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系统旨在端到端地保护数字内容的可控使用,然而客户端平台的安全隐患使得数字内容的合理使用受到威胁.在研究可信计算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可信计算技术与DRM系统相结合的可信DRM系统的一般结构,并重点阐述了可信计算技术在许可证分发和数字内容使用两个重点环节中的应用.进一步地,设计并提出一个可信DRM系统的身份认证及密钥协商协议,并给出其安全性分析.该协议实现许可证服务器对DRM客户端的身份认证及完整性验证,并产生共享密钥保护数字版权的发放.  相似文献   

2.
数字版权保护(DRM)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数字内容交易和传播的一种关键保障技术。鉴于我国数字内容市场的需求和目前DRM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在图像中动态提取密钥的方法,使得密钥的选择与更新更加灵活,并建立一个三重加密机制,增强了DRM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利用遍历加密的方法将内容许可证与用户的多个终端设备进行绑定,建立起用户域,使用户能在多台设备上共享内容。对方案的安全性进行了证明,给出了运行效率的仿真结果和与目前几个主流DRM方案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DRM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已经成为数字网络环境下数字内容交易和传播的重要技术,用于保护数字内容的版权,控制数字内容的使用和传播。可信计算技术是确保终端系统安全与可信的技术。将可信计算平台引入DRM应用系统,提出了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DRM应用框架,讨论了可信任环境的建立,并描述了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DRM系统中数字内容的分发及策略的执行。  相似文献   

4.
数字版权管(DRM)系统是用于数字交易的有效保护方案。基于高安全性的虹膜生物识别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DRM模型。该模型能够稳定而准确鉴别用户身份和权限,完成对数字内容使用的权限管理。为了克服现有DRM系统中数字内容分发存在的安全漏洞,在对用户的身份识别过程中,采用自动虹膜识别方法而不是传统的密码口令。为了保证生物数据的安全性,此模式采用基于PKI的安全交互协议。分析和研究表明此模型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于数字内容的安全分发。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DRM(数字版权管理)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的DRM系统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保护数字内容提供商的权益,而忽略了最终用户的要求。本文提出的基于移动Agent的DRM系统除了实现了基本的数字版权管理,还大大减少了用户的参与,更好的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和数字内容的版权。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数字影院系统和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特点,介绍了一套应用于数字影院的DRM系统。该系统采用多种内容安全保护机制,结合了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版权描述语言、授权管理和分发技术等安全技术,可对用户进行授权和权限管理,保护了数字电影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孟宪明  孔锋  陈绪乾 《计算机工程》2010,36(11):280-282
在分析P2P网络模式和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传统DRM系统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基于P2P特性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设计思想。采用动态k次匿名可验证证书机制原理,能以可观的速度传输数字产品,对版权实施保护。分析结果证明,系统具有正确性与安全性,实现了P2P网络模式与DRM技术的有效集成。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基于智能卡的数字电影版权管理方案。该方案将密钥数据存储于智能卡中并且解密运算全在卡内完成,与通用的软件方案相比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用户认证时使用的是卡内信息而非用户信息或设备信息,不仅保护了用户隐私,还实现了权力转移的功能。开发了基于智能卡的数字电影DRM系统,实现了数字电影加密分发、授权和权利转移等系统功能,满足了数字电影版权保护的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内容安全分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社交网络(Multimedia Social Networks, MSN)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用户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变得更 加便利,而随意分发受版权法律保护的数字内容的现象也愈演愈烈。这种开放式网络环境下的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问题已成为目前的一个开放问题和重要挑战。针对社交网络用户节点间的数字内容共享 与传播行为,并基于支持可信验证代理方的远程证明,提出了多媒体社交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内容分发体系框架及其安 全协议。与现有典型DRM方案的对比分析表明,新方案结合可信计算高安全性的用户终端平台,实现了安全增强、 可信、可控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从而满足了用户终端平台的隐私保护需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Windows Media SDK的DRM系统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媒体文件的盗版问题的日益泛滥,Microsoft Windows Media9在编码过程中提供了对数字权限管理(DRM)的支持,可实现对数字媒体文件的加密保护。该文简要介绍了Microsoft的DRM技术原理及工作流程,叙述了如何采用DRM技术保护网站上的音频和视频资料。重点描述了如何基于Windows Media Rights Manager SDK创建认证服务器,提供认证许可的发放及身份的验证,如何基于Windows Media Encoder SDK创建一个数字权限管理(DRM)系统来生成密钥、打包、加密和发行数字媒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曾希君 《电脑学习》2011,(2):119-121
数字版权管理为数字网络环境下数字内容交易和传播提供了保障,而权限描述语言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文章分析了权限描述语言的研究现状,论述已有权限描述语言的优势和不足,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P2P系统信任机制的DRM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技术的成熟同时也给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带来更大的挑战.传统C/S模式下的DRM已不能满足P2P环境下的数字版权保护.结合现阶段网络技术中P2P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新一代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提出了基于P2P系统信任机制的版权管理模型.该模型通过秘密共享思想将许可证密钥分发给P2P网络中的可信任节点,为基于P2P技术的数字内容分发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通过分析与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较现有数字版权管理模型在传输的容错性、入侵容忍性与安全性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现有的电子支付模型应用在数字权利管理领域,存在操作不便,需要银行电子体系配合,难以满足数字内容脱机实时支付等要求的问题。提出一种能满足数字内容使用控制的支付模型。该模型不需要专用设备,能实现脱机情况下基于数字内容使用控制的实时支付模型,并能灵活地表达各类数字内容付费策略。对该模型的体系、支付协议及其安全性做了说明,进行了应用示例,并与相关方法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数字水印是解决信息安全和版权保护的有效的方法,已成为多媒体信息安全领域的热门技术。现有的数字水印技术算法主要集中在空间域用变换域两类,而离散小波变换(DWT)由于具有时频双重特性,与人类视觉系统(HVS)相匹配等特点,在数字水印技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为克服现有小波变换域中低频与高频嵌入算法的缺点,提出了从小波变换后的中频部分选择待嵌入系数,并根据人类视觉特性对嵌入强度进行调整。经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够使不可见性与鲁棒性达到较好的折中。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数字权限保护系统中存在着中心化、交易信息和权限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等优点,提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权限保护系统.该系统使用星际文件系统(IPFS)存储加密的数字内容,通过智能合约完成权限交易和自动发放许可证,利用区块链记录权限交易信息和许可证信息.解决了传统数字权限保护系统中集中...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Word(.doc)电子文档缺乏完整性保护,以及现有电子文档签章软件采用数字水印嵌入印章图片的方法存在安全缺陷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的电子签章系统方案;在Word二次开发接口上,利用控件技术创建Word编辑器中间件,实现对电子文档进行数字签名及认证的完整性保护。对比分析与实验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在高效性和易操作性方面优于现有签章系统。  相似文献   

17.
音乐内容动态加密与许可授权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数字音乐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版权侵权案件屡禁不止。以MP3为主的网络音乐可被随意下载和传播,因此其版权迫切需要得到保护。根据现有的DRM保护技术与方案,设计了一种应用于Windows Mobile终端系统的MP3文件DRM保护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分析MP3编解码过程,仅分析MP3文件结构,结合AES加密算法对文件进行结构化加密。用户通过AES解密、许可证策略、数字签名、CA证书等DRM技术,进行实时解密播放。实验验证了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实时性特点,加密速度快,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移动终端音乐版权保护中,达到移动终端数字版权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视频点播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数据压缩解压缩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迅速新兴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本文提出了符合高职院校应用需求的校园网视频点播系统设计方案,给出了一个比较详细完整的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A secure and traceable E-DRM system based on mobile devi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recent years, intellectual property violation events have caused enterprise to respect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 Illegal copying digital content abuse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Because the mobile devices are more portable and individualized than personal computers, anyone can access the network resources at anytime from anywhere. However, valuable digital contents without proper protection make the content vulnerable to unauthorized copying, modific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causing revenue losses to service providers. Thus,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Digital Right Management (DRM) 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On the basis of the mobile device, we propose an efficient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protocol. We apply symmetrical cryptosystem, asymmetrical cryptosystem, digital signature and one-way hash function mechanisms in our scheme. To overcome the computing resource weakness problem of mobile devices, we also integrate digital certificate, hardware information and one time password mechanisms such that the security, persistent protection, integrity, authentication, track usage of DRM work, changeable access right, integration and portability issues will be assured. In this way, the mobile user can access the digital content securely in the enterprise via authoriza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