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贵州省药用植物香薷新鲜地上部分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水溶液法制备香薷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其包合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包合工艺为:投料比为挥发油∶β-环糊精=1∶6. 31(m L∶g),包合时间242 min(4 h),包合温度59. 8℃。利用UV、IR、DSC和电镜扫描(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香薷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研究可为贵州省药用植物资源香薷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东化工》2021,48(11)
目的:研究β-环糊精包合香茅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方法:采用饱和β-环糊精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合物中挥发油含量并考察方法学稳定性,通过正交实验法测得挥发油包封率、包合物收率,再将2个指标综合考察评价包合效果。结果:包合的优选工艺是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为1∶8(mL∶g),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3 h。结论:此工艺使挥发油固体化,制备工艺稳定性良好,便于制剂和扩大生产。  相似文献   

3.
陈学福  李刚刚  史高峰 《应用化工》2011,40(8):1354-1356
研究了叶黄素与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以及包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叶黄素与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叶黄素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2,包合时间4 h,包合温度35℃。叶黄素经β-环糊精包合后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了97.4倍,增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得到了β-环糊精(β-CD)与RDX,HMX的最佳包合比为1∶1;采用饱和溶液法对β-环糊精与含能材料RDX,HMX进行包合,得到了β-环糊精与RDX、HMX的固体包合产物;通过测定固体产品的X-射线衍射,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声法制备了假性紫罗兰酮β-环糊精包合物。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β-环糊精对假性紫罗兰酮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假性紫罗兰酮与β-环糊精质量比1∶4,包合温度40℃,超声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假性紫罗兰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达到83.89%。验证试验表明,该工艺切实可行,重现性好。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6.
丁香为一种常用中药,用以未开放的花蕾(公丁香)为胜,其有效成分以挥发油为主,具有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的功效,为治寒呕逆之要药。但挥发油的稳定性差,易于在中药制剂的生产和储藏过程中散失,影响药效。因此,如何保持丁香挥发油的含量是保证丁香的质量的关键。关于丁香中挥发油的文献有很多,大多提到了丁香中的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水蒸气蒸馏法;二、乙醚提取法;三、溶剂回流法。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和方法本身的原因,在这里只采用第一种方法加以提取。本实验用丁香挥发油与β-环糊精包合制成包合物,以防止丁香挥发油在制剂过程中的逸出,提高其稳定性,实验对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正交优选,同时对包合前后挥发油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通过正交实验法考察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发油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为:最佳提结取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3小时,加水量12倍,提取时间4小时。以及用β-环糊精包合工艺对丁香挥发油的成分稳定性的影响,结论为:β-CD为1:7,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20min。这对利用丁香中的挥发油及其提取工艺的优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生姜挥发油难溶解且有刺激性的问题,实现挥发油微粉化,制备了生姜挥发油β-环糊精微球。先将β-环糊精(β-CD)制成微球,后加入生姜挥发油密封后包合洗涤干燥得生姜挥发油β-CD微球包合物。用显微、红外、热重差示扫描对其进行检测比较,结果显示β-CD微球制备与β-CD微球包合生姜挥发油均成功。该法切实可行,可实现挥发油微粉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红豆蔻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以加水倍数、浸泡时间及提取时间为因素,利用效应面法优化红豆蔻中挥发油提取工艺。结果:二指标与因素的关系均适合采用二项式方程拟合(r=0.9575,P0.0001);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偏差小。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用于优化红豆蔻的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可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硫酸亚铁-β-环糊精包合物,紫外分光光度法表征了包合物的形成,并用循环伏安法进一步证实β-环糊精和硫酸亚铁的主客体包合作用。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了硫酸亚铁-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比,并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硫酸亚铁可形成包合物,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为57.74L/mol。  相似文献   

10.
包合物技术是指一种分子提供它的部分或全部空穴结构,去包合另一种分子的技术。两种分子有主客之分,前者称为主分子,后者则为客分子,它们常见的包合比是1∶1。采用恰当的包合技术制备的包合物可以改善客分子诸多性质。近年来,有关于环糊精包合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多,其应用也日趋广泛,其中最常用的包合材料是β-环糊精。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因素实验对甘松挥发油提取的不同因素进行研究,得出提取挥发油最佳工艺为:投料量为70%,加8倍量水,提取10小时;采用正交实验对挥发油包合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优选出最佳的包合工艺为:挥发油:β-环糊精:水=1:6:60,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1小时。  相似文献   

12.
光皮树籽油的微波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波提取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探讨提取条件对光皮树籽油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光皮树籽油的提取得率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溶剂>微波功率>固液比>萃取次数。最佳提取工艺:40 g 光皮树籽,提取溶剂石油醚,固液比为1∶3(g∶g),微波功率 800 W,提取5次,每次1 min。此时光皮树籽油的提取得率可达 8.11 %。该工艺流程为光皮树籽油提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墓头回中挥发油成分提取工艺优化条件。方法:分别通过提取溶剂,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单因素考察其对墓头回中挥发油成分提取量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墓头回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墓头回中挥发油成分在以正庚烷为溶剂、料液比为4︰1、回流3小时提取成分有效含量最高,且成分较为复杂,含有柠檬烯,龙脑,β-蒎烯等挥发油成分。结论:通过提取工艺优化条件得到墓头回提取物中柠檬烯,龙脑,β-蒎烯等挥发油成分较为合理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4.
正交实验优选青皮挥发油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中药青皮中的挥发油.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以粉碎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优选了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对青皮挥发油的提取有极显著影响(P<0.01),粉碎度影响显著(P<0.05),浸泡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粉碎过80目筛,浸泡2 h,提取7 h.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5.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细辛挥发油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确定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6 (g∶mL)、超声时间36 min、超声功率160 W,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细辛挥发油提取率为3.374%.超声辅助提取工艺能够用于细辛挥发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以艾叶挥发油提取率为考核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浸泡时间、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对艾叶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艾叶挥发油的共水蒸馏提取工艺,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艾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来评价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1.5 h、料液比1∶10(g∶mL)、提取时间4.5 h,在此条件下,艾叶挥发油提取率最高,为0.83%。当艾叶挥发油浓度为80 mg·mL~(-1)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39.12%。表明艾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用正交试验法对沉香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以挥发油得率和乳化比值为指标,考察影响挥发油收率的因素并得出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发现沉香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粉碎成粗粉过10目筛,加入6倍量的水、浸泡8 h、提取8 h。此提取工艺适合实验室及小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8.
Black cumin and hazelnut oils were subjected to a heating process in a microwave oven for a duration of 2, 4, 6 and 8 min at a constant frequency of 2450 MHz and a power of 0.45 kW. The ultraviolet absorption and volatile products of the oil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during the processes.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s obtained show that K232 and K270 parameters reach values of 4.69 and 1.30 for black cumin oil, 3.22 and 1.75 for hazelnut oil, respectively with the increment of heating time. The headspace SPME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volatile compounds extracted from black cumin and hazelnut oils being exposed to the microwave heating process. The SPME–GC/MS method allowed the detection of 17 identified volatile compounds (hexanal, α‐thujene, α‐pinene, sabinene, β‐pinene, 2‐heptenal, α‐terpinene, limonene, p‐cymene, γ‐terpinene, E‐2‐octenal, nonanal, 4‐terpineol, thymoquinone, E,E‐2,4‐decadienal, α‐longipinene and isolongifolene) in black cumin oils. Of the products, hexanal, 2‐heptenal, E‐2‐octenal, nonanal and E,E‐2,4‐decadienal were determined to be the predominant volatile oxidation products. In fact, the hexanal was found as a major volatile oxidation compound and reached a local maximum point of 7.41 × 106 AU at the end of heating. On the other hand, only 8 volatile oxidation products (hexanal, heptanal, 2‐heptenal, nonanal, E‐2‐decenal, E,Z‐2,4‐decadienal, E,E‐2,4‐decadienal and E‐2‐tridecenal) were identified in hazelnut oil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heat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 observed, it is reasonable to conclude that the nonanal content dramatically increased at the end of heating and reached a value of 9.22 × 106 AU.  相似文献   

19.
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实验优化陕产长春七挥发油的超声提取工艺,并考察了长春七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确定长春七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乙醚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53 (g∶mL)、超声时间20 min、超声温度26℃,在此工艺条件下,挥发油提取率为13.639 2%,与理论值相差0.002 4%,说明此方法可行。长春七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有较高的清除率,且随着浓度增大清除能力增强,长春七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线性范围在1.4~1.8 mg·mL~(-1)为最佳,长春七挥发油清除ABTS自由基线性范围在2.5~3.5 mg·mL~(-1)为最佳。为进一步有效开发利用陕西太白七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高良姜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慧珍  杨丹 《广州化工》2010,38(3):93-95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高良姜挥发油的效果,为高良姜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高良姜挥发油,用气一质谱联用仪(GC/MS)对高良姜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不同方法提取的挥发油外观性状和产率不同,其挥发油样品的峰的数目也有明显差别。结论水蒸气蒸馏法存在不足之处,索式回流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