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程群 《北方建筑》2023,(3):51-54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了城市轨道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多线换乘站数量逐渐增加,对乘客乘车体验感、车站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伊宁路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换乘形式,在建筑设计方面采用单循环无交叉三线换乘站,从而实现单向换乘的客流组织模式和台加厅组合通道换乘模式;在车站柱网设计方面,根据车辆体积和客流量,提出优化柱形、车站空间等措施,从而构建与多线换乘交通枢纽相吻合的车站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慢行交通特点的基础上,以缩短乘客换乘时间为目的,研究了慢行交通衔接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时间分析问题。通过对换乘时间的详细分析,将乘客换乘时间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进行分析,应用运筹学中的排队理论,建立起慢行交通乘客换乘轨道交通的时间模型,最后用换乘损失对换乘时间进行评价,为确定换乘站设施规模与轨道列车发车间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客流导向标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车站区域,能够帮助运营部门更好地对车站内的客流进行组织管理。合理、完善的客流导向标识系统能够为乘客进出站和换乘提供便利,减少其在车站内部的滞留时间,促进车站运营组织效率的提高。论文从导向标识的作用和类型出发,就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导向标识系统的影响因素和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苏州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换乘车站作为线路间联络的节点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线网各处。合理选择换乘车站的换乘方式,提高换乘效率是近期苏州轨道交通建设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以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工程(以下统称为苏州5号线)为背景,通过分析苏州轨道交通线线网近、远期的客流数据,结合车站外部条件对换乘车站进行研究,对车站换乘方式的选择提出系统性建议,为后续线路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快速,车站为了更好地满足乘客的多样化出行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进行优化,重新思考传统的轨道交通车站标准化设计模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设计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传成  甄建  周怡 《城市建筑》2014,(10):115-117
轨道交通配套换乘设施布局和规模的合理性是影响换乘效率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在客流特征和换乘方式上存在差异.本文基于对上海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状况的调查分析,通过划分城市不同区域轨道交通车站的类型进行特征研究,分析配套换乘方式的特性及其影响要素,最后以武汉市轨道交通为例,针对不同类型站点的换乘特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提出设计和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7.
柴亚隆  王文军 《市政技术》2023,(12):117-127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快速,随着新线的不断建设运营,轨道交通线网不断加密,多线路换乘需求增加,为保证乘客出行使用需求,一些建设较早未预留换乘条件的车站面临不停运换乘改造需求。以北京既有地铁10号线三元桥站公共区不停运换乘改造为例,通过对既有车站改造内容和运营需求分析,总结了车站公共区不停运改造对运营的影响,提出了分步序改造等具体应对策略,同时利用仿真模拟对改造方案客流组织进行了验证和优化,相关结论可为类似车站公共区不停运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铁车站的换乘空间是影响地铁线路换乘效率、乘客换乘体验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地铁换乘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分析了目前国内地铁站换乘空间设计的主要形式,从导向性、通过性、空间复杂性、流量密集性以及空间封闭性等方面介绍了换乘空间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换乘空间形态以及流线组织两个角度提出了优化地铁换乘空间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9.
虎继兴 《低温建筑技术》2021,43(3):20-22,3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已经进入轨道交通网络化时代.换乘车站将是轨道交通网络化的重要节点,工程建设中新建车站与既有车站换乘节点衔接已经是轨道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由于部分车站前期预留接口、换乘通道等无法满足远期客流需求的问题,亟需通过对既有车站预留接口进行改造,以满足换乘站近远期功能需求.深圳市地铁10号...  相似文献   

10.
结合换乘原则及平行换乘方式,以A市两条轨道交通线路换乘站的设计为例,从换乘距离、线路条件、对周边环境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优化,尽量减小工程难度,以保证工程可实施性,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黎明 《山西建筑》2010,36(9):20-22
阐述了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3号线,分析了3号线客流物质基础特征和换乘站设计情况,提出了换乘站设计思路,详细介绍了3号线换乘站方案设计,以积累换乘站方案设计经验,更好地方便乘客出行。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2020,(5):111-117
中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期,从城市空间发展视角需要关注平衡问题。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主要反映在空间错位、时间异速和功能失配上,亟需揭示二者协同规律。本文通过影响模型、模拟模型与反馈模型构建协同分析框架,以北京为例,探究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都市圈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职住空间关系会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流量,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都可能对轨道站点产生强客流压力。在城市尺度,轨道交通可达性较高的站点,会产生集聚效应而吸引更多的就业,增加周边就业岗位的密度。在站点尺度,轨道交通线路开通会带动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转变。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核心是空间上匹配、时间上同步和功能上整合,研究旨在对中国城市应对轨道交通快速集中建设时期的挑战起到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值轨道交通快速发展 的关键时期,城市轨道站点地区是影响城市 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土地空间利用效率、提 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地区,因此对轨道站 点的周边地区规划研究显得尤为紧迫。本文 选取了重庆轨道交通的六个中心型站点作为 研究对象,使用GIS对站点周围800 m范围进 行矢量化绘制,获取基础的量化数据。分别 针对站点地区的空间效率以及空间质量的建 立客体紧凑度和主体紧凑度评价指标,对每 个站点的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进 一步从宏观层面研究不同指标结果的影响 机制,发现地理环境、区位因素、功能定位 和发展模式是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的主要影响 因素。最后提出轨道站点地区空间的优化策 略,为轨道站点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汇是上海市最早启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是重要的市级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是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唯一的一个三条市域线交汇的大型换乘枢纽。文章介绍了徐家汇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实施方案,其中9号线车站利用既有地下室改建而成,11号线车站设于拟建改造地块中,两条新建轨道交通线车站都避开了主要交通道路,很好地解决了车站实施对地区交通、商业和环境的影响,体现了方案决策中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社会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是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理念和实施技术的突破。同时,结合轨道交通换乘枢纽,提出了一体化地下空间和地下道路方案。  相似文献   

17.
轨道交通作为以轨道运输为主要 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立体系统,成 为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 重大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 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 象、新规律。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 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区域,对其加以界 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 果的梳理,总结出交通导向、环境导向、空间 导向等三种概念类型;进而,在分析轨道交 通站点、行人、城市空间等关键要素相互影 响的基础上,站点影响域的概念自然生成; 提出了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 据探索等时代趋势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创新 机制——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 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 系,基于此提出未来精确划定站点影响域的 “边界”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空间与人口的不断扩张使越来越多城市建设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依据TOD的开发原则,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开发的核心在于站点周边用地的高密度开发,因此容积率的确定成为其中的关键内容。国内目前规范中相关容积率规定相对粗放,并且研究多针对枢纽站,对于数量最多、与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般站点缺乏关注。因此基于经验类比法,选取6条建设成功的国内外轨道交通线路,选取其中81个一般站点依据其用地功能进行分类并集取站点的容积率数值,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不同类型站点的容积率数值规律,即居住型、生活服务型、景观型与工业型站点容积率与人口密度相关,生产服务型站点容积率与城市竞争力指数相关,并拟出不同类型站点容积率计算公式,为轨道交通站点的用地开发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