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建筑》2013,(10):56-61
苏州站是一座集铁路、城市轨道、城市道路交通换乘功能干一体的大型交通枢纽。建筑位于苏州市老城北侧的原火车站位置,采用高架站房形式,南北各设站房入口。旅客流向设计为由高架层进站,自地下层出站。主站房地上2层,地下1层。最高聚集人数预计2020年客流数量可达6150人/高峰小时.远期预计可达8480人/高峰小时。  相似文献   

2.
《世界建筑导报》2007,(5):102-103
交通设计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机动车从地下穿越广场,从而形成地面以及地下的步行空间网络。将行人流线和机动车流线分开,提高步行者的安全性.尽可能实现零距离换乘,实现步行距离最短化旅客一出站,通过直接相连的长途汽车车站.公交车站.地铁站及位于地下的社会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站就可以快速疏散和便利换乘。从而改变以往火车站拥挤堵塞的形象为今日 的从容宽阔。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高层建筑145幢,其中建筑高度超过400米的超高层建筑4幢;地铁站10座,其中的世纪大道换乘站日高峰时段客流密度超过每平方米2.5人,陆家嘴人群密度常态拥挤,5条跨江隧道车辆川流不息,在普通人眼里,这些是金融活动活跃、经济繁荣的象征,而在消防人的词典里,这繁华却另有着别样的专业名称: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而这些无疑都是消防工作面临的世界性难题。面对如此艰巨的保卫任务,  相似文献   

4.
既有的交通枢纽站点往往忽略构建高效步行系统、和谐步行环境的重要性。步行系统设计的三要素:短途、连续、直接,考虑以人为本,注重步行流线与交通空间的相互协调。济南火车站站前枢纽人、车流交织,地下空间使用效率低下,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亟待改造。拟作的地下空间综合体改造方案以高效步行系统为切入点,利用地下空间中光与结构这两种元素对步行流线的引导作用,构建层次化开发的交通枢纽,服务邻里地区,迎接往来客流。  相似文献   

5.
陈炜 《建筑知识》2006,26(6):53-56
地铁站点地下空间有系统的综合利用开发,将把地铁站与周边地区的建设联结成为一个统一、集约、高效的有机整体。本文介绍了地铁站点综合开发利用的意义,分析了白云新城区域情况,并对白云新城四站点如何进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6.
地铁车站及周边地上、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国内城市地铁建设方兴未艾.以地铁站为中心的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将揭开新一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序幕.文章以上海静安寺地区地铁站及其周边的开发为例,分析当前地下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了地铁站及周边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合的方法.最后概括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法论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城市地下空间扩张建设中,地铁站空间设计倾向由“功能”转向“人文”,逐步演绎为传承地域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标识性场所。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空间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有效表达城市文化意象,首先基于文献筛选出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和相关环境设计要素的多项评价指标,然后以北京市毗邻历史街区的4个典型地铁站为研究对象、252份量表型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结合SPSS和Amo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风貌协调、界面装饰、服务设施是控制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的主要环境设计影响因素,三者相关性显著且影响程度不同,若能够统筹兼顾三者之间的整体设计,可有效强化地铁站空间的文化意象表达。最后,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为例,通过分析其出入口空间环境特征及群体交通行为,探究影响出入口客流分布的相关变量因素,为地铁站出入口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一定依据。首先,采用空间句法、兴趣点(POI)数据分析法结合传统实地调研分别定量分析人民广场地铁站18个出入口的外部空间特征(地面街道集成度、穿行度和POI分布现状)以及内部空间特征(地下空间出入口的集成度、穿行度和便捷度);同时利用行人计数法获取各出入口在特定时间内的现场人流截面穿行量;最后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各变量与出入口客流分布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铁站出入口客流分布主要受地铁站外部空间特征影响,并与出入口所在街道可达性和区域功能混合程度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铁站空间界面文化性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建筑》2013,(11):37-40
通过比较北京、上海、天津三市地铁站空间界面提出地铁站空间界面文化性设计概念。分析总结三个城市地铁站空间界面文化性设计特点,并从"墙界面"、"顶界面"、"底界面"三个主要构成部分和站点案例分析出发,探讨地铁站空间界面文化性设计手法,提出在我国地铁站空间界面设计中应当明确主题、凸显文化性;提升内涵、增强互动性;丰富形式、增添层次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任洁  于洛 《江苏建筑》2024,(1):19-23
地铁作为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地铁站点区域地下商业空间的活力度和便捷度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质量。当下由于前期地铁站点区域地下商业空间前期规划不合理、政策依据薄弱、功能定位不明确、交通流线组织紊乱、缺乏特色等影响其基本运行和发展的工程案例层出不穷。文章针对这类情况,梳理此类空间开发的原则及意义,从政策层面、功能定位及交通组织3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南京新街口地铁站德基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成功案例,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地铁站域地下土地资源,打造出一个吸睛宜人、可良性持续发展的地铁站点区域地下商业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客流资源,相邻地块之间、地块与城市道路下方、地铁站等城市公共品通过互连互通,实现网络化、大纵深、高密度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由此对消防安全带来巨大考验。如何取舍利弊,需要置于外部环境和价值理念中进行整体权益均衡。研究从地下空间联通开发与消防设计在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入手,针对整体式与通道式两种联通方式,分析超大联通型地下空间开发中须关注的分界点、重点区域和规范适用性等消防难题。通过案例比较和分析,从防火分区、人员疏散、功能设置、特殊消防四个方面,探讨高密度城市背景下超大型地下空间的建筑消防设计策略和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进入地铁建设的高潮期,地铁带动的地下空间开发潜力巨大。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作为站点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核心区的地铁站而言更是必不可少。面对地下空间常常给人带来消极空间感受、并且一旦建成很难改造优化等问题,就需要在建设之初便做到人性化设计。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人民广场站、南京新街口站为例,针对功能布局、业态配置、空间结构、环境氛围四个维度,借助问卷调查、人群活动观察等手段获取使用者空间使用偏好的一手数据,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和多途径分析结论的相互印证,归纳总结出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点,为今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 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 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 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 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 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地铁的发展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的压力,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便利的出行环境。地铁站地下公共空间设计在地铁建设中尤为重要。从三个方面调查研究了石家庄地铁站地下公共空间的设计,分析总结出目前两条地铁线地下公共空间各个要点的设计表现,希望为石家庄地铁未来的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作为轨道交通和城市空间相衔接的节点,起到了集散客流的重要功能,在改善城市形象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但在规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更多重视,由于整体设计与管理机制的缺失,出现了诸如空间关系混乱、空间可达性差、空间品质低、交通换乘效率低等问题.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合作展开的《北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利用案例分析及对策》项目,针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道路可用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因此,城市规划者把目光从地面建筑物建设转移到地下,大力开展地铁站的建设,这样不但能够缓解陆上车辆、建筑过于拥挤的现状,还能对客流进行有效疏通,并增加地面可用面积。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诸多问题出现,这是因为地铁站建于地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坍塌事故,对周边的建筑房屋、管道线路等造成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大幅增长的城市中(以杭州市为例)既有地铁车站客流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城市中,地铁车站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将提前14 年达到设计阶段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预测量,车站投入运营10 年后将超过设计阶段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预测量的18.58%。对不同客流强度下车站疏散能力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当车站客流量达到设计最大客流量的10.88%时,所有人员疏散至安全区的用时将超过6 min,车站疏散能力不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9.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研究空间组织和空间行为的有力工具,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以空间句法理论作为切入点,采用Depthmap软件对天津地铁某线站厅层的商业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量化分析和可视化手段解读地铁站厅层的客流分布特点,进一步总结出标准站、换乘站地铁站厅层商业空间的组织模式。根据地铁站厅层通道和节点处的空间特点,选择配置多样的商业业态,使客流能在各区域顺畅通行的同时,为地铁站厅层商业空间带来活力和效益,并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站点吸聚大量客流,成为地区的门户性节点,而站点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往往结合大规模城市开发进行,以效益与速度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使站点空间形态趋同。青浦区外青松公路地铁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通过详尽分析项目功能定位、用地特征及城市文化,从空间系统、建筑特征和地标建筑等方面,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