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岩溶发育位置及程度等规律对现代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二维微动剖面探测方法开展灰岩岩溶区地层结构探测,获得关于隐伏岩溶洞穴发育规律的新认识。二维微动探测方法利用天然源面波的优势,不受人文居住环境干扰限制,在浅层地质结构探测方面凸显出优势。利用该方法研究覆盖区岩溶发育规律,在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内两处岩溶国家地下水监测井钻孔旁,通过钻孔孔内S波速度波速测试结果分析总结地层速度规律,同时二维微动剖面探测结果与钻探结果对比揭示,灰岩岩溶发育、不发育段的视S波速度分别为1 000~1 600 m/s,1 700 m/s以上,灰岩中溶洞的视S波速度为300~850 m/s,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进一步揭示坑边和霞鹤地区地下岩溶洞穴虽整体发育形态表现为层状,但其发育形式主要为岩溶管道型;区内岩溶深度达160 m,发育深度与地形起伏有一定相关性。基于2处试验区的总结性规律,分析了大湖盆地内另一微动测线处的岩溶发育规律并得到验证。由此可见,通过微动剖面结果与钻孔对比分析规律,可利用该规律以微动剖面结果为基础推测该区域其他无钻孔区域的岩溶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微动探测能较直观地探测覆盖型岩溶区地下灰岩溶洞的发育及空间分布情况,并可追踪分析岩溶的横向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遵义市仁江岩溶塌陷机制形成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勘察科学技术》2011,(4):22-25,56
贵州省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岩溶塌陷在贵州具有广泛性、群发性、复杂性、较难预见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自然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塌陷的数量和规模有增多的趋势.该文通过对遵义市仁江村岩溶塌陷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岩溶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时空分布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该岩溶塌陷的成因机理,进行了稳定性分区,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  相似文献   

3.
淮南煤矿区岩溶塌陷现状及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南矿区为例,结合区域地质条件,介绍了矿区岩溶塌陷现状,并对岩溶塌陷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层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等对岩溶塌陷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岩溶地区进行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破坏地基岩 (土 )层的平衡条件和地下水动力条件 ,从而诱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该文分析了人工挖孔桩、钻 (冲 )孔桩等不同类型的桩基础施工工艺在岩溶发育地区诱发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机制 ,并针对不同的成桩工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动力条件 ,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豫南大别山区下古生界地层以变质岩、沉积岩为主,因气候、地形条件限制,岩溶塌陷发育微弱.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发生了多起灰岩分布区岩溶塌陷灾害,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但在条带状大理岩分布区发生的岩溶塌陷未有报道.某镇某地一带大理岩脉长约2600m,宽度100~300m,却发生了危害程度较大的岩溶塌陷灾害.通过地质灾害应急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特别是极端干旱和强降雨事件呈现不断增多增强的趋势,已成为岩溶区诱发大型岩溶塌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典型极端气候事件诱发岩溶塌陷的分析,岩溶塌陷动力条件对极端气候响应迅速,极端气候导致地表径流灌入式补给岩溶含水层,使下伏地下河系统径流速度、水气压力发生急剧变化,进而导致溶洞及充填物发生突发性失稳破坏,产生水击(气爆)、地震等效应,最后导致溶洞顶板发生大规模垮塌、地面塌陷产生。  相似文献   

7.
张凡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5):290-290,293
通过阐述广州地区碳酸盐岩地区具备形成岩溶地面塌陷的三个要素,说明近年来广州地区发生的多起地陷、地裂的地质背景。唤起人们对广州地区碳酸盐岩地区岩溶灾害的重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通过收集资料、结合物探、钻探等手段,对李家湾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地质环境、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李家湾地面塌陷形成机制与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类工程活动是武汉市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诱因。以武汉市洪山区毛坦港某小区岩溶塌陷为例,分析其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研究认为,该岩溶塌陷形成于下伏碳酸盐岩中岩溶发育且上覆盖层具“上黏下砂”二元结构的区域,属岩层顶板破坏—垂直渗压致塌模式的产物。对于该类岩溶塌陷,建议重点采取钻探前合理布孔、钻探中加强护壁与监测、钻探后及时封孔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地下工程建设中岩溶覆盖区土地的稳定性,设计了圆柱状岩溶塌陷土体模型,根据岩溶覆盖区土体所处的地质条件,将稳定性工况分为了4种。以某地区的岩溶塌陷为例,将岩溶塌陷分为岩溶水漏失和降雨行两类,结果表明:降雨初期覆盖层土体的稳定系数下降很快,后面逐渐放平缓。当覆盖层土体真空负压超过40kPa且长时间处在降雨状态时,土体会发生塌陷,得出所研究地区的岩溶塌陷主要原因为长时间降雨与持续真空负压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开展四川省巴河流域地质灾害的调查,共获得了崩塌地质灾害点11处,其中平推式崩塌为5处,占总崩塌数的45%。研究显示该类型的崩塌具有平推式滑坡相似的特征:坡体上部砂岩、底部夹层为泥岩;坡角近垂直;坡体后缘发育有平行坡面、出露于地表的裂隙,裂隙两侧封闭。强降雨时,雨水流入裂隙,产生的动水压和静水压,还有高水头产生的劈裂作用,致使裂隙的加速发育。上部的砂岩层沿着泥岩层向外推挤,从而产生临空面发生崩塌。灾害体会受水的影响,产生临空面—崩塌—再产生临空面—再崩塌。所以要根治该类型的崩塌隐患,治理措施应注重考虑防止地表水流进裂隙、遏制裂隙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地表塌陷中隐伏土洞的形成与扩展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表塌陷已成为危害城市安全和矿区生产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其产生一般经历了土洞的形成、土洞的扩展和顶板岩土层失稳3个过程。分析了土洞形成的机理及其力学机制,研究了土洞扩展的条件。分析了地下水在地表塌陷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从力学的角度揭示了地表塌陷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的活动在土洞的形成到地表塌陷产生的全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崩塌成因复杂,分布范围广,隐蔽性和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其早期预警技术一直难以实现.通过对岩体崩塌灾害成因机理与预警研究总结得出,开展崩塌灾害发生的主控因素岩桥的定量识别与模糊评价,是未来岩体崩塌灾害预警预防的关键所在,而固有振动频率等动力学指标在岩桥损伤分析、危岩快速识别以及崩塌早期预警等方...  相似文献   

14.
大同"两硬"浅埋深煤层开采地表塌陷具有整体一次性切冒特征,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突发性,塌陷过程时间短、破坏性大、难以预测预防。通过对覆岩活动的力学分析,得出坚硬顶板塌陷原因,在采空区部分煤柱丧失承载能力后,上部覆岩将围岩应力转移到周边仍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尚未完全失效的煤柱上,使相邻煤柱破坏,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破坏效应,造成顶板塌陷。  相似文献   

15.
北洺河铁矿地表塌陷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和裂缝,严重威胁矿山生产安全,破坏地表生态环境。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地表塌陷的形成机理,从地下开采、降水疏干、大气降水、地下动水和爆破震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引起地表塌陷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名河铁矿地表塌陷是地下开采及其诱发的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结果为地表沉陷规律研究和后期地表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和顺矿区上部煤系含煤地层主要由太原组和山西组的泥岩、砂岩和煤层等软弱岩层组成,这些岩层受压或者受张力会发生塑性形变,这些形变对下覆的奥陶纪峰峰组灰岩形成致密的屏蔽,为和顺矿区陷落柱形成的真空吸蚀创造了条件。多期构造应力的作用,使岩层中构造裂隙发育,下部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灰岩受拉张,由于灰岩本身的脆性,使得灰岩面发生张性的裂性构造,从而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地下水则不断对奥陶灰岩和上覆塌落的岩石进行溶蚀、机械搬运,使岩溶洞进一步扩大,处于暂时稳定状态的上覆岩层再次失去平衡而继续塌落,此种作用迅速而间歇地重复进行,使陷落柱不断向上发展。  相似文献   

17.
岩质陡坡上危岩崩落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质陡坡上的危岩崩落一般遵循危岩链式规律。差异风化形成的岩腔是危岩崩落的起搏器,岩质陡坡上的危岩多为群体危岩,因此必须考虑危岩块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危岩块体的转角衡量危岩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即首先计算出不考虑相互作用时危岩块的转角,然后运用能量守恒原理得到各个危岩块相互作用后的实际转角计算方法,据此由转角建立了各个危岩块的等效弯矩计算公式。基于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原理得到了各危岩块崩落时间的计算方法,验证了危岩链式规律为岩质陡坡及其附近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湖金矿为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该矿含金8.7g/t,绝大多数金粒以微细粒状与黄铁矿和黄铜矿紧密连生,金粒以裂隙金和粒间金为主,包裹金所占比例较少,矿石中金的理论回收率为95.6%。  相似文献   

19.
大湖金矿为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该矿含金8.7 g/t,绝大多数金粒以微细粒状与黄铁矿和黄铜矿紧密连生,金粒以裂隙金和粒间金为主,包裹金所占比例较少,矿石中金的理论回收率为9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