循环流量只能实现大、小循环之间的转换;采用风扇硅油离合器改变冷却空气流量,可以解决高速小负荷时节约风扇功率消耗的问题;电控辅助风扇仅仅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但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却受到散热器效率的制约.以上手段都只能改善部分工况的冷却效果,很难保证在发动机全部工况范围内的最佳冷却性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改善其冷却性能,以适应当前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开平 《柴油机》2012,34(5):33-35
对某型矿用防爆柴油机的冷却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匹配计算,并通过温升试验对防爆柴油机冷却系统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匹配计算与试验结果较吻合;该冷却系统达到防爆要求;保证了防爆柴油机在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提高了防爆柴油机的工作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减少汽车发动机电动冷却风扇能耗的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新民  邢娟 《节能技术》1997,(3):24-25,31
减少汽车发动机电动冷却风扇能耗的控制系统山东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郭新民,邢娟,袁燕利,高平,王会明1前言由于汽车高速行驶的迎面风对散热器的冷却作用足以保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所以用电动冷却风扇取代传统的冷却风扇,不但可以减少5%~12%的发动机功率...  相似文献   

6.
郭新民  丁健鲁 《节能》1993,(4):39-40
<正> 汽车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必须由冷却系统散去许多热量才能保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目前国内车用发动机水冷式冷却系统的冷却风扇都是由曲轴带动,使冷却空气通过散热器带走冷却水的热量。这种冷却系统的冷却能力是无法随发动机的散热需要而自动调节的。当汽车在高温、低速、大负荷情况下工作时,发动机需要多散热,但发动机转速较低,风扇的排风量较小,因而易出现过热现象。相反,汽车在低温、高速、小负荷情况下工作时,发动机不需要散热,有时还需要保温,但是冷却风扇在发动机曲轴的带动下仍要高速旋转。这不仅增加了发动机的传热损失和低温下零件的摩擦磨损,而且也增加了发动机因驱动  相似文献   

7.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元件,而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是动力电池发挥最佳工作性能的重要保障,在保证最佳工作性能的同时提升汽车安全性能、电池寿命及能源利用效率。基于21700NCA圆柱型三元锂离子电池,建立以泡沫铝为支撑骨架的电池组系统,在骨架和电池之间的孔隙注入相变材料(PCM)以提高结构内部温度均匀性,在电池底部添加液冷板来强化冷却效果,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技术分析单体电池的耦合散热效果。结果表明,与单一冷却模式相比,使用泡沫金属与相变材料、液体冷却的耦合散热系统,可以达到更加良好的散热效果;对于相变材料,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密度越大,对电池系统的冷却效果越好,混合比主要影响相变材料的凝固融化速率。  相似文献   

8.
汽车用柴油机的冷却方式,常用风冷和水冷两种。而水冷更为普通,其工作过程,一般是由水泵驱动,使冷却水在发动机冷却腔及散热器所组成的密闭空间内循环,借助冷却风扇的动力,使冷却水中所含的热量,向周围散发,从而实现冷却过程,确保发动机连续而稳定地工作。对于冷却水的出水温度,一般总是严格控制在85℃左右。对此,  相似文献   

9.
在计算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的液冷系统时,应确定散热器冷却表面积,风扇、水泵的所需功率与尺寸,以及其驱动装置,同时还要确定决定液体通道和空气通道元件结构型式的参数。计算液冷系统必须要从确定初始条件开始。初始条件包括有周围大气状态、冷却液温度和发动机工况。必须考虑到汽车拖拉机发动机使用时的技术状况,其中包括由液冷系统元件状态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动力总成台架试验对研究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设计的台架试验用的冷却系统,可以同时实现发动机、电机和测功机冷却一体化,可满足各自温度及流量需求,并制定了该系统的控制策略,该系统具有经济环保、安装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蒋升龙 《内燃机》2014,(1):31-36
发动机能否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动机冷却水温度、机油压力和机油温度。而机油的作用至关重要,机油压力和机油温度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发动机能否正常工作,而机油冷却系统的安装使用,既解决了试验过程中发动机机油温度高的问题,同时也充分保证了正常的机油压力,从而确保在台架试验中发动机平稳可靠地运转。  相似文献   

12.
重型汽车柴油机冷却系统的化学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代光 《柴油机》1998,(5):26-30
水冷式柴油机冷却系统与润滑系统、燃烧系统一样,对柴油机的可靠性、耐久性、经济性、动力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解决好其穴蚀、腐蚀和积垢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柴油机冷却系统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本文着重阐述重型汽车柴油机冷却系统的化学保护.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汽车发动机余热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东一  石楚平  袁文华  肖飚 《节能》2008,27(6):23-26
根据现有汽车空调的制冷系统和发动机冷却水及排气系统的结构特点,结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将汽车排气管和发动机冷却水箱进行结构改造作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发生器,代替传统的汽车空调的制冷和采暖系统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并对该溴化锂制冷系统进行了热力计算和传热面积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溴化锂制冷系统充分利用了废气余热和冷却水余热,减少了汽车油耗,并且改造后的排气热交换器和冷却水箱传热面积小,结构简单紧凑。  相似文献   

14.
传统机械式节温器主要由冷却水温控制,难以实时满足发动机实际工况下冷却水温要求,电子节温器可有效控制发动机在适合温度下工作,并一定程度上减小油耗。为验证电子节温器的有效性,对某款1.5 L排量发动机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可将冷却水温控制在各工况所对应的最优冷却水温附近,节油效果达到0.5%~2.6%。  相似文献   

15.
活塞作为低速机中承受极高热负荷的重要部件,实现活塞的合理冷却是保证柴油机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手段。为了丰富国内关于低速机活塞复杂冷却腔冷却问题的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活塞在动态流域换热冷却下的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活塞的瞬态温度场和稳态温度场分布一致,最低温度均出现在顶面中心,顶面的温度变化趋势与缸内温度场变化规律一致。同时,通过活塞流域分析可知,冷却腔壁面的温度波动主要受冷却流域与壁面对流传热系数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experimental adsorption cooling system driven by the waste heat of a diesel engine. Zeolite 13×–water is used as the working pair and a finned double-tube heat exchanger is used as the adsorber.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some control and instrumentation facilities are also designed. The time evolutions of the fluids and bed temperature are measured.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and the specific cooling power of the prototype are obtained. Some challenges fac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automobile waste heat driven adsorption cooling syste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现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由于自身特性影响,其工作性能受到限制。在部分负荷时会造成功率损失,而汽车在此工况下行驶的时间最长。本文介绍一些先进冷却系统的设计和系统的工作特点,这些系统既起到保护发动机的作用,又改善燃油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  相似文献   

18.
柴油机EGR电控冷却系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 CA498 柴油机在不同工况下EGR冷却温度对NOx等排放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各个工况下EGR的最佳冷却温度,据此设计出一套EGR冷却温度控制装置,可以通过单片机控制伺服电动水泵的转速来调节冷却水的循环量,确保不同工况下的最佳EGR冷却温度.将该电控冷却系统在CA498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与未冷却的EGR系统相比,该EGR电控冷却系统在c0和Hc的排放略有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降低NOx的排放、烟度和油耗率.  相似文献   

19.
Nowaday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more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and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of increasing importance. Gas engine heat pumps represent one of the most practicable solutions which offer high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ap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gas engine driven heat pump used in water cooling were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without engine heat recovery. The effects of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 (evaporator water inlet temperature, evaporator water volume flow rate, ambient air temperature, and engine spe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gas engine driven heat pump were studied in a wide range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imary energy ratio of the system increased by 22.5% as evaporator water inlet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13 °C to 24 °C. On the other hand, varying of engine speed from 1300 rpm to 1750 rpm led to decrease in system primary energy ratio by 13%. Maximum primary energy ratio has been estimated with a value of two over a wide range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nanofluids in vehicle engine cooling system. So far,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used in engine oil, transmission oil, and radiator coolant to enhance heat transfer removal from vehicle engine.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nanofluids has been reported to perform better compared to pure fluid. This review focused on the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and their suggested amount of nanoparticles for optimum performance in vehicle engine cooling system. Finally, the conclusions and important summaries we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coll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