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中间相碳/Co复合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煤沥青和乙酸钴为原料进行热缩聚反应,以吡啶为溶剂,分离制备出大小为20μm左右的中间相碳/Co复合微球,并研究了钴含量和热处理温度对复合微球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原料中乙酸钴含量的增加,制备出的复合微球钴含量增加。复合微球的X衍射图显示出明显的石墨碳和金属钴的衍射峰,2500℃石墨化后,复合微球中的钴仍能稳定存在。热处理过程中复合微球中钴对碳的石墨化有催化作用,钴含量越大,这种催化石墨化作用越明显。复合微球的TEM照片显示微球中钴颗粒大小为10~40nm,颗粒均匀分布在中间相碳基质中。 相似文献
4.
5.
热缩聚工艺条件对中间相碳微球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采用常压热缩聚工艺制备中间相炭微球。考究了不同聚合条件对中间相碳微球收率及形态的影响,从而找出制备中间相碳微的最佳工艺中每。 相似文献
6.
用中温沥青研制电极浸渍沥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温沥青为原料,选择价廉易得的有机溶剂,采用较简便的净化工艺,可制得符合炭素厂要求的电极浸渍沥青,为中间试验提供了相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7.
8.
对碳微球/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采用传统机械混炼法将复合材料进行混合,通过平板硫化机进行交联制备天然橡胶/碳微球复合材料。考察不同混炼时间和温度对橡胶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找到最佳的混炼条件。研究了不同含量的碳微球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其对拉伸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扫描电镜、电子万能拉伸测试仪、组态控制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随着碳微球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碳微球含量达到30%的时候力学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天然鳞片石墨为添加剂,采用聚合法制备中间相炭微球。研究了天然鳞片石墨添加量对中间相炭微球形成及生长的影响,发现在相同热处理条件下,添加石墨有使微球直径减小、分布均匀的趋势。添加一定量的石墨使中问相炭微球的收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11.
通用级碳纤维用可纺煤沥青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煤为原料,经溶剂抽提、过滤、脱溶、加氢聚合和真空蒸发后得到软化点大于230℃的可纺煤沥青(各向同性沥青)。经纺丝测定,该沥青可用于制备通用级碳纤维。 相似文献
12.
宝钢沥青焦具有灰分低、碳含量较高的特点,以宝钢沥青焦为原料,采用KOH活化法制备超级活性炭,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活性炭吸附性能优异,当活性炭碱碳比为4∶1和5∶1,活化温度为800℃时,碘、亚甲蓝、苯吸附值分别达到2 340mg/g~2 480mg/g、445mg/g~455mg/g、1 430mg/g~1 440mg/g,BET比表面积可达2 890m2/g~3 150m2/g,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日本Marxsorb活性炭水平。试验表明,在制备超级活性炭的过程中,碱碳比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温度。 相似文献
13.
可溶性中间相沥青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净化沥青为原料 ,采用四氢萘高压氢化处理制取了氢化沥青 ,氢化沥青 H/ C原子比提高 14 %左右 ,最佳氢化温度为 4 2 0℃。以氢化沥青为原料 ,炭化热处理制备了中间相沥青 ,对炭化温度和恒温时间进行了优化选择 ,在 4 0 0℃下对氢化沥青炭化热处理 3h(升温速率为 2℃ / min) ,可制得喹啉可溶物 (QS)高达 85 %以上、TI含量为 71%和 β树脂含量为 5 8%的可溶性中间相沥青。 相似文献
14.
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制备高性能活性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使用KCNS溶液活化处理,选择适宜的工艺条件,制备出优质的活性炭。讨论了煤焦油沥青热处理温度、中间相沥青的粒径、KCNS溶液的浓度、KCNS溶液与中间相沥青的液固比、炭化温度、炭化时间、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主要因素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活性炭,强度为90.8%,比表面积为2 601.5 m2/g,吸碘值为2 217.0 mg/g,吸苯值为1 099.3mg/g,吸亚甲基蓝值为397.8mg/g,产品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5.
沥青基活性炭纤维是继粉状活性炭和颗粒活性炭之后的第三代活性炭吸附剂。具有收率高,工艺简单,所得的活性炭纤维比表面积高等优点。在活性炭纤维的制备过程中,选择合格的前驱体将会影响到整个制备过程;由于碳与水蒸气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提高活化温度有利于活化反应的进行;沥青不熔化纤维与水蒸气的接触越充分,选择的沥青不熔化纤维的丝径越小,所制备的沥青基活性炭纤维的性能越优异。 相似文献
16.
17.
聚醚酰亚胺/环氧树脂共混物的相结构及制备环氧树脂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共缩聚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醚酰亚胺(COPEI),通过改变它在COPEI/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E828)/二氨基二苯基砜(DDS)共混体系中的用量,考察了对共混体系的相结构以及对制备环氧树脂微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COPEI树脂后,共混体系发生相分离,得到不同的相结构。当COPEI树脂含量在30%(质量)以上时,共混体系出现完全反转相结构,随着其含量增加,环氧树脂分散相尺寸逐渐减小,制得的环氧树脂微球粒径和粒度分布逐渐降低。红外光谱显示环氧树脂微球间的特征吸收峰以及与纯环氧树脂的特征吸收峰问都没有明显区别。DSC分析显示环氧树脂微球的玻璃化温度(Tg)略低于纯环氧树脂的Tg,而且随着COPEI用量增加,环氧树脂微球的Tg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药物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海涛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8,16(14):21-23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化产物,是甲壳素的主要衍生物,其来源丰富,广泛存在于甲壳纲动物虾、蟹及昆虫的甲壳和植物细胞壁中。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生物可降解性及可被吸收等特点,有抗菌、防腐、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等特殊功能和抗酸、抗溃疡的能力,可阻止或减弱药物在胃中的刺激作用。因此.它是一种良好的药物释放载体,可以用做微囊、微球、纳米粒等。作为药物载体它可以控制药物释放、延长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疏水性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药物的稳定性及改变给药途径等,是一种新型药物制剂辅料。但单纯的甲壳素作为药用辅料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聚乙烯醇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医药上被用做药物粘合剂、包衣剂及药物载体^[1]。对壳聚糖微球通过交联、接枝以及与其他高分子材料共混等方法可调控释放性能,而且可使制备的复合载体比单纯壳聚糖载体成本更低。所以,本文采用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复合改性的方法制备了药物缓释微球,并探索了制备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