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全的距离     
当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越来越多的交易在互联网上完成,当我们沉醉于即时通讯软件的便利……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周围可以用"危机四伏"来形容,当下的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到处充满陷阱和危险的庞大迷宫。互联网上每天都有上百种病毒、木马及其变种产生,而且木马和恶意程序现在风头正劲,已经超过了我们过去"谈虎色变"的计算机病毒,一跃成为互联网上的首席安全杀手。  相似文献   

2.
《电脑爱好者》2004,(20):106-106
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电脑病毒现在已不再局限于普通的感染文件或者破坏系统了。电脑病毒的一个重要分支“木马”病毒已成为现在电脑安全的主要危害者之一。据统计78.26%的用户怀疑受到木马病毒攻击过.63%以上的电脑用户曾受过“木马”病毒攻击.个人电脑用户当中.每三台机器中就有一台感染“木马”病毒.网络游戏玩家33%的用户被盗号都与“木马”有关。  相似文献   

3.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贴切。QQ就是因为太“壮”了.以至于盗号成了众多菜鸟学习黑客技术的初衷,就是因为太出名了.招得病毒蜂拥而至.引得木马前仆后继。当QQ成为上网的一种习惯后,我们要的是安全感.而不要面对被盗的隐患和病毒木乌的骚扰。[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电脑爱好者》2011,(8):33-33
当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在网上的支付交易和账号注册也越来越多,不法分子利用病毒木马、钓鱼欺诈等手段铤而走险疯狂敛财。已经逐步发展成一个“行业”。并进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病从口入”在电脑中这句话也得到了验证,只是电脑中的“口”是指端口而“病”是指病毒、木马.与生活中一样.我们只要将那些无用端口关闭就可以阻止一部分已知病毒、木马的入侵,这样即使没有安装防火墙(或防火墙被一些病毒强行关闭).也不会被人控制.而关闭端口的方法就是使用“组策略”中的“IP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6.
徐斌 《软件世界》2004,(6):73-75
电脑病毒、木马和间谋程序并称为互联网上的三大陷阱,对付病毒和木马有专门的软件,对付更隐蔽的间谍程序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答案就是使用反间谍软件。目前反间谍软件非常多,其中TZ Spyware-Adware Remover(以下简称“SR”)和Spybot Search and Destoy(以下简称“SSD”)被公认为是功能最为完善的,它们基本上可以清除目前所有常见的间谍程序。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上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广大的互联网用户来说,最为反感的莫过于在网络上肆孽的病毒和木马,尤其是木马,通常都是那些别有用心的“网虫”,为了窃取别人计算机上的一些重要数据,比如帐号、密码等,而在网络中设计的“陷阱”,作为网络用户,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防止自己“中马”。  相似文献   

8.
病毒和木马的出现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网络活动,而病毒和木马等不可见光产业链的形成也使互联网的健康成为了令每个电脑用户都担忧的问题.如果说在杀毒软件和病毒的这场博弈中,杀毒软件以前都扮演着“亡羊补牢”的角色的话.那么随着杀毒技术的不断成熟.杀软们开始了主动出击,主动防御和云安全等有利武器让病毒们忌惮三分。  相似文献   

9.
吴敌 《个人电脑》2008,14(1):43-43
2007年,用户对于网络安全的需求达到了全新高度。这主要是因为2007年里木马逐渐成为互联网中的主要威胁。与传统的病毒不同的是,木马往往会造成用户的直接经济损失。比如有的木马会盗取用户的银行卡信息,有的木马则会盗取用户的网游帐号信息等等。可以说,木马是直接与“经济”挂钩的一种新型互联网威胁。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与网络》2011,(14):48-48
近日。瑞星“云安全”系统截获了一个特殊的网游盗号木马——“屠游木马”Dropper.Win32.Fednu.bw,该病毒特殊之处在于不仅使用传统盗号技术,并且与后门病毒结合。黑客通过该病毒可盗取“魔兽世界”、“大话西游”、“地下城与勇士”等9款知名网游账号密码。瑞星安全专家介绍,眼看临近暑期,也是病毒高发期,从“屠游木马”病毒就可以看出,木马产业链为迎接暑期做好了准备,广大用户应做好安全防范,避免成为受害者。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与网络》2011,(21):36-36
近日,由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过对互联网.的监测发现,“木马下载器”新变种(Trojan_Downloader.CZM)现身于互联网。“木马下载器”在经过多次变种之后,其传播的病毒、木马及垃圾广告更加猖獗,而网民所面临的安全威胁逐渐逼近红色预警状态。  相似文献   

12.
吴敌  李寒  翁竹梅 《个人电脑》2010,16(2):32-35
不可否认,互联网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是“老生常谈”,再夸张一点说,用户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安防软件厂商编出来,哄骗用户购买安防产品的陷阱。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用户,大概是“阴谋论”的拥趸。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我们每天看到无数的病毒、木马报告,各种安全漏洞报告……再加上每个月,每个季度的总结性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恶意程序激增——几何级激增……看得久了,难免会有些麻木,有些想法也不奇怪。  相似文献   

13.
半个月以来,代理木马变种ANY(Trojan.PSW.Agent.any)和CNT蝇虫变种日(Worm.cnt.b)这两个病毒值得注意。“代理木马变种ANY”病毒会强制修改用户的IE首页为“9505上网导航”等网站.并且无法恢复。而“CNT蠕虫变种日”病毒会自动安装流氓软件。并且会破坏用户的一些正常的软件。瑞星专家建议可以上网的用户采用在线杀毒方式快速查杀这些病毒,也可以使用瑞星单机杀毒软件2006版进行查杀,  相似文献   

14.
徐文斌 《个人电脑》2005,11(2):224-226
电脑病毒.木马和间谍程序并称为互联网上的三大陷阱,对付病毒和木马有专门的软件.对付更隐蔽的间谍程序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答案就是使用反间谍软件.目前反间谍软件非常多,  相似文献   

15.
路人甲 《玩电脑》2004,(10):41-41
在这个木马、病毒横行和操作系统漏洞百出的时代,你是否迫切需要一个能横扫木马、病毒,并保卫系统安全的“朋友”陪你遨游网络世界呢?“木马清除大师”就是这样的一位热心“朋友”,它不仅能轻松横扫各类网络“马贼”(木马),还可以义务为你担当安全审核员,像进程管理、网络监视这样的“小事”自然不在话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大师”的风采吧!  相似文献   

16.
吴敌 《个人电脑》2007,13(12):37-38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日益受到关注。以往令人头疼的病毒、蠕虫,现在已经“退居二线”,时下活跃在互联网世界中的第一安全杀手是以木马为主的各类安全隐患。与蠕虫和病毒不同的是,我们很难界定木马的特征,这样一来就给防御木马的进攻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也足为什么“主动防御”这一概念在近期被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解析木马     
谌琦 《电脑校园》2002,(3):54-55
2001年可以说是一个病毒之年,有人甚至说2001年是有史以来病毒危害最严重的一年,如:红色代码,红色代码2……令人谈虎色变,而经常上网的人也一定听说过一种和病毒不相上下的“病毒”那就是“木马”。也许有人还不太了解“木马”,但由于“木马”这种软件的长度很小,有的只有近千K,甚至只有几十K,在各种黑客网站都有下载,而使用又非常简单,所以在网上非常“流行”,因此“木马”在网上的危害决不小于病毒。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新版杀毒软件都可以自动清除“木马”,但它们并不能防范新出现的“木马”程序,因此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8.
木马世界形形色色。杀毒软件并不是万能的“瑞士军刀”,当遭遇未知病毒木马,就该我们亲自挥刀。杀病毒,斩木马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小木马变种VTV Trojan.DL.Win32.Small.vtv 这是一个典型的“木马群”病毒,它利用最新的Flash漏洞和闪盘、移动硬盘等进行传播。它通常会下载几百种盗号木马到本地,以盗取用户的各种账号和密码等信息。近日,此类“木马群“病毒在网上疯狂肆虐,中毒者高达数百万。  相似文献   

20.
您听说过杀毒软件安装在一张软盘上吗?您听说过“Spant”吗?它是一款只有138KB大小的绿色免费杀毒软件,它可以对目前较为流行的QQ病毒、感染型病毒和蠕虫木马璃毒等上百种病毒及木马进行实时防控和查杀.而且软件还定期地支持病毒库在线升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