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橄榄油为研究对象,建立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和大豆油、玉米油、橄榄油的三元复配模型,利用气相色谱技术(GC)和共有模式法,建立四种纯油脂脂肪酸的标准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分析;再利用GC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建立的四种纯油脂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能量化地反映不同油脂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选择四种植物油中含量较高的棕榈酸(5.88%~10.72%)、硬脂酸(2.31%~4.57%)、油酸(15.04%~77.45%)、亚油酸(5.92%~53.67%)、α-亚麻酸(0.61%~6.71%)作为特征脂肪酸。根据相关性(R2>0.95)和显著性(p<0.01)分析,分别将油酸和亚油酸、α-亚麻酸和油酸作为两组三元复配模型的代表脂肪酸;通过对代表脂肪酸的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实例验证,两组复配模型验证RSD%分别小于8%和10%,表明该回归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反映了脂肪酸在不同组分植物调和油中的差异,可为食用油脂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温州地区市售的十二种食用调和油脂肪酸组成进行气相色谱(GC)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芥酸、亚麻酸和花生烯酸;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其中以油酸、亚油酸含量较高,有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但不利于长期储存,建议生产调和油时要充分考虑油脂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及区分不同禽蛋脂质脂肪酸组成,以7种禽蛋(鸡蛋、鸭蛋、土鸡蛋、鹅蛋、鸽子蛋、鹌鹑蛋和乌鸡蛋)为研究对象,利用GC-MS测定禽蛋蛋黄脂质脂肪酸组成;在提取脂肪酸共有信息的基础上构建指纹图谱,并通过脂肪酸指数和主成分分析(PCA)区分及评价禽蛋脂质。结果表明:7种禽蛋中共有脂肪酸为C_(14:0),C_(16:0),C_(16:1),C_(17:0),C_(18:0),C_(18:1),C_(18:2),C_(18:3),C_(20:4)和C_(22:6);以C_(16:0)为参考峰,计算共有组分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建立指纹图谱。方法验证及相似度分析表明指纹图谱构建效果良好。不同禽蛋脂肪酸组成可通过主成分分析来区分,其中C_(18:1),C_(16:0),C_(18:0)和C_(18:2)能够得到显著区分。脂肪酸指数计算结果显示:禽蛋AI指数0.27~0.47,TI指数0.83~1.08,其中鸽子蛋的AI(0.269)和TI(0.834)指数最低,具有最优的脂肪酸健康指数。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法(HPLC-ELSD)建立基于指纹图谱分析的低聚半乳糖成分比较与组分含量推算方法。采用该方法对11个匿名食品级低聚半乳糖产品进行含量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食品级低聚半乳糖产品组成接近,非有效组分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和乳糖构成;有效组分色谱峰个数1~2个,质量浓度范围为73.65~100.00g/100g,主要由聚合度大于3的低聚半乳糖混合构成,部分产品中有效组分仅为异乳糖。通过该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可实现对低聚半乳糖产品质量差异的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5.
对花生仁中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为花生的质量评价及原产地溯源研究提供依据。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对花生仁脂肪酸进行分析,并利用GC-MS技术确认指纹图谱中的特征指纹信息,进行相似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对4个省份的花生仁进行了测定,获得了包含16种脂肪酸的GC特征指纹图谱。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是实现花生的质量控制和原产地溯源研究的一种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GC)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对62个不同产地及不同品种的燕麦样品脂肪酸进行分析鉴定。以PCA得分散点图区分出14个皮燕麦样品。对其余48个裸燕麦样品通过聚类分析优选46个样品,采用共有模式法筛选出它们含有的11种共有特征峰,并构建裸燕麦脂肪酸标准指纹图谱。通过方法学考察,11种共有脂肪酸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RSD分别小于3.069%、4.249%和4.900%,符合指纹图谱的检测要求。相似度分析得出46个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9,表明所建立的标准指纹图谱具有高度的特征性、唯一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弥补了裸燕麦指纹图谱信息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谷物脂肪酸数据库,为谷物营养性脂质体鉴别技术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构建葡萄籽油脂肪酸的气相指纹图谱。方法以葡萄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GC方法分析不同来源、不同产地共计17批葡萄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确定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为葡萄籽油的主要脂肪酸,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版本)"建立了葡萄籽油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标准指纹图谱,对葡萄籽油与菜籽油、大豆油、米糠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棕榈油、稻米油等10种植物油进行相似度比较。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标准指纹图谱可以反映出葡萄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可为辨别葡萄籽油的掺伪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结合脂肪酸组成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大豆油、菜籽油及其不同比例的二元调和油的识别进行基础研究,并分析不同比例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油和菜籽油中,共检出脂肪酸组分17种,主要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亚麻酸为主。在以不同比例低芥酸菜籽油和大豆油调配的调和油中,脂肪酸含量随调和比例的改变而呈现一定趋势的增加或减小。结合脂肪酸组成,对所有的139个样品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大豆油和菜籽油可以互相实现区分,不同比例的调和油样品分布在调配的溯源样品之间,基本按照比例关系分布成一条直线。研究通过对菜籽油、大豆油及其不同比例调配的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它们之间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进行一些识别分析,为规范调和油的生产和保障公平有序的调和油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构建油茶籽油脂肪酸的气相指纹图谱。方法 以贵州产油茶籽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分析不同产地、品种及加工方式共计34批次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 确定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和亚麻酸为油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了油茶籽油气相色谱标准指纹图谱,并与菜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玉米油、米糠油、花生油、棕榈油和高油酸花生油等8种植物油进行相似度比较,除菜籽油和高油酸花生油因相似度大于0.95而无法与油茶籽油进行区分外,其余6种油脂均可识别为非油茶籽油。结论 通过对贵州产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可为纯茶油的真伪鉴别提供了一定的试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选择6?月龄滩羊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3?个部位肌肉为实验材料,进行挥发性化合物和脂肪酸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滩羊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建立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在滩羊肉中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15?种、醇类11?种、酮类9?种、酯类6?种、噻唑类2?种和呋喃类1?种,主要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壬醛、1-辛烯-3-醇、3-羟基-2-丁酮和乙酸乙酯。依据所建立的指纹图谱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部位羊肉样品进行分析,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贡献率之和达到了90%,3?个部位羊肉样本特征风味物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滩羊肉中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臂三头肌中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0.84、0.92、0.93,均接近于营养协会推荐人体摄入脂肪酸的组成比例1∶1。其中,背最长肌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臂三头肌,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羊肉风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几种市售花生食品的脂肪酸组成含量进行GC分析,结果表明其脂肪酸组成含量有所差异。花生类食品中主要脂肪酸组成为硬脂酸、油酸,其次为棕榈酸、花生酸、二十碳烯酸、山俞酸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营养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优化建立羊肉脂肪酸组成的测定方法,并分析不同产地来源的羊肉中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方法 利用气相-氢火焰离子化技术(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GC-FID)测定来自内蒙古、新疆、山东和云南4个产区羊肉的脂肪酸组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棕榈油脂肪酸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方法:使用GC-MS联用技术对12批次棕榈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建立共有模式。结果:12批次棕榈油所含的主要脂肪酸成分相同,确定了5个共有峰,不同批次棕榈油之间,各批次与对照图谱之间相似度均大于0.98。结论:棕榈油脂肪酸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可以用于棕榈油的质量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测定巧克力中脂肪酸组成和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氢氧化钾-甲醇甲酯化方法,将甘油三酯转化为脂肪酸甲酯,并使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行分析。结果以三油酸甘油三酯为模型化合物,确定甲酯化效率为99.8%。使用面积归一化定量方法,对市面上不同品牌、不同种类的5种巧克力进行分析。巧克力油脂中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范围分别为:25%~27%、32%~35%及30%~32%;反式脂肪酸含量范围为0.4%~1.1%(以油脂中含量计)。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适合巧克力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和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山茶油的主要组分,含量高低直接影响山茶油的品质。为探明市售山茶油的脂肪酸特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了19个山茶油、2个橄榄油、1个花生油、1个大豆油和1个菜籽油的脂肪酸。结果表明,山茶油中鉴定出9种脂肪酸,含量较高的主要有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Δ9))、亚油酸(C_(18︰2)~(Δ9, 12))、亚麻酸(C_(18︰3)~(Δ9, 12, 15));不同山茶油样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均达到国家标准的品质要求;单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81.1%,含量最高的QH高达84.2%,但HTT和ZX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实测值低于企业标准;山茶油与橄榄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可用来辨别山茶油的真伪。由此可见,市售山茶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产品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灵芝孢子油中甘油三酯进行分离,建立了灵芝孢子油中甘油三酯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利用该图谱对市售10个灵芝孢子油样品进行分析,发现1个可疑样品,通过与菜籽油等6种食用植物油甘油三酯指纹图谱的比较,初步判断可疑样品中混有大豆油,脂肪酸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进一步确认该可疑样品掺有大豆油。灵芝孢子油与食用植物油甘油三酯及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均有较大差别,两者相结合,不仅可以鉴别灵芝孢子油掺伪样品,并且可初步确定掺假种类,可为灵芝孢子油品质鉴定及掺伪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实验选取了10个不同品牌的螺旋藻产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螺旋藻产品脂肪酸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螺旋藻产品脂肪的提取并进行甲酯化反应,添加内标后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可用于绘制螺旋藻产品脂肪酸指纹图谱。指纹图谱可以从量的角度比较多个品牌产品脂肪酸特征组分的差异,其中生物活性物质γ-亚麻酸含量在12.3%~23.0%,相对差值高达61%。所建立的螺旋藻产品脂肪酸指纹图谱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评价螺旋藻相关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樟芝菌粉脂肪酸的组成,并建立其气相色谱-质谱指纹图谱。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 樟芝菌粉中油脂类成分,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脂肪酸组成;以棕榈酸为参照物,测定其指纹图 谱,并作相似度评价。结果:樟芝菌粉含33 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有18 种,占脂肪酸含量的75.29%;初步 建立了以11 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樟芝菌粉脂肪酸类成分指纹图谱。结论:为樟芝菌粉质量评价及其保健食 品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水飞蓟油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为水飞蓟油的科学评价及质量的有效控制提供新的方法。方法: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CP-FFAP色谱柱,程序升温的方式;水飞蓟油采用KOH/甲醇法甲酯化对其脂肪酸部分进行指纹图谱研究。通过GC-MS联用技术鉴定指纹特征峰,并分别用峰方式和全谱方式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建立了水飞蓟油GC法的指纹图谱,共标定了7个色谱峰。峰方式和全谱方式的指纹图谱各自相似度均高。结论:所建立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可作为水飞蓟油的质量控制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6种市售坚果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比较不同品种坚果间脂肪含量、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坚果中37种脂肪酸的含量,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坚果的平均脂肪含量为(55.6±0.86)g/100 g,变化范围为40.2~71.3 g/100 g,碧根果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坚果脂肪含量(P0.05);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77~95.47 g/100 g脂肪,平均值为(86.68±0.12)g/100 g脂肪,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4.53~22.19 g/100 g脂肪,平均值为(11.31±0.16)g/100 g脂肪(P0.05),东北榛子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84.34 g/100 g脂肪,而纸皮核桃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74.17 g/100 g;坚果中不含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结论坚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富含ω-6和ω-3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