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籽油的精制与食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秦玉楠 《中国油脂》1995,20(2):43-44
茶籽油的精制与食用成都化学制药厂(610072)秦玉楠茶树所结的茶籽,其含油量在20%一25%之间,将其焙干后压榨所得的油称为茶籽油。现将茶籽油的精制工艺和用作食用品的质量介绍如下。1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外观:清彻透明,略带茶叶的涩香气味色泽:...  相似文献   

2.
茶叶籽油即茶叶树籽榨得的油脂,各地称茶叶树籽油、茶叶籽油、茶籽油、茶油的皆有,本文暂名茶叶籽油(以下同)。1988年,湖南省临湘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从外地购入一批茶叶籽油,由于茶叶籽油  相似文献   

3.
添加茶多酚对茶籽油酸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抗氧剂,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本实验以茶多酚为添加剂,考察了紫外光、温度、CuCl2和KClO3对茶籽油酸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别用紫外光辐射和90℃加热7h,添加茶多酚茶籽油的酸值比不加茶多酚分别低22.8%和12.06%;用0.08mol/LCuCl2和KClO3氧化7h,添加茶多酚茶籽油的酸值比不加茶多酚分别低3.63%和7.63%。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籽作为茶叶生产的副产物,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被大量废弃。普洱茶籽油具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特点,是一种优质的木本植物油。对普洱茶籽制油工艺技术、普洱茶籽油的理化性质、毒理学研究情况,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说明云南普洱茶籽油无毒无害,符合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是一种值得大力开发的高山木本植物油。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油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初步研究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茶籽油的工艺,探索在不同时间、压力、温度条件下对茶籽油提取率影响,结果表明,当萃取时间 l.5小时,压力 35MPa,温度55℃,水分3%左右,即可获得90%以上提取率,且用此法萃取茶籽油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茶籽油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比较了几种产地的茶籽,其含油率为18%~22%,通过分析,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6.31%、油酸45.54%、亚油酸37.95%,维生素E(α)46.8mg/100g,是营养价值极高的特种油脂。还对茶籽油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脱色、脱臭、脱水可得到食用级的茶籽油,有广泛的开发前途。  相似文献   

7.
对7个省份的山茶籽原油、化妆品级山茶籽油和食用级山茶籽油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GC法分析山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级别的山茶籽油主要在色泽、酸值、过氧化值上有差异,以化妆品级山茶籽油色泽最浅,酸值最低;共鉴定出5种主要脂肪酸组分,分别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主要脂肪酸成分均为油酸,而亚麻酸含量都很低;山茶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决定山茶籽油品质的差异,可将山茶籽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作为鉴别其产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探索茶籽油特征风味物质。以物理压榨、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茶籽油中风味物质以醛类化合物为主,壬醛和辛醛是其主要成分,烯烃类、酮类等其他成分受加工工艺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物理压榨茶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明显高于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溶剂浸提茶籽油中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是三者中最低的。根据关键挥发性物质聚类分析结果,E-2-辛烯醛和辛醛对茶籽油风味影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油茶籽油主要特征成分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采自我国油茶籽主产地95个油茶籽和87个成品油茶籽油样品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纯仁率为57.5%~71.8%;含油量(干基)为39.6%~65.3%.提取油茶籽油的皂化值(KOH)、碘值(Ⅰ)分别为178.0~197.7 mg/g和79.3 ~97.3 g/100 g,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181.0~188.0 mg/g和82.0 ~86.0 g/100 g.提取油茶籽油和成品油茶籽油中占主要组分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几乎一致,提取油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7.1% ~9.6%,硬脂酸含量为1.6% ~3.3%,油酸含量为77.2% ~ 83.6%,亚油酸含量为5.4%~9.8%;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3.9%~9.1%,1.0%~4.6%,74.3%~83.6%和7.0%~15.0%.根据上述数据可确定油茶籽油国家标准的特征指标和限量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分离法,测定了我国26个主要茶树品种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比例。结果表明,组成茶籽油的脂肪酸有软脂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亚麻酸(C_(18:3)、豆蔻酸(C_(14:0)和棕榈油酸(C_(16:1))等7个组分,其中棕榈油酸属首次发现。其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因品种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组成比的范围如下:软g旨酸15.79±1.03%,硬脂酸2.64±0.64%,油酸56.0±2.92%,亚油酸24.11±2.67%亚麻酸1.31±0.21%,豆蔻酸和棕榈油酸为痕量;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为(18.51±1.46):(81.49±1.46)。 从脂肪酸组成表明茶籽油的不饱和程度比较高,与常用的食用植物油脂比较,它非常相似于油茶油、油橄榄油和花生油,它比油橄榄油和油茶油更富有亚油酸,因此从医药和营养学观点考虑,茶籽油是适宜的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11.
加工工艺对山茶籽油理化品质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加工工艺(传统压榨、压榨-精制、精炼)制取山茶籽油,对不同工艺山茶籽油的理化品质、脂肪酸组成、感观品质、微量活性成分以及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工艺山茶籽油中,精制油在保留山茶籽油固有风味的同时,其酸值、过氧化值和色泽较压榨油有所改善;精制油总酚、植物甾醇、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精炼油的2.37、1.06、1.24倍,但其氧化稳定性不及精炼油。山茶籽油的精制工艺仍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评估茶籽油在不同温度和气体环境下的储藏稳定性,分析其质量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茶籽油的甘油三酯结构稳定性下降,氧化程度加深。然而,经过CO2和N2气调处理后的茶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显著降低,证明气调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甘油三酯结构的破坏。此外,在高温条件下,茶籽油中的生育酚、油酸和亚油酸损失严重,而气调处理可以保护上述活性物质不被破坏。因此,低温和无氧气调处理将是茶籽油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详细介绍了山茶籽油压榨法和浸出法的生产工艺过程,并对其脱蜡(脂)生产工艺及设备要求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山茶籽油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茶籽油是一种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成分,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预防肥胖等作用。近年山茶籽油因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备受人们关注。然而,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在山茶籽油中掺入低价食用油欺骗消费者,扰乱其市场秩序。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山茶籽油的良性发展,研究者必须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鉴别其真实属性。本文综述各类检测方法在鉴别山茶籽油真实属性中的应用现状,如理化分析法、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并根据当前鉴别方法存在的缺陷,对未来分析山茶籽油真实属性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食用植物油的掺杂掺假检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无溶剂体系中超声波辅助脂肪酶水解茶叶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获得最佳酶解条件为:油水比2∶3(g∶m L),加酶量为茶叶籽油质量的4.5%,缓冲液初始p H 8.5,超声波处理温度50℃,搅拌转速300 r/min,反应时间19.5 h。在此条件下,茶籽油的水解率达到72.25%。对其进行了表观动力学研究,测得超声波辅助脂肪酶水解茶叶籽油的米氏常数Km为0.053 m L/g,表观活化能Ea为14.05 k J/mol,比无超声波辅助酶解的Km=4.556 m L/g和Ea=30.73 k J/mol均降低,说明超声波能促进茶叶籽油的酶解。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含量分别为62.62%和70.52%;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成分差异主要在于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湿提油茶籽油的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高于热榨油茶籽油,糠醛含量(1.96%)远低于热榨茶籽油(11.18%);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样品间相似度分析比较,两种工艺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差异明显。湿提油茶籽油可能具有比热榨油茶籽油更柔和的风味和更安全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产地、不同类型、不同工艺和不同质量的茶籽油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鼻技术获取茶籽油的风味信息,结合Loading负载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等对电子鼻传感器数据进行解读。通过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ED)、马氏距离(?markov distance,MD)和判别函数法(discriminant function method,DFA)对未知样品进行鉴别,以期建立不同茶籽油的快速、准确鉴别方法。结果表明:加工工艺极大地影响了茶籽油的气味差异,电子鼻响应值雷达图及Loading负载分析均表明W1S、W1W、W2S、W2W传感器对茶籽油样品具有较好的响应值,通过ED、MD、DFA可以识别不同类型和不同质量的茶籽油。基于PCA的LDA可以有效的鉴别不同类型的茶籽油,模型准确性高,其确定性大于99%。电子鼻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快速、有效鉴别不同的茶籽油并为茶籽油掺伪的快速鉴别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茶籽油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对茶籽油营养价值的认识,介绍了古代医书中茶籽油的功效、民间对茶籽油的认识、国际上对茶油籽的认识、茶籽油的营养成分、茶籽油对膳食平衡的作用及茶籽油的保健功能,说明茶籽油是一种营养、卫生、具有保健功能的优质食用油。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机溶剂法和超临界CO2流体法提取茶树籽油,并对这两种方法提取的茶籽油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和不同时间的加热贮存实验,分析利用不同方法提取的茶籽油的主要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用超临界CO2流体法萃取的茶籽油具有较高的碘值,较低的过氧化值和酸值。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超临界CO2法萃取的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石油醚萃取的茶籽油。加热贮藏实验中,两种方法提取的茶籽油均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精炼前后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茶籽油总体风味的贡献。结果表明:粗榨茶籽油和精炼茶籽油中均检测出6种脂肪酸,主要成分是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精炼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略有提高;醛类物质为粗榨茶籽油和精炼茶籽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精炼后茶籽油中酯类相对含量增加了3倍以上,杂环类化合物百分比从3.52%下降到1.62%,酮类化合物从2.33%下降到0.11%。总之,精炼可以提高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产生大量酯类化合物,并对茶籽油果香起到衬托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