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适用太阳房类型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集热—蓄热墙型和直接受益式太阳房以及传统农村常规住宅进行热工计算,然后从耗能、投资上进行分析对比,提出在黑龙江省运用的太阳房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建成的被动太阳房绝大多数是集热墙式的或者称做特朗勃墙式的。在结构设计中以模仿较多,缺乏分析和设计依据,故其效果差别较大。本文根据有关资料经试验验证,对太阳房的主要结构参数提出定性分析和数值范围,以供设计者参考。集热墙式太阳房 (附图) 是以热对流方式传递热量,并以蓄热墙来均衡室内温度。这种型式的太阳房和直接受益式太阳房相比有如下二条优点:l、太阳能集热面积大;  相似文献   

3.
民用被动式太阳房住宅大多数采用直接受益式和集热蓄热墙相结合的方式,而蓄热墙的效率会直接影响供暖和太阳能利用效率。下面我们通过热工分析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蓄热墙夹气层的厚度蓄热墙夹气层厚度S直接影响内部气体流动状况,进而影响对流换热的强弱。如果夹气层过厚,不仅建筑上不合理,造成浪费,更主要的是内部空气流  相似文献   

4.
组合式被动太阳房的最佳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用有限差分-反应系数法建立了一种“集热墙—窗—水墙”组合式被动太阳房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集热墙单体热工性能,并提出了组合式被动房的围护结构保温层厚度及集热墙主要结构参数最佳化的方法。本文还以北京地区气象条件为例,对一种组合式被动房作了优化设计,其技术经济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拜泉县在“八·五”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工作中取得很大成绩。建成太阳能采暖房45万m2,效果很好。但新建太阳房投资大,难以普遍推广,我们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针,“九·五”以来采取在原有民房的基础上改建太阳房的办法,大大加快了太阳房的建设进度。1全砖结构民房改建太阳房1为减少直接采光窗的散热,将原来的双层玻璃改为三层玻璃。2南墙安装木质集热窗,改建为集热墙。墙面刷黑,集热墙不设气孔,靠墙的传导作用向室内供热。集热窗为两层玻璃,采用木质窗框,并采取措施,防止冷空气从缝隙渗透。3墙体…  相似文献   

6.
王纯  姜曙光  程博 《太阳能学报》2016,37(3):678-683
提出一种适用于被动式太阳能空气供暖的地下室蓄热系统,并对西北严寒地区采用该系统的农村住宅进行供暖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太阳能集热墙与地下室复合系统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太阳能集热墙与地下室复合系统的房间内平均空气温度比对比房的室内空气平均温度高7.5℃,最高温差达13.6℃,最低温差为2.5℃。通过对太阳房供暖节能率的分析计算得出其节能率为62.3%,验证在该地区建立太阳能集热墙与地下室复合系统建筑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被动式太阳房的基本原理在于尽可能多的通过集热窗获得太阳辐射热,同时尽可能少的通过围护结构减少热损失。因此,集热窗的面积和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直接关系到太阳房效果的关键问题,必须认真研究,慎重对待。增大集热窗面积,既增加了得热量,同时也增加了耗热量,其综合效果应进行具体分析。窗和墙的面积之和是一定的,增大集热窗面积,墙的面积必然相应减小,这直接关系到太阳房的效益。在室内外温差1℃,增加1m~2集热窗所获得的增益为  相似文献   

8.
太阳墙的供暖效果与自身的太阳能利用效率紧密相关。为了提升太阳墙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文章提出一种双风道太阳墙。利用CFD软件对不同风量下单、双风道太阳墙内空气的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给出了当太阳辐照度为311 W/m~2时,双风道进、出口温度差与太阳能利用效率的关系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量的增加,太阳墙的太阳能利用效率逐渐升高,集热板温度逐渐降低,空气与集热板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逐渐升高;与单风道太阳墙相比,双风道太阳墙的瞬时集热效率显著升高,最高可达14.12%。  相似文献   

9.
太阳房实用技术讲座(2)辽宁省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恒一太阳房的组成和基本原理一、太阳房的基本组成由于太阳房是集热、蓄热、耗热的综合体,所以它的基本组成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i收集太阳能;把收集到的热量“储存”“积蓄”起来;把这些热量进行“分配”使用;当储存...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太阳能通过房屋的围护结构和集热设施传入室内,减少了房屋采暖对常规能源的需要量。太阳能提供的能量占房屋采暖能耗的一半以上时,就称这种房屋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我国一般称之为被动式太阳房。美国的被动式太阳房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尤以洛斯阿拉英斯科学实验室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