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结合地方高校化工类本科生教育的实际,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化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及实践培养等方面,探讨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大学生顺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为化工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加速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各大医学院校通过不断摸索,建立了自己的临床研究室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体系。本研究通过对多个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分析、评价,为我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为我校"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构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产学融合协同培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建立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产学融合协同培养’基地",从选题原则、协同指导、共享成果三个方面论述了基地运行方法,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硕士研究生"产学融合协同培养"模式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探索能够主动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以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为例,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教育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以适应地方新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结构,重组教学内容,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探索创建"一导向、四模块、三阶段、两结合、一核心"的"14321"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等院校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模式格局大相近同,这阻碍了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即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应突破学术性培养框架,顺应时代发展,我院把"协同创新"渗透到食品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有效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比较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不同,并探讨了我院专业硕士学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化工类专业作为传统工程实践类专业,需要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改革。通过解读"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践教学内涵,对齐齐哈尔大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应用型本科大学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思路,以丰富化工类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为社会及地方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以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化学反应工程”为对象,探索新世纪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于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使教学过程成为思维方式、分析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认识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背景下,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学术能力与专业领域技能应用能力相结合。然而,传统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难以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本文以江西理工大学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通过对导师队伍、管理体系构建和校企合作联培机制进行浅析,对"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为地方院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和发展中应立足"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法定位,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介绍了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构建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向"双师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化工类人才模式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化工过程与设备"是高等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本课程的特点,建立具有思政能力的教学团队,从不同角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自然而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成为有素质、有理想的新型化工高技能人才,同时为化工类相关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