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陆亚伟  王渤 《压力容器》2000,17(4):3-4,22
本文从标准椭圆封头在内压P作用下的受力分析出发 ,对GB150 - 1998《钢制压力容器》中关于椭圆封头开孔补强的有关条款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徐根桂 《压力容器》1994,11(5):78-82
根据GB150的要求,封头成形后其焊缝必须进行100%探伤。为此本文对广泛应用的标准椭圆形封头成形后焊缝的射线探伤提出一种简便、快捷的探伤方法,并分别求出了用周向探伤机和定向探伤机的最少探伤次数。  相似文献   

3.
以某大型薄壁换热器的椭圆形封头开孔补强为例,针对采用GB150-2011标准中等面积补强法进行开孔补强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合格,但是经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发现其结构存在风险的问题。通过分析指出采用GB150-2011计算此类开孔补强问题存在风险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4.
王贤虎 《压力容器》2006,23(12):45-46
在长期使用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和JB/T4746—2002《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标准的过程中,发现标准中关于凸形封头最小厚度的验收规定存在一些问题,易产生误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提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若干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于压力容器制造中的非标准型椭圆封头曲线几何作图放样,本文介绍一种简便作图参数选择方法,所绘制图形完全符合当前国家标准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和JB/T4746-2002《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冷旋压近似椭圆形封头代替标准椭圆形封头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伯民 《压力容器》1994,11(1):64-67
本文对冷旋压近似椭圆形封头代替标准椭圆形封头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不同意冷旋压近似椭圆形封头的承载能力将比同材质、同厚度标准椭圆形封头下降10%~25%的论点,并认为由此而寻找各种新型封头的努力都是不必要的。重申,满足标准椭圆形封头形状和尺寸允差要求的冷旋压近似椭圆形封头,可以等效代替标准椭圆形封头。  相似文献   

7.
杨莉 《一重技术》2009,(2):28-30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和JB/T4746-2002《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规定:对于按规则设计的封头,成形封头实测的最小厚度不得小于封头名义厚度减去钢板厚度负偏差C1,因为封头名义厚度包含设计者按钢板规格向上圆整值,将造成封头人为增厚。增加了制造厂毛坯重量,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提出在设计中给出封头设计的最小厚度(设计者考虑了圆整值),并以设计者给出的封头设计的最小厚度作为封头成形厚度的最小值(成形封头实测的最小厚度)。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超高速涡轮泵中超音速喷嘴流出系数随其入口收敛角、喉部直径等几何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采用ANSYS CFD仿真分析工具,以氦气为工质,给定喷嘴入口总压11 MPa、总温300 K、排气背压0.105 MPa,对3种特定喉径的喷嘴分别在7种入口收敛角度下的流场进行仿真分析,获得其压力场、速度场分布及氦气质量流量,并将其与理论质量流量比较,得出喷嘴流出系数。3种特定的喉径分别为2,5,10 mm,7种入口收敛角分别为30°,45°,60°,90°,120°,150°,180°。结果表明:喷嘴流出系数随入口收敛角的增加而降低,随喉径的增大而增加,在2 mm喉径下流出系数最低为83.9%,在10 mm喉径下流出系数最高为99.1%,对后续设计超高速涡轮泵喷嘴结构形式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郭书涛  卢志明  张玮  高增梁 《压力容器》2007,24(2):40-42,54
采取有限元应力计算方法,分析了过渡区圆弧半径对锻制平封头强度的影响.选取25只不同直径和压力等级的压力容器作为算例,建立轴对称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应力强度分布,并根据分析设计标准进行了过渡区结构的强度评定。分析了根据中国GB150标准、美国ASME标准和日本JIS标准选取的过渡区半径设计的封头强度,结果发现采用GB150设计的平封头,安全裕量较大,采用ASME和JIS标准设计的封头,也能满足分析设计的要求,而安全裕量较小。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由于我国要从日本进口一定数量的压力容器 ,我国的封头标准有些内容也参照了日本JISB82 47标准。因此 ,了解JISB82 47-1997版封头标准的修订情况 ,和我国的封头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和借鉴日本标准中正确、合理、先进的内容 ,将有助于我国封头标准的修订。现将两国标准的差异加以评述 ,和同行商榷。   2 两国封头标准的差异和评述   2 1 标准的名称日本的封头标准 (以下简称日本标准 )以封头的用途命名为《压力容器用封头》。中国则以封头的形状或加工成形方法命名为《椭圆形封头》、《旋压封头》等。显然 ,中国…  相似文献   

11.
基于风险的设计制造技术在国家技术标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B150《压力容器》(2011修订版,以下简称“新版GB150”)已于2011年11月发布,将于2012年3月起替代GB150--1998正式实施,“新版GB150”与2009午12月实施的《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协调一致,适应近十年来国内外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理念与技术进步,吸纳了一些成熟的科研成果,确保压力容器的本质安全并提高经济性,其中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控制失效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设计制造技术就是“新版GB150”的一个重要特点。受标准编制组委托,本文结合近十年国家科研项目成果与应用实践,就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做一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2.
卢杨 《压力容器》2008,25(7):50-55
GB 150—1998中给出了受内压(凹面受压)凸形封头的计算公式,同时规定了封头的有效厚度最小值,ASME UG-32篇中给出了受内压(凹面受压)凸形封头的计算公式,并规定了公式使用的范围,超出范围的情况下,按照强制性附录1补充设计公式中的相关公式计算,而EN 13445中给出了三组厚度计算公式,取其中大者。三种压力容器规范计算方法上的处理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管道弯头缺陷检测外置式远场涡流探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远场涡流技术在金属管道的无损检测中应用广泛,但通常需要设备停机以便将探头放入管内。为满足压力管道在役检测的需求,针对其易腐蚀的弯头部位,设计了一种在管外放置的远场涡流探头。首先,应用有限元软件对探头的结构及其激发磁场的效果进行了仿真设计;而后建立了弯头缺陷远场涡流检测仿真模型,分析了内、外壁缺陷深度与检测信号特征量的定量关系;最后搭建试验平台进行了预制缺陷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探头电压信号的相位随缺陷深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减小,可用于缺陷深度的定量;内壁缺陷信号的相位减小得更快,利用相位特征量可对仅有外壁或内壁缺陷时的缺陷深度进行定量,而不能对两种缺陷都存在的情况进行定量。  相似文献   

14.
杨国义 《压力容器》2012,29(3):49-52,29
GB150-2011《压力容器》系列标准于2012年3月正式实施,本次修订在技术内容上变化较大。对GB150.3《压力容器第3部分:设计》相对于GB150--1998的相关内容的重点变化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变化内容修订背景进行了简要说明。为读者了解新版GB150变化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压力容器规范关于冷成形封头成形后的热处理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压力容器标准及行业发展现状,对GB 150标准中相应条款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炜  李葆婷 《衡器》2012,41(7):27-29
本文通过具体的称重指示器进行检测中的抗干扰试验,详细地阐述了称重指示器的国家标准(GB/T7724-2008)和检定规程中相应的条款对称重指示器抗干扰试验要求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苏月娟  李建红 《阀门》2010,(2):35-36
对GB/T13927-2008《工业阀门压力试验》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对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8.
副仪表板头部碰撞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汽车开发过程中的试验阶段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对头部碰撞试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了说明,基于某个副仪表板项目开发过程中头部碰撞试验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参考GB11552、ECER21、FMVSS201的有关要求,通过CAE分析对碰撞点模拟及实际头部碰撞试验验证,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在制订GB150— 1998《钢制压力容器》标准时 ,根据国内低温用钢管的使用需求 ,并结合分析国外低温用钢管标准 ,标准编制人员认为 ,日本和英国的低温用钢管标准中的钢号设置值得我国借鉴。日本JISG346 0— 1988(管道管 )和JISG346 4— 1988(换热管 )标准中 ,各列有 3个低温用钢号 :- 4 5℃级的C—Mn细晶粒钢STPL380和STBL380 ,- 10 0℃级的 3 5Ni钢STPL4 50和STBL4 50 ,- 196℃级的 9 0Ni钢STPL6 90和STBL6 90。英国BS36 0 3— 1991标准中也是 3个低温用钢号 :- 50℃级的C—Mn细晶粒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