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延迟焦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伯章 《石油规划设计》2005,16(4):10-12,23
延迟焦化是渣油转化的首选工艺。目前,延迟焦化装置和焦炭塔的发展趋势是装置规模大型化。延迟焦化工艺和设备的发展大大改进了延迟焦化技术,循环时间已由24h缩短到18h;提高了液体收率,减少了焦炭产出率;延长了装置的运行时间。文中介绍了焦炭塔消泡剂、加热炉阻焦剂及先进控制系统的应用情况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渣油热裂解反应的规律及工业延迟焦化过程的特点 ,建立了延迟焦化十一集总反应动力学动态机理模型 ,编制了可以动态模拟工业延迟焦化过程的模拟优化软件DCLK ,该软件可以体现工业延迟焦化装置的非稳态性等特点 ,能够预测焦炭塔一个操作周期内任意时刻的产品产率和焦炭塔内各物料的即时组成 ,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装置的实际生产数据非常接近 ,基本反映了延迟焦化过程的规律 ,可用于对焦化工艺过程进行模拟与优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许多延迟焦化装置的操作经验,总结出了产品产率和质量随操作条件变化的经验规律如下:1.焦炭塔压力每降低55kPa,焦炭产率对新鲜渣油原料降低1.0m%。2.焦炭塔压力每降低55kPa,液体产品产率(对原料)增加1.3V%。3.焦炭塔油气管线内温度每增加5.6℃,焦炭产率(对原料)降低0.8m%。  相似文献   

4.
焦炭塔是我厂延迟焦化装置的主要设备之一,其工况条件较苛刻。主要技术性能参数为塔径5400mm、塔高27158mm、材质209。操作温度490℃、操作压力0.28MPa,使用介质为含硫油气、渣油、焦炭及水蒸气。由于焦炭塔进料经裂解叠合反应生成固  相似文献   

5.
从焦炭塔内泡沫层形成及衰变理论机制出发,分析了渣油原料组成、焦化产物以及操作条件对泡沫层的影响,提出了抑制泡沫层的方法并展望了延迟焦化焦炭塔中泡沫层的研究前景.延迟焦化装置的进料组成可决定泡沫层性质,焦化反应产物和操作条件对泡沫层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延迟焦化装置每一焦炭生产周期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高压水流把焦炭从焦塔中卸出来。高压水流由专用工具——水力切割器产生。水力出焦技术和切割器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装置的生产效率。焦炭塔生产周期严格限定了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时间。苏联的延迟焦化装置卸完每一塔的焦炭(300~  相似文献   

7.
延迟焦化装置控制复杂,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环境较差,为避免人为误操作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中石化沧州分公司延迟焦化装置在国内首先投用了国产焦炭塔顺序控制系统。介绍了焦炭塔顺控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及调试方法,分析了顺控系统测试与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实施了整改方案。2年半的运行表明,沧州分公司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顺控方案运行良好,为焦炭塔的安全长周期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适宜设计气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延迟焦化装置实际,利用工程中的物料输送模型计算了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设计的最大允许气速并分析了影响设计气速的因素。同时提出:模型中修正系数最终确定应根据不同的原料并有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支撑,如果知道进行焦化反应的焦炭塔中焦粉和中间相液滴的粒度分布,就可应用微分方法计算出焦炭塔气速和焦粉夹带量的关系。运用该模型分析和计算焦炭塔最大允许气速对焦炭塔的工艺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延迟焦化装置生焦周期的现状,分析了焦炭塔的泡焦,焦炭塔顶盖、塔底盖的拆卸,水力除焦,焦炭塔顶盖、塔底盖的安装,油气预热等各种影响因素,结合实际生产操作,提出了通过改进工艺设计的途径来优化焦炭塔的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0.
成功解决2^#延迟焦化弹丸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炼油事业部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和摸索,解决了20延迟焦化装置首次出现的影响生产稳定的弹丸焦问题。5月中旬,在事业部第一次加工卡斯蒂利亚-蒙多混合原油时,2^#焦化装置生产的焦碳中出现了弹丸焦。焦碳在正常情况下是块状或粉状的,由于卡斯蒂利亚-蒙多混合等原油沥青质含量较高,渣油内残炭和沥青质组分急剧增加,生成大量直径为2~5mm弹丸形状的焦炭,俗称弹丸焦。弹丸焦造成焦炭塔焦碳层部分塌方,物料将过滤器滤网堵死,加热炉炉管结焦,严重威胁了装置的安全生产。为此,车间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通过优化原料配比,降低了焦化装置原料的沥青质含量;对1^#、2^#延迟焦化装置加热炉出口温度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焦炭塔操作压力,并增加消泡剂的浓度和注入的流量。  相似文献   

11.
谢敏 《石化技术》2018,(2):28-29
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部分属于间歇操作,阀门数量多且动作极为频繁,24小时的生产周期内两个焦炭塔切换一次,要动作31个阀门近百次,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为了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引发生产安全事故,装置投用了一套焦炭塔顺序控制系统。一年半的运行表明,装置焦炭塔顺控系统运行良好,保障了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保证了装置的长期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2.
从大型化、加工原料劣质化、运行周期、操作参数和安全环保等方面分析研究了国内现有延迟焦化装置的技术水平,阐述了延迟焦化技术目前在产品结构、石油焦出路、轻油收率、渣油加工的地位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降低焦炭产率和提高蜡油收率、加工更加劣质的渣油、开发针状焦生产技术、拓宽焦化装置的原料来源及产品用途,以及进一步提高环保水平等是延迟焦化技术当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延迟焦化装置长周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总结了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延迟焦化装置加工含硫渣油的经验,针对延迟焦化原料日趋重质化,劣质化给加热炉,焦炭塔,大油气管线及分馏塔等主要设备长周期运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装置进行了改造,实施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延迟焦化是重要的渣油转化工艺 ,它可处理催化裂化或加氢裂化不能经济处理的重质、杂原子含量高的原料 ,且无催化剂毒害问题。福斯特·惠勒公司、科诺科公司等有关延迟焦化工艺和设备的发展大大改进了延迟焦化技术。使循环时间由2 4h缩短到 18h以内 ,从而扩大了现有焦炭塔的处理能力。焦炭塔清焦的自动化作业提高了安全性 ,并有助于缩短循环时间。在低压 (0 .10 3MPa)下操作的无重油外部循环的新设计提高了液体收率 ,最大量减少了焦炭产率。循环馏出油代替循环重油 ,减少了焦炭率 ,延长了运转时间。新的双燃烧器加热炉设计和改进的炉管…  相似文献   

15.
在焦化装置加工原料重质化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装置的长周期、安全运行,先行在实验装置上考察操作条件对焦化过程的影响以指导设计和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LPEC经多年研究,开发出了在线循环延迟焦化实验装置,该装置由DCS控制,温度、压力、流量以及循环比(0~1.5)等工艺参数控制平稳,开停工简单、安全,操作方便,炉管不易结焦,焦炭塔除焦省力,物料平衡在99.3%以上,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新型背带式保温技术在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上的应用情况。这种保温结构设计合理、保温性能良好、寿命较长、外形美观、节能降耗效果明显,较好地适应了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的生产特点。  相似文献   

17.
《石油化工设计》2005,22(3):27-27
2005年6月24日9时,兰州石化公司第1套年120万吨延迟焦化装置生产出第一塔焦炭,实现开车一次成功。这个装置主要由焦化、吸收两部分组成,采用双面辐射加热炉、无堵焦阀暖塔工艺、蒸汽养护技术等国内最新技术和工艺。这套装置以南疆渣油、催化油浆、乙烯裂解重油、脱油沥青为原料,主要产品为干气、液态烃、汽油、柴油、蜡油和焦炭。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石化集团北京设计院承担设计的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 .0Mt/a延迟焦化装置 ,于 2 0 0 0年 1月2 1日生产出合格的汽油、柴油、蜡油和VCM(挥发性可燃物质 )为 7的焦炭。这是我国首次投产的采用“一炉二塔”工艺的大型化新型延迟焦化装置。设计中 ,一改以往国内 8套 1 .0Mt/a延迟焦化装置的“二炉四塔”工艺流程 ,创新地采用了“一炉二塔”的工艺流程设计 ,使焦炭塔单塔处理能力达到了国外同类装置 0 .5Mt/a的先进水平。在延迟焦化装置关键的加热炉设计中 ,引进了具有在线清焦、多点注汽和安全联锁控制系统的双面辐射型…  相似文献   

19.
依据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新建的重油焦化装置几年来运行情况和操作数据,对重油焦化与蒸馏-渣油焦化组合工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重油焦化工艺能多裂解蜡油组分,投资省,柴汽比高,但焦炭、干气产率偏高;重油焦化工艺由于没有设置常压蒸馏塔,造成装置能耗高、后续加工费用高的问题。提出利用环烷酸经焦炭塔高温分解的现象、通过灵活运用渣油焦化的间接换热和增设常压蒸馏塔工艺、在焦化分馏塔系统采用普通钢材代替316L钢材的新方案。焦化装置采用增设蜡油汽提塔等改造措施后显著改善柴油与蜡油的分割,节约后续加工费用。  相似文献   

20.
由于延迟焦化焦炭塔切换的工艺特点,在改动相关流程时,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熟练程度等影响,易出现流程改错导致事故发生。为此,燕山焦化装置与其它单位合作开发了焦炭塔顺序控制系统,对焦炭塔各步骤的流程改动设置顺序联锁控制,避免了因误操作产生的安全事故。同时,该系统对各操作步骤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实现内外双重确认。焦炭塔顺序控制系统的应用从根本上杜绝了因误操作引发的生产事故,实现了装置的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