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陈守华  庞玺强 《四川建筑》2011,31(4):114-115
针对公路网状况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将集对分析理论应用于公路网状况评价过程。通过延伸的同一、差异、对立的集对分析概念,评价、判断公路网状况的等级,对公路网进行等级评价以及优劣排序。通过对实列的评价分析,表明了该方法能够准确、有效地确定公路网发展水平等级。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传统的煤炭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建立煤炭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集对分析的集对势,建立煤炭建设项目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使用该模型对某煤炭建设项目做可持续发展评价,并且计算过程简单,操作性强,为煤炭建设项目在可研阶段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杜宗民 《四川建筑》2011,31(1):237-238
针对建筑工程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将集对分析理论应用于建筑工程评价过程。通过延伸的同一、差异、对立的集对分析概念,评价、判断工程投标方案的等级。该方法避免了建筑工程投标综合评估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建筑工程投标评价的工程实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韩小虎  马乾 《安徽建筑》2011,18(6):191-192
由于土石坝风险评价指标具有复杂性和关联性,文章选用基于集对分析和熵权赋值的评价方法分析土石坝风险,选取防洪能力、变形性状、渗流态势、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社会环境影响、基础设施水平、管理水平等参数进行集对分析,计算成果对土石坝风险分析有很强的指示意义。应用该方法来评价门楼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效果,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集对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对区域性滑坡预测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意义。滑坡空间预测系统是一个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的系统,而集对分析法能够很好地解决确定–不确定问题。将集对分析法引用到滑坡空间预测领域,以MAPGIS为操作平台,在对巴东县新城区滑坡灾害发育的地质背景、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统计结果确定预测危险性等级评价标准,然后根据各预测单元的属性信息判别各预测单元指标等级,最后利用集对分析理论对各预测单元进行危险性等级预测。将所得空间预测图与已知滑坡分布图进行比较,认为结果可靠、方法可行,并得出联系度和集对势理论结合能够提高预测精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大规模推进住宅产业化并加快其发展速度,除了研究住宅产业化的技术体系、标准化程度外,还应对其具体的效益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效益水平。根据文献分析建立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住宅产业化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效益指标整体权重列表。依据多地产业化项目数据,划分评价等级,应用集对分析理论,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从而明确住宅产业化在国民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住宅品质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国外建材科技》2022,(1):74-78
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进行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其建设水平和运营品质对于项目及其周边区域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采用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法从技术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等五个方面识别并筛选出20个关键二级指标,选取C-OWA算子确定各二级指标权重,并采用集对分析方法确定城市道路工程可持续性等级,最后以武汉市森林大道工程为例验证了该文提出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影响该项目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为设计可持续性、融资模式合理性以及运维成本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包含5个指标和23个因素的飞机客舱疏散能力评估因素体系。根据集对分析的基本理论,运用其同异反思想,建立了集对分析理论下的疏散能力等级联系度,讨论了同异反向量的确定方法和不确定系数的取值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飞机客舱疏散能力的综合评判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使评判更加客观可信。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基于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概念与内涵构建评价指标,在综合测度1990-2008年间北京市各系统的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上的耦合容量系数模型和改进的耦合协调度函数,评价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和作用机理。评价结果表明:(1)各系统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导向型城市化向经济导向型城市化演变的过程;(2)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彼此之间的耦合协调性整体水平都较高,且处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并表现出与城市化划分基本一致的阶段性特征;(3)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及其彼此间的耦合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体制改革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等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就北京市的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分析与评价可以作为城市规划明晰城市发展阶段和质量、确定城市合理规模、安排规划实施时序、制定对策建议以及检验规划效应的新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明  李鹏  周润娟 《供水技术》2012,6(3):28-31
探讨了集对分析法在供水管网漏损预测中的实现途径,从同、异、反三个方面度量漏损预测样本与历史样本的相似性,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的漏损预测(SPA-LF)模型。应用结果表明,SPA-LF对预测过程不确定性的描述较为详细,供水管网漏点数及漏损频率预测结果均显示出SPA-LF模型的有效性,减小了预测过程的不确定性,与灰色系统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及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相比,SPA-LF模型取得了满意的预测精度。SPA-LF模型计算简单,使用方便,可为供水管网的维护及管道更新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与区域发展模式及空间结构的变化。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城市的高级形态,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及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战略也在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展开。长江三角洲地区具备建设智慧区域的优越条件,有潜力建设成为国家首个智慧区域。在智慧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中,应重点考虑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知识与创新网络的建设;通过流动空间加速区域一体化建设;科学规划、有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以长三角城市群42个城市从1995年至2015年的演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选择5组核心指标,分别为经济组(GDP总量、人均GDP)、城镇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产业组(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投资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智商组(专利总量、万人专利拥有量)构成指标框架,以空间趋势面描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空间中心描述其发展均衡程度,以城市能效谱系描述各个城市的竞合组群,并分析出城镇化过程中10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梳理出城市群发展状况的现状谱系,从而提出其在发展绩效及空间格局上的问题,指出未来智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FDI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竞争力效应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最重要的区域之一,也是城市成长最快、城市群效应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作为未来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提高城市群竞争力就成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之一的长三角地区,2011年在面临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国内通胀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尚较平稳,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均有一定增长。在总结2011年长三角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2012年经济运行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认为长三角地区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提出了未来上海引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于涛方  李娜 《规划师》2005,21(4):17-24
长三角体化进程已纳八到国家战略中。借鉴分析全球化中的其它区域整合事例,通过“空间分析”和“事件性分析”,概括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阶段和驱动力。长三角区域整合可分为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推动进程、“市场主导 地方政府促进”的区域整合进程、“市场主导 制度驱动”共同作用的全方位区域整合过程等3个阶段。通过人口增长的区域变动演变及经济类型的聚类分析,长三角地区区域体化进程以1992年为界,经历了个由缓慢到加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土壤源热泵的类型和应用。分析了土壤源热泵在长三角地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技术和政策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与区域优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首先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并运用计量方法和模型得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1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该区域新的比较优势。最后 ,提出了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区之一,推进区内产业联动是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系统地阐述区域产业联动理论的基础上,以上海浦东新区与长三角产业联动为案例,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的发展条件、历程和现状,并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联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发展历史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带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机制、体制、规划等多种原因 ,长三角地区交通系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 ,使交通系统更好地支持城市带发展 ,笔者以区域综合运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综合运输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区域综合运输发展的相关因素 ,寻求长三角地区综合运输系统存在问题 ,相应提出综合运输体系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人口、产业、用地三个角度入手,以1980年代以来的统计数据和遥感卫片解译为技术方法,分析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态势,揭示其演替规律.意在理清其发展历史,有利于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中制定积极的区域空间调整优化策略,构建和区域一体的空间发展框架,来顺应区域发展趋势,提升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