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分别介绍了传统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缓粘结预应力体系的特点,阐述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研制及生产工艺,通过对缓粘结预应力梁进行荷载试验并与无粘结预应力梁作对比分析,验证了缓粘结预应力构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工程施工的特点,分析了其适用范围,依据缓粘结预应力筋的作用机理,对其施工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进行了分析,并说明了其材料与机械配备规格,指出该施工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7.
为研究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对3根截面尺寸相同、普通钢筋配筋相同、预应力不同的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不张拉、不锚固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荷载-位移关系、裂缝分布规律、最大裂缝宽度随荷载的变化规律、钢绞线内的应力大小、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等,与不配预应力筋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和配筋相同的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表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性,粘结强度与混凝土咬合处剪切破坏强度相吻合;利用粘结作用和一定传递长度,不张拉、不锚固钢绞线预应力可以达到1 100MPa以上,考虑承载力检验系数后钢绞线应力设计值可取800MPa;不张拉、不锚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曲裂缝分布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基本相同,破坏时端部产生的钢绞线滑动引起沿钢绞线方向的裂缝,进一步证明粘结破坏是混凝土的剪切破坏而非粘合剂破坏。 相似文献
8.
9.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由于预应力筋孔道设置和灌浆作业的质量不易保证,常给结构的安全带来一些隐患;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减少了预应力筋孔道设置和灌浆作业的一些隐患,又由于该工艺预应力筋所占空间较小,布筋作业中已确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故可满足在较狭窄的空间内布筋的要求;但因其在极限强度上比有粘结预应力构件弱30%左右,且预应力筋自由滑移使应变沿全长大体均等,易造成预应力筋和端锚的疲劳,混凝土构件受力开裂时的裂缝数量少且裂缝宽度大等不足。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研究概况和特点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对… 相似文献
10.
王涛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3,(8):109-111
为了提高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传统有粘结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存在问题为背景,介绍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发展状况,并通过与传统预应力技术的比较分析,探讨其优势和应用前景。分析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发展历程,提出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观点,认为其具备更优越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通过研究结果的呈现和分析,论证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优越性,研究表明,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进步,对建筑工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和促进建筑工程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煤矸石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试验得到的非自燃煤矸石混凝土的棱柱体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的特点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相应计算表达式,并对设计取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MTS液压伺服系统对C30、C35两种混凝土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单轴抗拉试验.系统研究了应变速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应变速率下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强度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受拉弹性模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6.
使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结构加固时,新老砂浆粘结性能是加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通过粘接抗拉强度的试验,研究基底砂浆强度、干湿情况、粗糙程度等因素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低温条件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辽宁锦州拟建地下储库工程现场钻取典型花岗岩岩芯,进行不同冻结温度(-10 ℃~-50 ℃)和不同含水状态(干燥和饱和)的单轴及三轴压缩试验,分析岩石的变形破坏规律、干燥和饱和状态抗压强度以及三轴剪切强度参数c,j 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 无论干燥还是饱和试样,微风化花岗岩单轴及三轴抗压强度随着低温温度的降低而提高,但呈现非线性增加的趋势,得到花岗岩抗压强度随低温温度变化的非线性关系拟合式,并认为微风化花岗岩存在一个抗压强度趋于稳定的温度界限值,此值约为-40 ℃;(2) 微风化花岗岩在干燥和饱和条件下,黏聚力c值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干燥条件下尤为明显。干燥条件下,微风化花岗岩内摩擦角随低温温度降低变化较小,摩擦角基本保持在57°左右,饱和条件下,微风化花岗岩内摩擦角随温度降低而增加, 由-10 ℃~-50 ℃增长幅度约为3.43%。该研究成果可为液化天然气(LNG)的低温地下存储提供一定的力学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