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下游发生在1855年的一次大改道,对上下游河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目前为止,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中的某些特点,还是与铜瓦厢决口以后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本文将从(1)决口以后下游泛区的河道变化及其影响,(2)黄河夺大清河后大清河河道的变化,(3)决口对上游河道的作用,(4)近百年来大堤决口地点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意义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古今的联系,以及如何在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工作中,吸取河道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清代铜瓦厢改道前的黄河下游河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今河南省兰考县北部决口,酿成著名的铜瓦厢改道,结束了七百多年黄河南流的历史。本文就铜瓦厢改道前的黄河情况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黄河下游地图上可以看出,黄河自西向东而来,在河南省兰考县北面发生剧烈转折,拐向东北直趋渤海。这一河势的突变是怎样产生的呢? 130年前的黄河河道,是自今兰考向东南延伸,经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江苏的徐州、宿迁等地至清江市与淮河汇合后注入黄海。这条河道自明代万历年间基本固定后直至清代后期,约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泥沙大量淤积形成了悬河,有的地方竟高出地面10米以上,岌岌可危。由于河政腐  相似文献   

4.
铜瓦厢改道是黄河变过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分析黄河下游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从构造运动对河流流路,河势演变,河道淤积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新构造运动对明清故障稳定的影响及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质背景,以期为当前下游河道整治中重视地质险段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杰 《人民黄河》2021,(10):后插5-后插6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历史文献中也常见黄河自昔为中国患之类的记载.黄河之所以为患,是因为其河水泥沙含量大,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所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面对黄河水患,中国历代王朝都将黄河治理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之大政.清咸丰五年( 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决口,由于当时...  相似文献   

6.
黄河沁河口至铜瓦厢(现在的东坝头附近)河段长130公里,已行河500余年。在明清时代,较大洪水就要漫滩,偎堤行洪。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改道东流后,由于河道的溯源冲刷,一般洪水不上高滩,仅1933及1958年大洪水在局部地带上水。由于黄河逐  相似文献   

7.
结合当时决口时的实际情况,对口门采用临时封堵与永久复堤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抗洪抢险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悬河决口灾害的风险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新民  夏佳  罗国煜 《水利学报》2000,31(10):0066-0071
本文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和方法,对黄河下游河南境内的若干河段进行了决口灾害的风险评价。结果发现,鹅湾-渠村河段发生决口灾害的风险最大。文中的分析结果可为黄河下游悬河治理的优化决策、重点治理河段的科学确定提供重要依据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到的泥沙、潮汐、波浪和地形资料,对永定新河河口泥沙特性、泥沙来源和泥沙运移特性进行分析,在分析水流动力、泥沙起动和运移的基础上,对河口海域冲淤演变分析,初步揭示了永定新河口冲淤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发育高原草甸、牛轭湖群、沼泽和月牙泉等类型的湿地。100年来,黄河源各种湿地发生了剧烈变化。通过野外调查分析和实验,对黄河源各种湿地演变规律、草原沙漠化及其治理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年,高原草甸大面积萎缩、沼泽地大片疏干,而牛轭湖群仍然遵循着裁弯生成、淤积消亡和再裁弯生成的自然演变规律;黄河源大坝建设抬高地下水水位,使黄河源沙漠出现大片月牙泉;黄河源农牧业开发引发大片草原沙漠化,可利用风动沙特性进行治理,如引入河流阻断沙漠入侵,或改变风动沙颗粒级配固定沙丘、绿化沙漠。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实体模型试验,分析了北洛河下游改道后新河道的稳定性及对老河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5年水沙系列作用下,新河槽发生溯源淤积,与干支流水沙过程相适应后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滩地淤积抬升,试验后断面形态变得宽浅,但河槽仍有一定过流能力;河床比降变缓,对改道口以上老河道的影响长度为7.5 km;新河道流路有向微弯发展的趋势,河势基本稳定,与原有河道的演变特征相近.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水沙变化条件下黄河宁蒙河道萎缩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龙羊峡水库运用后,改变了出库的水沙过程,使得进入宁蒙河道年均水沙明显减少,年内分配发生变化,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水沙变化导致宁蒙河道同流量水位抬升,河床持续抬高,主河槽淤积萎缩,过流能力降低。为缓解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现状,建议加大上游多沙支流治理力度,保障一定规模的输沙水量,尽快开展龙刘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相似文献   

13.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我国黄河下游治理方略的演变,着重介绍了黄河下游治理的最新科研成果——流域分区治理新方略.新方略将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的流域空间依次划分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湿地等功能区,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技术手段实施滩区再造,建设嫩滩、二滩和高滩,以达成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山东黄河阳谷县陶城铺至垦利县渔洼弯曲性河段在纵向及平面上的河势变化情况,从流量变化、河道整治工程总体布置及浮桥及跨河建筑物的影响3方面,分析了河势变化原因,就河势变化原因提出了治理原则及措施,并对未来河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治理工作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一部黄河治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在介绍黄河流域基本概况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黄河治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理清了黄河治水的基本历史脉络,总结了黄河治水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代表性观点;分别以治理思想和治理目标为主线,系统梳理了黄河现代治水的相关研究进展。结合新时代特点及其对黄河治水的需求,提出了面向新时代需求的黄河现代治水方略,包括治水思想、治水战略和治水布局三方面,并对黄河现代治水研究作了展望。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灌溉渠道决口的原因很多,笔者从事农田水利工作多年,现将渠道决口的原因及防止措施总结如下。 一、管理不完善,乱扒乱放 有的用水户任意在渠道上开口,堵口时没有按规定的标准和质量要求堵好,或私自安装放水管,管的周围没有回填夯实,造成漏水后溃决;有的用水农户放水过程中在渠道内任意自行拦水,逼水浇高地。防止办法:加强渠道巡查,划段分工,落实责任制,对偷水、霸水、任意扒损口、破坏水利设施等不法行为按照《水法》和《黑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法规给予处罚。  相似文献   

17.
蔡蓉蓉 《河北水利》2012,(12):42-43
历史上,黄河被称为中国之忧患,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口泛滥区域,北至天津,南达江淮,波及面积25万km~2,给冀、鲁、豫、皖、苏广大地域上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面对肆虐的洪水,沿黄人民曾把修筑堤防作为抵御水灾的主要手段,所以黄河大堤的修筑源远流长,并且经历了复杂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黄河夺准,给淮河流域带来了深重灾难。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淮河得到了有效治理,待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再建成后,淮河流域百车安澜的局面将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人民黄河》2016,(9):4-7
以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1956—2011年径流量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年内、年际径流量的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极大熵谱分析法对径流量序列的趋势性和周期性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径流量年内分配差异明显,径流量主要集中在7—10月,7—10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60%;2研究时段内丰水/特丰年份占整个序列长度的48.21%,年径流量极值比为3.08,径流量呈微弱减小趋势,有利于黄河上游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3黄河上游径流量存在28、8、5 a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20.
简要总结了黄河小北干流"揭河底"及下游二级悬河等典型河床演变现象的相关研究成果。河床层理淤积及黄河特有的水沙条件是"揭河底"形成的前提,高含沙洪水期间水流作用于胶泥块以后引起上下表面脉动压力波传播速度不同而形成的瞬时上举力是发生"揭河底"现象的直接原因;黄河高含沙洪水期间河道横向输沙的极不平衡是逐步形成二级悬河典型横断面形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