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粥和药粥,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好几千年,是一种十分实惠的食品。传说在远古时代的黄帝,发明了“烹谷为粥”。粥不仅是人们饭腹适口的饮食品种,还是中国民间的互赠亲友的礼品。北京风俗有“杂豆米粥,互相馈送”的习惯。甚至庙宇中也有以“佛粥”招待香客之举。古时帝皇还赠大臣以粥,作为笼络人心的手段。汉宣帝诏令儒生诵读《楚辞》,“每一诵即与粥”,  相似文献   

2.
喝碗稀粥     
某日,我们几个“山大王”侃倒了大山,摸黑来到街边一家粥品店各要了一碗皮蛋粥.粥里加了肉松海鲜粉,碗面漂浮着点点紫绿的皮蛋。几个人趁热稀里呼噜喝出一屋子快意的响声。周君抹着渗汗的额头说:“还是粥好喝。”周君小有一官半职,又在单位负责接待这一摊,时常沉浸在酒池肉林,早忘了粥的味道。李君来自乡间,在城里借宿,也不住地感慨“吃多了饭,喝喝粥真不赖。”  相似文献   

3.
古人称,粥为“世间第一补人之品”。讲究饮食的香港,把味粥当作一种老少皆宜,其味无穷的美食。 味粥,是指在煲好的“粥底”中加入其他用料烹饪而成的一种粥品。要味粥靓,须讲究“粥底”好。“粥底”以柔软、香滑、够绵而依稀可见米粒形为好。  相似文献   

4.
广州喝粥记     
广东人本爱吃粥,由大米熬成。讲究一点的加上腐竹(碎的)和白果,叫“白粥”。用猪骨、鱼皮熬成清汤煮粥的叫“底粥”。更讲究的在“底粥”中加瑶蛀、大地鱼,称“艇仔粥”。在“白粥”和“底粥”中还可以加各种鲜品(肉类、鱼类),著名的有“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牛粥”、“猪红粥”、“鱼生粥”等。每一种粥都是用“白粥”或“底粥”在高度的滚沸中加上各种不同的物料,再加葱花、香菜末和炸得松脆的“麻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品工业》2006,(6):57-57
粥,又称“糜”,中华饮食文化的精粹之一,乃是我国独有历史地理人文环境中的特定产物。早在六七千年前,祖先就开始以粥充饥,《周书》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可见,自古人开化时起。粥就已经有了自己最初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6.
粥与枣庄粥     
王新权 《四川烹饪》2000,(12):27-28
粥,全国各地的人均爱食用,枣庄人也不例外。中国古代有粥谱,现代有粥书,中央电视台还曾把粥作为饮食文化专题去拍摄,片中播放了南方某地800多种不同的粥,可谓洋洋大观,不胜枚举。但不知何故,在众多的品种之内,却唯独不见枣庄人做的、喝的粥。粥是何物﹖《辞海》把粥解释为“稀饭”;《现代汉语词典》称粥为:“用粮食或粮食加其它东西煮成的半流质状食物。”后者对粥的解释比《辞海》更加明确具体。《新华词典》对粥的论述,则综合了上述两种解释,称粥为:“用米、面煮成的比较稠的半流质食品。”权威性专业辞书《中国烹饪辞典》…  相似文献   

7.
提到粥,就一定要说到清代美食家袁枚。他深谙烹粥之道,描述得极其精准到位:“见水而不见米,非粥也;见米而不见水,亦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粥和药粥,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好几千年,是一种十分实惠的食品。传说在远古时代的黄帝,发明了“烹谷为粥”。粥不仅是人们饭腹适口的饮食品种,还是中国民间的互赠亲友的礼品。北京风俗有“杂豆米粥,互相馈送”的习惯。甚至庙宇中也有以“佛粥”招待香客之举。古时帝皇还赠大臣以粥,作为笼络人心的手段。汉宣帝诏令儒生诵读《楚辞》,“每一诵即与粥”,晋代皇帝召儒生学者,说道论经,也以粥相待。唐明皇常以“防风粥”赠文人学士。  相似文献   

9.
钱国宏 《烹调知识》2011,(10):22-22
今年83岁的刘玉福老人家住辽南刘家村。老人虽说身处农家院,却是养生有道:他在坚持锻炼的同时,还“发明”了一套食疗养生法——“四季养生粥”,一年四季多以粥为主食,还根据季节的不同,煮出了不同的粥。  相似文献   

10.
翡翠鸡粥     
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淮扬菜“翡翠鸡粥”曾受到了与会各国首脑的喜爱。2001年除夕,中央电视台在青岛举办全国四城市除夕电视烹饪大赛时,点名要扬州烹协派淮扬菜名厨前往制作“翡翠鸡粥”。“翡翠鸡粥”吸取了淮扬传统名菜“鸡粥蹄筋”中最精华的部分———鸡粥的制作,并根据营养平衡的原则,在鸡粥里加入了嫩蚕豆泥,就此一变,便使鸡粥色泽碧绿,犹如春天的绿色大地。故此菜也被称作“大地回春”。“翡翠鸡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营养价值极高。下面就介绍“翡翠鸡粥”的制法。原料:鸡脯肉150克摇猪肥膘肉50克摇嫩蚕豆瓣100…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相传这一节日的由来,与西周司 氏修木锋禁火有关。但大多史料认为,这一习俗源于介子推绵山焚骸。因此,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于寒食日断火吃“冷食”(即只有在寒食前将食物煮熟,然后冷吃)。 寒食节食俗两千多年来不断发生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其演变过程大致是这样:从先秦至汉三国,寒食节这天平民百姓皆吃粳米煮粥,粥煮得较稠,并放冷后吃,故名“冷粥”(又名“干粥”),但有钱人家吃的则是醴酪加杏仁煮的粥。大约从南北朝至唐宋这一时期,寒食节人们开始吃“麦粥”,主要是以…  相似文献   

12.
粥,世界各地都有.中国人吃粥,已有悠久的历史.据《汲冢周书》所言:“黄帝始烹谷为粥”,而且“以粥为食,自天子达于庶人.”我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粥.有的为药用,有的为度饥荒,有的为应时节.时节粥又有两种:一为“口数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夜用赤豆煮成,一家大小均得分食,所以叫口数粥;二为“腊八粥”,是农历十二月八日以菜果入米煮成,因为在腊八日,故名.  相似文献   

13.
从日本的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起,日本的民间就流行喝七草粥的习俗。在正月初七那天,很多日本人把七草(即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熬成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粥喝。日本有句谚语说,“喝七草粥可祛病防灾”。他们相信,如果在正月初七这一天喝了“七草粥”,就一年都不生病。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的日本经济相当落后,人民生活还没有达到温饱的水平,过年过节难免暴饮暴食,极容易造成肠胃胀满,这个时候喝“七草粥”,能消食、他积,这是符合医学道理的。同时,节日期间人们的活动比较少,运动也相对不足,容易造成体内机能失调,这就需要补…  相似文献   

14.
广州西关是老广州的城市中心,在这里产生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其中“及第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及第粥是三元及第粥的简称。  相似文献   

15.
宗和 《美食》2009,(5):17-17
温州老板林如新坚持义务施粥65天后被迫停止。因为4月1日,义乌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到施粥摊检查,并口头提出了一些存在问题,“一是施粥人员没有健康证;二是如何保证碗筷的消毒。”(《东方早报》4月7日报道)  相似文献   

16.
winnie 《上海调味品》2011,(9):24-34,36-47
以茶入馔,不是现在才有,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食”的说法,原料里包含了茶的糕饼点心统统叫做“茶食”,用茶做的菜叫“茗菜”,加了茶的粥叫做“茗粥”。秋季天气干燥,而茶菜滋味平和,可以缓解秋燥。  相似文献   

17.
冬日鱼粥鲜     
刘锴 《烹调知识》2012,(1):71-71
鱼类食品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种比禽、畜肉类都要优越的动物性食品。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一股“鱼粥”热潮。寒冬时节,全家人围坐一起喝碗鱼粥,不仅解饥御寒,清除体内垃圾,起到健身增智之功,还可以使亲情像鱼粥一样滚热而可口。  相似文献   

18.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邀一二知己,到粥店坐坐。”优雅轻扬的音乐,精美脱俗的壁面、屏风,淡雅的方格桌布,室内装饰得古色古香,高雅而不华丽,屋顶的灯饰造型明快,店堂拾掇得明光水亮,鉴可照人,让人感到一份随意、自然、亲切。一张张餐桌前坐满了就餐的先生、女士,训练有素的服务生,足不停步的穿梭往来于客座间殷勤服务。几大类几十种口味的粥和各地名案名小吃任君选择,使食客无不从中吃出实惠、吃出激情、吃出情调、吃出浪漫。粥铺、粥吧正悄然兴起,成为一个新兴的部落。在鳞次伟比的商家店铺聚集处,一个硕大、醒目的“粥”字…  相似文献   

19.
济南依山傍水.济南人又以食面为主.所以济南人吃饭自然少不了要有喝的.粥便是其中一种。济南的粥如龙山小米粥、明湖荷叶粥都是上品.而粥中之首当数”甜沫”。“甜沫”是济南最具特色的大众粥类食品,老济南人又称之为”五香甜沫”。  相似文献   

20.
健康五色粥     
小宇 《饮食科学》2011,(3):60-63
所谓“五色粥”就是在粥里放入红、白、绿、黄、黑的各色食材,将其各自所具有的药效融入粥内。具有药效的各色粥通过激活肠内有益细菌,起到净化肠道血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